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文轩 《高中生》2014,(10):6-7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知、情、意、行的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反观当下一些学生写记叙文,他们在情节设计时接的不是"地气",而是"仙气",穿越、超级链接、脑筋急转弯等手段轮番使用,  相似文献   

2.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老百姓的知、情、意、行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接地气"现在是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人们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名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鉴于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写作中也要"接地气",去关注万家灯火、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真实的百姓世界。  相似文献   

4.
<正>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要"接地气"。"接地气"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了  相似文献   

5.
姜有荣 《初中生》2014,(2):10-14
正"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  相似文献   

6.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  相似文献   

7.
"接地气"是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其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气."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反映老百姓真实的情感".如果引用这一流行语评说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恰当的.《路旁的橡树》一课教学的意外收获,就让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也需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确确实实地为学生的情感丰富、身心发展、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姜有荣 《新读写》2014,(1):36-38
“接地气”是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智慧在民间,植根于百姓生活的文化同样充满生命力。范老师认为,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不能虚浮,应该“接地气”。范老师对“接地气”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含义有自己的认识。上中学时,他从郭沫若的诗中读出,“接地气”是热爱大自然;工作后,他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接地气”是依民心所向思考,按百姓所需办事;退休后,他又从生活阅历中总结出,智慧,就是“接地气”。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不乏幽默和滑稽的小小说.小说一开篇就说"开始,他不是一个贼",是啊,谁生下来就是贼呢?贼不都是后天滋生的么?这个开头看似简单,其实极具揶揄、诙谐的因素.紧接着作者设计了"他(贼)"四次上到八楼找"张贵"的情节,每次上楼时,要么没碰到人,要么碰到了,却都是些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的人,这足见楼里的人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是互相毫不答理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是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就是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冷漠.这不是作者在危言耸听,这恰恰是一种生活的真实.这种生活的真实被作者设计的这个简单的情节,含蓄而充分地反映出来了,可见作者的艺术手法之妙.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伊始,无论是习主席接地气的掠心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抑或是大萌子接地气的倾心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举国震憾,全民传颂。接地气的一问或一曲,在激发民众心灵共鸣的同时,"接地气"理念也引发思想品德教师的思考。被奉为"高大上"的思想品德课怎样从"神坛"俯下身姿接地气呢?一、生活是气之源接地气的思想品德课不是片面灌输、粗暴简单,更不是说教多于实践、敷衍多于内化,而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从个体的生活需要着眼,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明理导行,让思想品德课活色生香、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2.
教师设计作业应"接地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情感。在趣味、差异、实践之处精心设计,让学生乐于完成作业,并不断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我们强调写实作文要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景状物要真实。然而,写实作文不可能把生活中的素材像摄像似的搬进作文中,总要进行一番整理、加工、剪裁,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谋篇,这过程中,就少不了虚构。当然,写实作文的虚构自由驰骋的空间狭小,要受到很大的限制。那就是,写实作文的人物、主要事件要绝对真实,不能“无中生有”。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1.枝节情节的虚构所谓枝节情节,即非主要情节。在主要情节真实的前提下,个别枝节情节可虚构。这样能使整个故事情节更丰满,更曲折引人、生动有趣,增强故事的可读性、感染性、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酷哥潘诺     
《酷哥潘诺》选自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引进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丛书。这个故事发表时,不但深受孩子们喜爱,也广受成人们的欢迎。改写后的中文译本情节简洁明朗,语言生动活泼,整体风格也更"接地气"。而且我们不只是能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可以从中习得语言,学习如何塑造人物、描写场景、叙述情节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考场作文很多是"瞎子作文",要么是瞎想,充斥文章的是虚假的违背生活真实与逻辑的情节;要么是瞎写,故事陈旧,媚俗老套。一说到师生之间,立马就是"我"生病,老师来补课",我"感动得要掉泪,不小心碰掉了一本书,老师弯腰捡,掉下一张纸,"我"一看是  相似文献   

16.
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植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与他们家乡、父母、亲人密切相关的真实素材教育学生。结合学校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接地气"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接地气”是时下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语,是说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盲目行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曾说过:“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  相似文献   

18.
观点     
《天津教育》2013,(12):5-5
高考作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要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通过生活实际触发感。晤和思考。2012年浙江卷“路上奔跑与路边鼓掌,通过台湾女作家刘继荣描述女儿成绩中等、却被评为全班“最欣赏的同学”一事,让考生认识到健康心态对于成长的重要性。这类材料是对学生真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既接地气又具人气。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理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满高度自信和自觉;所谓"立地",就是要"接地气",回归生活、回归传统、回归学生,引导学生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历程,链接生活的源头活水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这样,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设计预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懂得链接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参透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