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艳 《读写月报》2023,(25):17-18
<正>《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作品,其中,“差序格局”一章是全书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他有一个人们都很熟悉的比方,“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关于《乡土中国》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是,在国内,他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乡土中国》,而费先生也以为这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得意的一本。这本书的著作风格有点像随笔,把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感想表达出来,但与一般的随笔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例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人看来,费孝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他是中国本土民族志学者中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人;二、他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乡土经济和制度,介绍中国人和英美人民与社会的高产作家;三、他是温和建言的上层政治家。费孝通是中国乡村工业化主张的提出者和终生实践者。他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创建、并于"文革"后重建了中国高校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也战略性地开展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工作,这些努力都推进了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古有"无讼"的观念,"无讼"由孔子提出,由历代儒者阐释发明.其体现在社会秩序的实际运作中,已经成为"合境"安定的重要标识,并转化为宗族治理的重要理念.乡土社会的"无讼"特征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的论述中尤为明显,在他的笔下,乡土社会的"无讼"实践有两大特征:那就是熟人社会下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5.
正内容概要:《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建立了丰厚的乡土文明,产生了系列的建立在乡土基础上历法、人伦关系甚至精英文化。正因为如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叫做乡土中国。进入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7.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生育制度》作者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老的一生历经坎坷,生活跌宕起伏,但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费老的治学特点:脚勤、脑勤、笔勤,正如他所说的“真知亦自足底功夫”,他的学术研究和成就始于“行”,他的人生也终于“行”.《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是费老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编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其作为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我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这本学术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其通俗性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技巧,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土社会面貌进行详细论述,层递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方案。一、以通读全文为阅读目的的理解性阅读学生在进行学术著作的阅读时。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讲述了乡土社会这一问题.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是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会,是礼治秩序下的无讼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送法下乡等法治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在带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必须构建以国家法治秩序为主导并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1.
《祝福》悲剧内蕴的难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承担此“支架”工作。乡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剧的深层原因;礼治秩序是其悲剧的直接推手。  相似文献   

12.
作家冰心说过:“费孝通与潘光旦比邻而居,他视潘光旦为活字典,凡是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字典,跑到隔壁去问潘光旦,一问就知道了。”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也是潘光旦的挚友,但在社会学界的知名度比潘光旦大多了。潘光旦是一个被遮蔽的先知,是一名真正的“瘸腿的雅各”,即使找不到最后一匹马,他还是拄着自己的双拐,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们苏州十中努力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传递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乃至整个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校友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的启发下,理解、梳理、传承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建设"最中国"的校园。在费孝通心中,永远抹不去对振华母校(我校的前身)的记忆。他自豪地说:"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我们地理教师制作课件、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要求,运用乡土地理素材的课例教学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怎样去选择适当的乡土素材去设置情境化案例对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下面通过乡土地理课例的制作及反思过程来阐述地理教师的初心,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孔乙己的熟人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熟人社会"的概念,他力求以质朴的语言赋予其大胆朴素的文学化构想:"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冶出来的结果。"在熟人社会中,圈子文化盛行,"积久了的经验"是维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与人乃至人与物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著作,对高一新生而言,难度颇大。因此要选择得宜之法进行阅读。课例“《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方法探讨——从学术理论到现实生活”,以情境为载体,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回归真实生活情景;以“引导”为法要,巩固真实阅读成果,引导学生基于本土特色,从生活中寻找相关材料学习重构,通过反思现代社会发展及进行乡村田野调查,运用课堂阅读方法,拓展学习成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方法得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教授曾在他的名著《乡土中国》里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文根据费孝通教授笔下的礼治秩序展开论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礼"和"礼治"的由来及其本质,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寨老"制度为例,分析了现实社会中礼治秩序的特征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寨老制度作为苗族地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民间自治组织,曾经在维护当地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苗族社会内部秩序迅速变化的今天,寨老制度的作用渐渐弱化。近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寨老制度继续发挥作用,与村委会共同治理村寨,为推动苗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费孝通说过,传统的中国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型的乡土社会。无论城镇化的进程如何迅猛,本质上说,中国的民族精神还是乡土的。中国人普遍具有土地情结,这使中国文学产生了大量和自然、故土、行走有关的作品。其实最动人的文学描写,也多是作家关于乡土的记忆。乡土那镌刻时代印记的器物用具、浓郁淳朴的乡土风俗、牵人心魄的乡土情结,都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回归乡土,找寻作文的根基,让学生发现乡土之美,地方之美,让乡土那清新的泥土气息触发学生创作的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