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所学校办得好坏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性问题。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当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对孩子养育和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孩子。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是非观、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  相似文献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是,父母有对孩子影响最好的行为,也有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好的行为,可以引导  相似文献   

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童年会本性地模仿父母,父母在孩子的心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孩子们认为所有父母的言语和行为都是最标准的。父母是保护孩子的山峰,孩子会看到并记住的父母的所有行为和习惯,并试图模仿,无论好坏,都会接受。这种影响是在潜意识中产生的,是最直接、最深刻和最持久的。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环境决定了未成年人在价值观上的取向,例如生活目的、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消费观念、情感、人文特征以及行为习惯等,这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中最早的老师是 父母。 子女对父母的行为在心理上 有认同感,所以,早期是模仿学习, 年龄稍大后便多了一些“察言观 色”的成分,即权威减弱,“榜样”色 彩趋淡,而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进 入受关注的范围。这一阶段,父母 对子女的爱护方式和教育方法非 常重要。 我讲的是继母的故事,一个好 继母同生母一样会用爱影响孩子 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是幼儿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父母就肩负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上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然而,诚如国外一名人所说,“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不见得有做父母的资格”.那么,做父母的要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资格,成为一名出色的“第一任教师”呢?根据现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做父母的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按照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着重从下列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我今已古稀,感悟有七,写出来与老朋友共勉。一、活着——日出东海落西山,活一天,少一天,过一天,赚一天,乐一天。二、高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高兴就好,只有高兴是现款,其它不过是支票而已。三、自己的——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钱财是子孙的,只有健康是自己的。四、不一样——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父母有病,子女问问看看就知足了。子女花父母的钱,理直气壮,父母花子女的钱,就不那么顺畅。父母的家也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可不是  相似文献   

8.
孔融让梨,不只是千古美谈,还是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我们不否认孔融当时确实存在真诚的谦让,但当他作为一个道德榜样被树立起来以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做父母的、做老师的总是用这个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学生,而很多做子女做学生的也总是演绎孔融的这个故事去迎合父母、老师的心理,以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求。有个案例很能使我们深  相似文献   

9.
李祥宇 《小读者》2012,(3):25-25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做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不仅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子女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代际关系的发展、家庭美德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儒家角色伦理学视域下的父慈子孝,是一种动态而持续、广阔而包容、具体且与特定情境相关的关系性行为。该行为存在于父母与子女和谐生活的道德环境中,存在于父母与子女有机整合的关系场域中,存在于父母与子女友好相处的共同经验中,以促进角色关系的生长、追求多种角色关系中最佳合宜的境界、增进角色的领悟与认同为目的。因此,构建父慈子孝,就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培养合理的道德想象力,创设有效的沟通情境。  相似文献   

11.
《尽孝,孩子的基本道德》。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培养孩子的孝道,得从小做起。现在,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埋怨儿女不孝,病不给医,老不给养,做儿媳的常给婆婆脸色看、子女不孝,跟做父母的  相似文献   

12.
孩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的摇篮里,在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并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举止言谈的耳濡目染中形成一定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父母的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们沿着什么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的修养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第一,父母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他对工作、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对孩子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父母在家庭里是负有教育责任的长者,而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和应遵循的原则就是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以前,首先应当检查自身的行为。我们有的父母似乎不太  相似文献   

13.
一、情感体验式教学 情感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理解的重要方式。鲁洁教授说过:“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可见,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立足点,是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思想政治课就需要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一种情境.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某个特殊事件过程。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识某一道德观点。如在教学《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一课时,教师应从揭示每一对父母对子女最无私的关爱开始,让每一位学生回忆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发生过的种种最有代表性的事,包括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和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可以是关系自己人生发展的事,  相似文献   

14.
李颖 《中学文科》2007,(4):93-93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常常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再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人的第一个楷模,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所以父母应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育子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A也许很多同学都有过被父母错怪的经历。某件事本来不是自己干的,可父母不容分辩地硬说是自己于的,这种误解对子女来讲确实是难以接受的。那么,如果遇到父母错怪时,应当怎么办呢?首先,要耐心听完父母的指责。父母的责怪多是有因由的,一般是他们误认为子女违背他们的意愿引起的。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一些父母总好一厢情愿地为子女设计成才之路,并且据此去约束子女的行为。如果子女的行为偏离了他们的想法,父母就会认为子女不听话。没出息等等,进而就会对子女进行训斥或责怪。这时,子女要沉住气,耐心地听完父母的指责和批评。一…  相似文献   

16.
年轻的父母,您是否考虑“凭”着什么去教育子女呢?有人说,做了父母就“凭”做父母的资格去进行教育。这样能教育好子女吗?答案是有资格但不一定合格。那么,父母教子“凭”什么,要怎样去教育子女呢? 一、凭经验,要分析。教子有经验是好的。谈到经验有以下三点,一是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亲身感受;二是别的家长教子的做法;三是个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对家长的要求是长×宽×高。即学有所长、知识面宽、品德高尚。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而关键。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行为不端的父母是不配做孩子的启蒙教师的。据调查,孩子们普遍都不喜欢家长们这样做:1.教育子女不讲方式,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2.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闹,使子女反感。3.父母吸烟酗酒,有赌博行为。4.经常将子女与其他人的子女比较。5.不讲信用。6.对子女只批评,不表扬,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7.有钱买酒喝,不按时交学杂费8.不支持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对子女诸多限制。探…  相似文献   

18.
1.父母遗传的影响。行为遗传的研究表明,子女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一是如果父母患有精神病,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德国学者研究发现,父母均为精神病,或一方有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精神病,其子女发病率分别为68.1%、16.4%、14.2%;二是父母在怀孕期间的身体多病,情绪欠佳,营养不良和服了副作用较大的药,都有可能影响子女的心  相似文献   

19.
<正>养成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看似普通,却是教师、家长及所有人都必备的一门艺术。养成教育关系孩子的一辈子。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换言之可称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们会潜移默化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以达到自我满足。所以,做父母的应在日常行为举止中起模范作用。父母孝敬老人,勤劳能干,孩子也会对老人孝敬,对大人有礼貌,家务活也会干得井井有条。反之,父母脏话连  相似文献   

20.
梁恒玉、王春光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认为,重新研究和评价孔子的孝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然有着重要价值。第一,孔子以敬为先,善待父母的思想,有助于促进家庭道德建设。善事父母是孔子孝道思想的第一要义,弘扬孔子善事父母的思想,有助于唤起子女孝敬父母、养亲、敬亲的良知,从而促进家庭和睦,推动家庭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