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3.
主要以《诗》《易》《书》《春秋》“三传”和三《礼》作为参照,考察本书所引上述书的情况。结果表明:《艺文类聚》之失甚多,而以注文当之误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5.
说“略无”     
说“略无”孙德祓(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略”字条第八义项为“稍微”。并引《世说新语·任诞》:“宣武(桓温)欲求救於(袁),……试以告焉,应声便许,略无慊吝。”为书例。我以为此义项有误,“略”在书例中当作“全、皆”之义解。节引难以全面确切了解其义,...  相似文献   

6.
南朝顾野王所撰《玉篇》经唐代孙强、北宋陈彭年等人的重新修订,题为《大广益会玉篇》流传于世。未经修改的《原本玉篇》失传已久,直至清末民初由黎庶昌、罗振玉等人从日本传回国内。二书皆保留有众多《诗经》材料,在引《诗》体例上互有异同。《大广益会玉篇》虽然大量删减《原本玉篇》中的《诗经》经文,但保留了不少注解训释,且二书所据皆以《毛诗》为主以《韩诗》为辅;《原本玉篇》引《诗》皆标明是毛家还是韩家,《大广益会玉篇》则只称为《诗》而不言何家,但可以推断为毛。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疏于辨别二书的引《诗》体例,并将二书混为一谈,通过“非毛即韩”的排除法认定《玉篇》所引之《诗》为韩,出现了一系列辑佚失误。  相似文献   

7.
“大秦国”之名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史诸书如《后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魏书》、两《唐书》以至《明史》等都有关于“大秦国”或“大秦”的记载,可见历史上的这个大秦国同我国有着长期的密切交往。自上个世纪以来关于大秦国问题的探讨已经是为中西交通所史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个大秦国位在地中海东部,这是正确的。然而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一“大秦国”为罗马帝国专名说质疑“大秦国”之名始见于《后汉书》,如云“大秦国,一名”,《晋书》记载相同,《魏书》云“大秦国,一号《三国志》之《注》引《魏略》云“大秦国,一…  相似文献   

8.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羲;《归藏》,黄帝。”《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又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连山》、《归藏》皆亡,今唯《周易》独存。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又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汉时实有此二书。郑玄注《礼运》云:“其书存者有《归藏》。”据此,则汉末《归藏》尚存。《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者《连山》、《归藏》,夏殷之书。”则此二书至西晋尚存。行唐尚先生节之尝语余:“干宝  相似文献   

9.
《孟子》一书中引用、论说《诗经》多达38处,主要目的在于借以充当立论依据。孟子在对《诗经》的论说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说《诗》观点,但是,受其引《诗》功利性目的的影响,孟子对所引诗句的具体阐释带有脱离文本而迁就应用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孟子说《诗》理论和用《诗》实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11.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虽然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技谈》引《搏沙录》的论赞:“《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  相似文献   

12.
《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存献的差异以及包容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纬书等,这些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角度对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进行研究,可说是国内这几年近代汉语研究的一个小热点,书中有七、八十条词语用例,可补正向以“源流并重”著称的《汉语大词典》所引的书证。  相似文献   

14.
惊人的长序     
文乐 《现代语文》2004,(12):36-36
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一种文体,它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阐发。序文一般都放在书或文之前,昕以又称为“前言”、“导言”、”绪”、“叙”、“引”等,另还有称之为“题辞”的,如赵歧《阵子题辞》。  相似文献   

15.
在崇古重史、“古训是式”的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左传》顺应时代之要求,借助人物言语大量、频繁地征引历史和经典,形成独特的征引叙述模式。这种征引以历史为榜样、规范,把历史当作经验,依仿历史的样子去做,或以历史为借鉴说事,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经典的征引囊括当时的《诗》、《书》、《易》、《礼》、《志》等,尤以《诗》、《书》为多,另涉名人言和谣谚。赋《诗》言志,引诗(经典)证事论理均“断章取义”,以我为主。征引模式经战国中后期至秦汉“诸子”的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以解经注经面目出现的学术思想,对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对虚构叙述(包括文学的自觉)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点校本《廿五史》的标点严谨稳妥,值得推重。但古书标点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所以该书也难免有白玉微瑕,如《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马融对“涂泥”的注释“渐,洳也”,其中“渐”下不当点断。又如《后汉书·舆服志》注引《汉旧仪》“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一语,“封”下应加分号。  相似文献   

17.
唐代魏徵等人奉敕编写《群书治要》一书,原书共五十卷,其中卷三十八载有《荀子》之文。从校勘学的角度对金泽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进行分析,运用对校、他校、本校的方法,以金泽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对今本《荀子》和天明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进行校勘,提出校释意见八条,希望有益于《荀子》之后的校勘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史记》“八书”中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宇宙思想,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原始的宇宙发生因素,“八书”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同时还在《律书》和《历书》中通过阴阳五行八正之气,探究了宇宙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中阐释了“天地人”的作用和关系,在《礼书》和《乐书》中阐述宇宙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唯此盘瓠子孙”地,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改向姓,苗语姓仍称为“松”(song)来看,可知相单程为盘瓠蛮中的苗族无疑。  相似文献   

20.
引用的艺术     
对于“引用”,很多修辞学家给它下过定义。刘勰在《心雕龙》中说,所谓“引用”,即“明理引乎成词,征义举乎人事”。这一说法即从“引乎成词”和“举乎人事”两个途径来说明“引用”所应达到的两个目的——“明理”和“征义”。王希杰先生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也说过:“引用,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或故事等,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然而定义仅仅是定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引用”这种修辞手法远不是简单地“引”而“用”之,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会自然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