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报纸有四种基本属性,即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商品属性。报纸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此前提下,报纸的商品属性才能使报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取得经济效益,求得自我发展。它要遵循成本、利润、流通规律进行市场运作,报业的产业属性从而得到明显的凸现。过去我们把报业只看作是政治宣传工具,只强调对它的控制、管理、监督,现在报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份子,因此政府除了管理和监督以外,还应大力扶持报业经济的发展,为报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报纸地位和作用也将引起重要变化,报纸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宣传工具转向既有政治属性又具有第三产业特性信息服务传媒的转变。报纸在我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同时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它采制新闻,传播新闻,读者接受新闻信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最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题为《十四大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的文章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以来,继1983至1985年的那次高潮之后,出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办报活动的第二个高潮。这一年多平均每两天半增加一家报纸,每两天增加一家期刊。目前全国已有近1800种报纸和7000种期刊。报纸种类是1978年的10倍。广播电台达500座,电视台达614座,有线电视台从无到有,已建立500座。这是中国历史上新闻事业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 文章进一步分析,在大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赵胜利 《记者摇篮》2004,(8):6-6,10
提起新闻的功能,人们往往从政治方面谈起,只说它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忽视了新闻的经济功能。事实上,新闻也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调节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6.
博览     
新闻改革如何深入?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在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会上说;对新闻传播工具的功能、作用和效应的认识和评价,在观念上要有改变。报纸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从最重要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上说的,但这并不包括报纸的全部内容、功能和作用。它应该有满足人民对传播信息、传播知  相似文献   

7.
博览     
新闻改革如何深入? 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在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会上说: 对新闻传播工具的功能、作用和效应的认识和评价,在观念上要有改变。报纸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从最重要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上说的,但这并不包括报纸的全部内容、功能和作用。它应该有满足人民对传播信息、传播知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需要的功能。各种报纸应  相似文献   

8.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  相似文献   

9.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 ,各级党委机关报 (以下简称党报 )特别是中央、省级和省会城市党报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发挥了党报的政治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此同时 ,各级党报自身也在改革中前进 ,报纸的版面大大增加 ,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报社从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纯粹事业单位转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到 1998年 ,过去全部要靠财政拨款的各省、市委机关报 ,都实现了自负盈亏。报纸从单纯的公费市场转向公…  相似文献   

11.
一、几个基本理论 1、关于报纸的商品性. 与对新闻有没有商品性的讨论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意见相比,对于报纸的商品属性问题,大家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都承认报纸具有商品属性.如王双在<认清报纸的商品性与新闻的非商品性>一文中说: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有商品性,经过三十多年的认识再认识,报纸的多种属性终于恢复了.  相似文献   

12.
政治坚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政治家江泽民总书记说:“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社会经济结构将出现新的变化。 省级广播传媒在这场社会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思考之一:省级广播传媒已经成为具有双重社会属性的多功能媒体。 随着广播走向市场,计划外收入的增加和节目模式的改变,广播被列入第三产业,省级广播传媒的社会属性由过去单一的政治属性,拓展为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省级广播传媒在继续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的同时,又成了一种生产力,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申报》创刊后,改变了同时期《上海新报》不发表论说的传统。每期刊有论说一篇,置于首页。早期《申报》的言论是满足关心时事的华人读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需要的,以扩大报纸的销数。言论确立了《申报》作为舆论机关的属性,说明该报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报纸,而是一家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商办报纸。  相似文献   

15.
上海青年报作为一张小报、周报,要不要有新闻性?它的新闻同大报新闻有何区别?近一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作为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尽管是小报、周报,它总是一张报纸,不是期刊。既然是报纸,就不能没有新闻性,就离不开新闻手段,就必须以新闻为主体。任何杂志化、  相似文献   

16.
明安香 《新闻界》2001,(5):17-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级党委机关报(以下简称党报)特别是中央、省级和省会城市党报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了党报的政治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此同时,各级党报自身也在改革中前进,报纸的版面大大增加,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报社从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纯粹事业单位转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到1998年,过去全部要靠财政拨款的各省、市委机关报,都实现了自负盈亏。报纸从单纯的公费市场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上海青年报作为一张小报、周报,要不要有新闻性?它的新闻同大报新闻有何区别?近一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作为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尽管是小报、周报,它总是一张报纸,不是期刊。既然是报纸,就不能没有新闻性,就离不开新  相似文献   

18.
报纸新闻雷同五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报纸的新闻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已经出现了跨地域的趋势。造成新闻雷同的原因主要有五种。1、稿源趋同,“一口井里争永吃”。报纸是党的喉舌,涉及重要新闻必须统一口径,按规定采用最权威的新华社通稿。这是报纸媒体铁的纪律,也是当好党的喉舌的不二法门。但许多报纸对有的大通讯社的新闻资源产生了依赖症。除了因为大通讯社具有权威性和其稿件质量高以外,也有其他原因。有的报社是觉着用稿后不用承担政  相似文献   

19.
刘波 《新闻知识》2005,(1):24-25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军报的重要讲话,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报纸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办报纸,首先要讲政治。这既是我们党在新闻工作中一贯坚持的重大原则和优良传统,也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斗争和国内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办好报纸的根本保证。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每一家报社、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把讲政治贯穿于新闻实践之中,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讲政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