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年我在一个南方城市读书,对我的老师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牧,最喜欢的诗句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老师摇头,说境界不高。我着了急,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要去扬州,就是喜欢那种感觉。老师还是摇头。那时我是多么年轻,立即对这个老师自说自话的架势产生了反感,我想他根本不能够理解我,我喜欢的是那种天涯日暮,凉风透衣,自伤自嘲之余仍留一分温暖的感觉啊。  相似文献   

2.
忆汪长炳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长炳老师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奋斗一生,业绩颇多,称赞歌颂他的文章也很多,我说一点我亲身的感受,缅怀老师的辛勤培育,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3.
“748工程”使我与王选老师相识相知三十年,是战友,也是朋友。我知道王选老师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又身患重病,但治疗的效果很好,王选老师担任国家领导人以后虽然见面少了,但每次报道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时候,我总是在看或听有没有王选老师出席,看到了王选老师心里就感到塌实,心里总会念叨:看米身体还不错。今年新年时我又看到了王选老师出席了一个会议,心里很高兴,万万没有想到噩耗传来王选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王选老师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当代杰出的科学家,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使我国新闻界痛失了一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久慕李铎老师的大名,然而一直未得机缘求教子门下。记得当兵不久去过一次北京,在一家商店门口看到李锋老师题写的门匾,它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从那以后,李锋老师那真率洒脱、在重沉稳的字迹,便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去年/Y一建军节,我和两位书友在保定古莲花池举办“军旅三友书法展”。我们都是军营中的书法爱好者。在展出之前,我什1多么想得到李锋老师的指点和鼓励。于是,我先后两次进京,去拜见李老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相见,使我遗憾不已。前不久,我带着拜见老师的“作业”第三次进京。通过朋友的联络和…  相似文献   

5.
我手捧老师亲笔写的作业讲评信,心里激动极了,有欣喜,但也有几分遗憾。欣喜的是,在函授中心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关坏下,我取得了前九个月中搞24篇的成绩,被学院评为优秀报道员并受嘉奖;遗憾的是,同其他学员相比,我还落下一大截.我的进步与老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发誓:一定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再向老师献厚礼。有的同学劝我:洪彦,你已有了零的突破,没必要再这么认真了。这时,我想到的却是函授中心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想到了自己稿件不断变为铅字的喜悦和充实。我摇摇头,笑了,因为我清楚,若想“为民鼓与呼,奋笔写春…  相似文献   

6.
张振学 《报刊之友》2008,(8):86-100
我初中毕业便进入了书院门原陕西省艺术师范,第一个接触到的专业老师就是霍明先生,那时霍老师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风尘仆仆,豪气英发,作为学生的我,深受感染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尊敬的杂志社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是开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2)班的一名学生。上学期通过语文老师,结识了贵刊,并在老师帮助下幸运地成为贵刊的一名小记者。6月底,我拿到了贵刊发给我的一张精致的记者证。我在激动之余又稍有担心,生怕自己无法胜任。 但是,我坚信,在杂志社各位老师的帮助和关怀下,以及我的努力下,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以回报贵刊对我的信任。 今天,学生随信附拙作一份,请老师指教,如能对学生指点二三,将不胜感激。谢谢! 学生:张玲 九月六日张琦同学: 感谢你的来信。 本栏目不刊登诗歌,而“拙…  相似文献   

8.
今年欣逢孙云畴老师九十华诞,我们在此聚集一堂,向孙老师祝寿,倍感欣慰。我是专程从北京赶来向孙先生祝寿的。饮水思源,感谢他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讲授图书馆学,使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得以对此学科有所了解,他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的,还有刘国钧、王重民、王利器等先生,他们都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学识渊博,是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先生现在是硕果仅存了。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一生中,被我称为老师的人可谓多矣。然而随着日月的流逝,有的疏远了,有的淡忘了。但决定和影响我一生的老师恐怕无论如何是不会在心中消失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尹品端就是这样一位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老师。她10余年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领我一步一步走进新闻这块神圣的殿堂。每当想到这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几欲涉笔成文写下这段情谊,但苦于整日忙忙碌碌终未如愿。近日收拾书橱,又见尹老师十年来给我的近百封来信,重读那业已发黄的信笺,禁不住思绪万千,往事又浮现在眼前……(-)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我报…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一代     
我今年35岁,即将步人中年,因为没有做生意,所以没人叫我“狗总”。但因为一直写东西学化,所以有很多比我小的人叫我“狗老师”,而且是不带调侃很真心地这么叫,也好,我就当他们是在骂老师吧。  相似文献   

