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静 《四川教育》2008,(7):52-52
案例: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了12×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请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一、整体关联,循理入法1.复习旧知:学校需要购买16盒颜料,每盒2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生:16×28≈600(元)。生:16×28≈480(元)。师:在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情况下,运用估算可以快速得到大概的范围。(板书:估算)要算出到底要付多少元,就需要——生:笔算。师:你们会笔算吗?请大家笔算一下。2.出示例题:学校有8个版画社团需要添置刻刀。  相似文献   

3.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你能很快计算出上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五角星吗?有的同学可能根据由上到下的排列这样计算:1+2+3+4+5+4+3+2+1=25(个)。有的同学可能根据上下对应的个数这样计算:1×2+2×2+3×2+4×2+5=25(个)。其实,上面的计算都复杂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图形,也就是斜着看,每行有5个五角星,一共有5行,所以一共有5×5=25(个)五角星。这样,问题就更简单。  相似文献   

4.
案例1教学分数四则运算后 ,四位同学上台板算 :5 18×37+ 38× 17。三名同学按四则运算的一般顺序得出正确答案 ,另一名同学解答为 :原式= 5 18× 17+ 38× 17= (5 18+ 38)× 17=2 32 8该同学的计算结果固然是错误的。但我被他的解答过程吸引了 ,试图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而忽略了是带分数 ,经我略加点拨 ,该同学马上改正为 :原式= 5 18× 37+ 18× 37= (5 18+ 38)× 17= 2 14此片断 ,我抓住了“错误解法”的时机 ,站在学生当时解题的角度适时引导 ,学生不仅自己改正了错误 ,而且在错误的背后孕育着创新火花。案例2在“梯形面积”的教…  相似文献   

5.
四、五月份对于四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是个计算的月份。整个月的数学学习内容都与计算有关: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一个月下来,有的同学觉得很痛苦,因为老是错误百出,计算的正确率可以说很低。学生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通常遇到什么困难?常见错误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笔者试着做了些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6.
分数除法法则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一些同学在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会出现不把除数变成它的倒数的错误。如,10÷2/5=10×2/5=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可能是一些同学缺乏认真计算的习惯,也可能是一些同学还没有真正理解分数除法法则。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引发探究1.复习引思。出示:12+15×4 120÷6×5(1)这两道算式是以前学习的什么算式?(板书:混合运算)会算吗?(2人板演,其他人写在本子上)(2)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板书:运算顺序)师:说一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友情提示:先算的我们习惯在下面画上横线)  相似文献   

8.
案例:探讨"24× 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了12×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请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分析学情"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的起始内容.如果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对学情估计不足,那么这节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50-20×3=30×3=90,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根本就没掌握,头脑中有的是既往的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25+12×6=72+25=97,尽管从计算结果来看不错,但不可忽视如此书写背后的错误想法,即认为先算的结果一定要写在前面;再如60÷  相似文献   

10.
检验习题答案也是物理解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验答案,可以了解解答过程和解答结果的可靠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如何进行答案检验呢?下面结合实例,择要介绍检验答案的几种常用方法.1.检验答案是否超出允许值范围许多物理量都有其限定的允许取值范围,如果习题答案超出允许值范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例1质量100克,温度25℃的水,放出了1.092×104焦的热量,温度降低了多少摄氏度?根据△t=可解得△t=26℃根据△t=,可解得△t=26℃.检验:25℃的水,温度再降低26℃就成了-1℃,可见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水的温度降…  相似文献   

11.
<正>高斯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高斯上小学的时候就很爱动脑筋。在他8岁那年,有一天上数学课,数学老师布特纳出了一道题:1+2+3+……+98+99+100=?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算一算,算不出来,不许回家吃饭。”然后就坐在一旁看起书来。心想着:这题够你们算一会儿的。别的同学都是看到题目就拿起笔来计算,但高斯却没有急着计算,而是先认真观察算式,安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课堂上让学生板演计算0.64×7.5。学生板演计算的结果是4.8。我刚想开口,让全班同学一起检查这个计算过程,可是板演的同学又轻轻擦去了4.8中的小数点。看得出,她还在犹豫。片刻后,这个同学又在原位置点上小数点。见此情形,我停下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主动上前询问:“××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她满脸疑惑地说:“老师,乘法应该越乘越大,可是这道题的积怎么会变小了呢?我就想是不是我算错了,  相似文献   

13.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例题:电影院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组织500名同学看电影。能坐得下吗?学生大体有以下三种解法:第一种是列出算式21×26算出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相似文献   

14.
差怎么变     
<正>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乐乐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两个数相减的差为36,当被减数不变时,减数增加10,差是多少?题中的被减数和减数都不知道是多少,这该怎么算呢?聪明的乐乐想,既然被减数和减数都不知道是多少,那是不是这两个数不重要呢?想到这儿,  相似文献   

15.
思考一:强化算理有必要吗? 这是一节计算课,一般我们认为计算课的教学应达成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掌握算法,二是理解算理。于是,第一次执教时,在学生交流了各种算法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一个0,结果就是60”这种算法深入思考: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无语。  相似文献   

16.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出示数学书第25页上的探索与实践题,并要求学生算出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10.小明参观钢铁厂里看到许多钢管堆成如图的形状。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有8层。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多少根?它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联系吗?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每层的钢管数加起来,9+10+11+12+13+14+15+16=100(根),一共有100根。生2:我是按照梯形面积公式来算的,(9+16)×(8÷2)=100(根)。  相似文献   

17.
数学活动课上,大象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二年一班的同学要栽160棵树,栽树时同学们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3人。平均每人栽几棵?还剩几棵?小猫咪咪抢(qiǎnɡ)先发言:“先求每组栽多少棵,160÷8=20(棵);再求每人栽多少棵,还剩多少棵,20÷3=6(棵)……2(棵)。所以平均每个同学栽6棵,还剩2棵。”小兔灵灵说:“我先求共有多少人,3×8=24(人);再求每人栽几棵,还剩多少棵,160÷24=6(棵)……16(棵)。所以平均每人栽6棵,还剩16棵。”老师说:“他们两人计算的结果,剩下的棵数不一样,谁的结果是错误的呢?”检验咪咪的计算结果为6×3×8+2=146(棵)。检验灵灵…  相似文献   

18.
[题目]欢欢在计算“20 □×5”时,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得到的结果是500。你能帮她算出这道题的正确得数吗?[分析与解]题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根据运算顺序应先算乘法,后算加法,即应先求出□×5的积,然后再与20相加。但欢欢先算20 □的和,再与5相乘,得到的结果是500,这是错误的。要算出这道题的正确得数,必须知道“□”表示多少。我们按  相似文献   

19.
<正>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通常要把两个算式分别算出结果,再根据结果比较出大小。但有的算式不用计算,也能比较出大小。【例题】比较A和B的大小,大多少?A:2+4+6+8+10B:4+6+8+10+12【分析与解】像这样的两个算式,不用计算就能比较出大小。有两种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时,对于一些数据偏大的繁琐算式,学生都会感到头疼,有时会因粗心等原因造成错误的结果。假如能够灵活运用定律进行巧算,则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计算20022003×2004[分析与解]先把2004写成2004=2003 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巧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