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在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承认了报纸的商品属性,就应当承认新闻的商品属性,新闻就可以像商品一样地买卖。“有偿新闻”由此而生。可以说,“新闻具有商品属性”是“有偿新闻”的理论根据。不廓清这一理论上的迷雾,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报纸是一种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于一身的特殊商品。我认为,说报纸的商品属性,是指它作为物质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探讨报纸等新闻媒介是否有商品性,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令人瞩目。现将有关论文的不同观点摘要予以介绍。 吴鸿业在《新闻动向》第三十期撰文说,五六十年代,一位教授提出过报纸的商品性,但对报纸根本属性的传统解释没有根本的突破,认为报纸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诚然报纸是精神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但报纸的商品性也是不容否认的。报纸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两重性:它能向人们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它的使用价值,报纸又是通过流通(即买卖关系)到达读者手中,读者付出了一定量的货币,这就是它的价值。因此它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不能因为报纸有政治性、思想性就否定了它的商品性。报纸作为信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者指出,正视报纸的商品性,有利于报业间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承认报纸的商品性,意味着办报者心目中首先要有读者,要为报纸间的公平竞争和整个报业的真正繁荣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6.
博览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7.
博览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报纸,应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到如今,其本应具备的服务功能已愈来愈明显,愈来愈为读者接受,社会认可。在我们的体制归属于市场经济之后,一切事物都有了商品的属性,报纸也不能游离于“商品”之外。谁为市场服务的好,谁就有市场;谁能够发掘自己的服务功能,谁就有发行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武器说”到“服务说”的变革,由凌驾于读者之上的身价下降到“热心微笑”式的服务于百姓生活,报纸的确经  相似文献   

9.
怎样办好星期日和假日的报纸,这是一个新问题.有人认为星期日和假日读报的人不多,这不是事实.问题是星期日和假日的报纸应该有特点,更适合读者假日的需要,它的内容应该和平日不同,有些变化,这样就更能吸引读者.在苏联,办好星期日或假日的报纸已提到报纸编辑部的工作日程上来了,希望我们的报纸也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梁衡说,“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又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 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 论及文化属性,具体说来,有个文化层次问题。 当以都市报群体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报纸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当研究的是,这类市民报纸应当运用什么层次的文化,以及怎样运用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就是说,报纸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有其特殊属性。作为“一般产品”,都市类报纸占领市场也是有它的特点的。产品靠质量、价格、服务三要素立足市场,但报纸的价格本来就很低了,纸张的费用占大头,又是刚性支出,价格要素在竞争中有作用,但所占比重不大,也不能持久使用,它不像大宗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内部管理可以大量压缩成本支持价格竞争;服务对报纸来讲,主要是发行上的便利,报纸本身不需要维护、保养、跟踪服务,它只有一天的寿命,使用方法就是阅读。所以,作为产品来看,质量、价格、服务竞争三要素,报…  相似文献   

12.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有无竞争?这涉及到报纸是不是商品。5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王中就认为报纸具有两重性,即政治性(阶级性)与商品性。报纸是要花五分钱买的,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要考虑满足读者的需要……当时被作为离经叛道的“右派言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图书的商品属性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许多同志对图书是“特殊商品”这一点提出了质疑,坚持图书是“特殊商品”的同志也撰文反驳,甚至有人干脆认为图书就不是商品。今年7月,由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和新华书店总店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上,就这一问题组织了专门讨论。争论相当激烈。持图书是“特殊商品”的魏启元同志认为:“图书的特殊商品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精神产品以商品形式流通和具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他认为图书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图书作为传播政治思想的工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革命性,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的工具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二、按照出版方针制定出书计划,必须正确宣传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 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商品属性的报纸,特别是长期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地区)、县(市)四级党报,走上市场以后,有哪些界限需要划清,这是新闻界同仁应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谈几点拙见。党报走上市场≠舆论导向自由化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报是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做党的喉舌,宣传党的主张,坚持“两为”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然,报纸具有商品的属性,但它是特殊商品,是精神产品,它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以市场为导向,“随行就市”。作为党报,在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一、几个基本理论 1、关于报纸的商品性. 与对新闻有没有商品性的讨论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意见相比,对于报纸的商品属性问题,大家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都承认报纸具有商品属性.如王双在<认清报纸的商品性与新闻的非商品性>一文中说: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有商品性,经过三十多年的认识再认识,报纸的多种属性终于恢复了.  相似文献   

18.
关于档案商品价值的几点思考闵炎洪近年来,档案学术界对档案商品价值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人认为档案是商品或具有商品价值属性;也有人认为档案不是商品,但档案的复制品是商品或具有商品价值属性;还有人认为档案不是商品,但档案具有商品价值属性。笔者认为,从文...  相似文献   

19.
在各类报纸风起云涌、竞相出版的情况下,有的同志提出,地方小报应该学习那些有影响的报纸,积极向外发行,不要过份强调地方特色。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不妥。一方面,地方报纸是地方党委用以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工具,主要是面向本地区、为本地区人民服务的;另一方面,地方报纸如果不立足本地,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一点乡土味,不但不能满者本地人民需要,外地人也不一定欣赏,向外发行也是一厢情愿。地方报纸如何办出地方特点呢?就我们工作中碰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我们报纸的读者对象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报纸的宣传内容以农村工作为主。这是因为地委的工作是以农村为重点的。从上饶地区来说,农村是个大头,农业上不去,全局也活不了。因此,我们始终以地委的工作重点作为自己的宣传重点,以地委的工作中心作为自己的宣传中心。这不是离开全局只顾局部,而是在全局的指导下搞  相似文献   

20.
任健 《编辑之友》2011,(12):44-46
一当下的期刊品牌营销热中所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业内学者认为,媒体品牌是指媒体名称、标志、风格、特色、声誉、媒体包装及结构、受众等有形与无形的综合。[1]就纸质媒体中的图书、期刊与报纸三种媒体而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与图书、报纸相比,其品牌属性更加显现。如何将期刊建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