11.
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后来当兵进军校,这期间已记不清有多少老师教过我。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老师的容貌名字已记不清了。但唯有一位老师──《新闻与成才》,伴我度过4年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成才之路,帮我圆了上军校当记者的梦。4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绪,令我难以忘怀。1992年12月,我从皖西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来到二炮某部军营。紧张火热的军营生活,使我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每天训练间隙、业余时间,节假日,我都泡在写写画画上。入伍第一年,我就写了上百篇反映基层连队训练、生活的稿件,然而没有一篇能打…  相似文献   

12.
松浦崇 《中国索引》2003,1(4):58-59,43
这次我能参加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感到非常荣幸。几年前我带领学生去中国时,知道了中国索引学会。那时我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偶然地看到了中国索引学会的刊物。回国后,我对中国索引学会进行了调查,知道了该学会本部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再去上海的时候,我有幸和葛永庆老师以及其他老师见面。  相似文献   

13.
往事(四)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回叙老师们对我的帮助、指导和启示,这是因为没有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就不可能有以后四十几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何况,在我们这个有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对老师的遗忘是不可宽恕的,而我恰恰非常喜欢这个传统。虽然,我所列举的那些老师们并不是什么“名人”,而且好几位都已作古了。现在的年青人,对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是不甚了了的。经历过的人,有的消亡了,有的不愿意再提它,有的提起它便诅咒,用“路线错了一切都错”概括那三年,我也是过来人,我不希望那段历史重演,但那段…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函授老师:您好!我是第十二期新闻函授学员。自去年参加了贵中心函授学习后,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老师们看了我的作业后,中心都及时回信给予指点和指正,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这一年来,在老师们的教诲下,通过自己对新闻理论的学习,对每期的函授通讯都认真阅读和分析,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会写到掌握。去年一年,我在各报刊上稿共32篇(幅),从而从连队调到了政治部新闻报道组,成了一名光荣的报道员。为了帮助更多热爱新闻写作的官兵,使他们也像我一样,学有所成,为我旅新闻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九学生:王老师,您好!看了1996年3期《现代传播》上您的《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的文章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一些争鸣文章,最近《明日周刊》(1996年11月8日)又以很大的版面介绍了关子这次争鸣的情况,特别是1996年5期的《现代传播》上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给这次争鸣的引发者朱光烈先生的信以及朱先生的回信,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老师:我很愿意同你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搞电影美学的,为什么会对有关文化与知识的争论感兴趣了呢?老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16.
最难忘的是谁?老师;施惠最多的是谁?老师。人一生有各种老师,都是难忘的。解放军报──我走上理论工作之路的启蒙老师,入伍28年来几乎天天见面的老师。我从19岁携笔从戎近30年中,天天与军报相拥相伴,睡前、饭后看着它;开会、候会拿着它;火车上、飞机上带着它……。连最亲的人也没有这样长时间地形影不离过。我的每一进步、成绩——新闻作品发表过数万字,理论著述发表了200多万字,有的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年轻时曾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立了二等功……,差不多都与解放军报的导引、教化有关,尤其是理论研究方面,更是靠军报、军报…  相似文献   

17.
杨军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20-I0020
我拜读了胡宗祥老师的《还是底片最放心》一文,有些不同看法与胡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8.
巍巍学者风范──悼尊棋师金常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后半生有幸,在15年百科全书之行中,同时遇到三位可敬的老师.而且亦师亦友。他们就是姜椿芳、萧军和刘尊棋。严格说,他们都不是我的授业师,而是我敦品立身的老师。我向姜椿芳学习的是他的锲而不舍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20.
点点滴滴总关情──记我的老师、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尹品端商善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尹品端,是一位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老师。她10余年孜孜不倦地教诲我,领我一步一步走进新闻这块神圣的殿堂。每当想到这些,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1984年,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