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林 《新闻实践》2008,(5):12-13
眼下,从"华南虎"、"藏羚羊"到正在遭到质疑的"广场鸽",人们感到了假新闻照片频频现世,爆料声、质疑声、声讨声在互联网上不绝于耳。接着,有人检讨,有人辞职,有人被解聘。当然,也有人信誓旦旦,有恃无恐地宣称"没有造假"、"没有合成";还有人不屑一顾地指责质疑造假"非常无聊",是"进行恶意炒作";更有甚者,对质疑具有公众意义的获奖照片的舆论监督者以"法律的武器"相要挟。  相似文献   

2.
飓风"桑迪"接近纽约市区,表现风暴和洪水的照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Twitter上,虽然很多照片是真实的,但也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照片是假的. 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假照片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些照片是很久之前拍摄的真实照片,有人恶作剧将其张冠李戴.2直接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合成假照片.3对老照片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合成来造假.  相似文献   

3.
<正>一、有图未必就有真相"有图有真相"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特别是当人们对获得的信息产生疑问时,更希望得到现场的图片佐证。但是,图片的"假"已屡见不鲜,被网友列为极品"假图"的著名造假照片中,"藏羚羊"、"广场鸽"就出自黑龙江省的记者之手。现在报纸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先进,图片造假在一些报纸出版环节已变成了日常技术手段,放烟火的画面需要"百花齐放",活动现场需要"人山人海",假日出行需要"车水马龙"……于是,领导访贫问苦、亲临视察时,身  相似文献   

4.
收视率造假犹如端给观众的又一笼"纸馅包子",它不仅败坏了观众消化资讯的胃口,更剥蚀了媒体自身固有的社会公信力.据<人民日报>7月1日报道,收视率造假如今已成为某些地方卫视争夺市场份额的"捷径",它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以及惩戒机制缺失的行业背景,正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克敌制胜的"幕后法宝".  相似文献   

5.
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专门安排了一次中外记者的采访活动。整个采访过程虽然经过了周密的导演与布置,为了夸饰"战果",军方甚至不惜造假,破绽百出,但采访期间记者们拍摄的大量照片,还是留下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常见的记录,堪称珍贵。  相似文献   

6.
王德凤 《新闻三昧》2007,(10):33-34
一、数码摄影为"造假照片"提供了条件数码相机以及电脑、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一套快速、便捷、全新的成像流程。这在给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因为新科技更便于"造假"。  相似文献   

7.
新闻照片的造假手段多种多样,假照片有时几可乱真,以致广为传播、以讹传讹,严重破坏了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新闻假照片有哪些造假手段?如何识别呢?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新闻图片后期造假盛行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当我们享受着数字化的方便快捷时,"PS"后期也成为摄影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方便快捷、天衣无缝的后期制作,也给一直以真实客观拍摄现场为宗旨的新闻摄影带来了危机.后期制作已经超过前期摆拍,成为"假照片"的最大推手.  相似文献   

9.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0.
叶雷 《青年记者》2008,(8):24-25
去岁秋,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巴山农民周正龙用刚学会使用的数码相机和胶卷拍下71张"华南虎"照片,此事很快被报道出去,轰动了全中国,甚至世界.但后来由于照片上网后被质疑造假,引起风波至今未断,绝大多数受众均认为此举系有些人利用假照,骗取国家拨款之实.然而,综观媒体在此事件中所经历的"轻信-质疑-炒作-反思-无奈"的表现过程,有许多引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11.
2009年,震惊全国的王亚丽骗官案媒体曝光后,随着调查的深入展开,一个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展现在公众面前.经查,王亚丽档案中的姓名、出生日期、父母身份、入党等基本情况都是假的,她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寨版"优秀干部",在短短几年间竟然通过采取档案造假的手段,一路畅通无阻地攀升至石家庄团市委原副书记的位置.2010年1月12日,王亚丽被"双规",这个"造假骗官干部"最终落了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的下场.  相似文献   

12.
一、人造羹女与新闻摄影 前不久北京台曝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和时下正在热炒的"华南虎"事件都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即如何看待新闻影像的造假问题."华南虎照片"事件截止笔者完成本文时仍无定论.但"纸馅包子"这样的典型假新闻,一味地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采用无中生有、导演摆布的手法,无疑是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对虚假新闻影像的警钟.一时间,以假照片、假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假新闻成了过街老鼠.不但公众对此深恶痛绝,不少媒体也大张旗鼓地对假影像宣战.一些新闻摄影大赛,如"华赛"比赛规则中也明确指出,为保证照片的真实性,比赛严禁经不允许的电脑技术手段修改过的照片参赛,同时也禁止经多次后期曝光和在人为操纵下拍摄的照片参赛".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数码照片造假事件给照片档案工作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数码照片造假事件,给照片档案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从维护档案真实性、原始性角度,探索了数码照片的一些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7月19日,一则"美联社造假新闻照片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引起众多网民关注。新闻称:美联社7月15日在不经意间刊登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见图一)。16日,美联社通知各合作单位将此图片撤销,并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的处罚。某媒体戏称:美联社"人工降雨",制造洪水猛兽。由此,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重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徐和德 《新闻记者》2006,(12):40-40
数码摄影的普及,为某些急功好利的摄影者提供了造假便利。通过造假,能将同等条件下拍摄的照片处理得更具视觉冲击力.透视关系更加完美,如果这些照片得奖,还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组日本在侵华战争时印制的旧照片.照片装在一个牛皮纸小封套中.封套题名<江南名所写真>(十六枚组).十六幅照片,均为黑白,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的景物.封套上有饰以方块印记状的四个字--"皇军战绩",腥红的血色,显得特别的刺眼.照片之被冠以"皇军战绩",无非是因为照片上的这些城市都曾被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所践踏.中国的美丽河山、江南古城遭践踏,竟成为"皇军战绩",侵略者是何等的狂妄.  相似文献   

17.
改变传统档案存贮模式实行双套制管理;把好"入档关",严守档案"调阅关";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杜绝造假行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杜绝人事档案造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为强想靠一张照片出名的愿望实现了,而且比他想象的更出名,但这是他未曾想象的恶名.他的新闻摄影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获得央视年度新闻图片奖以后,被网民发现是合成造假之作.  相似文献   

19.
照片档案编研是档案编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照片档案馆藏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利用故事化、建设工程化的基础上,档案部门可通过以利用为导向的照片档案内容解析与存储、基于关联关系的照片档案资源发现与聚合、面向叙事的照片档案编研线索获取与构建、面向展示的照片档案编研成果组织与呈现思路,推动照片档案深入"研"与特色"编",进而实现档案编研工作创新破局.  相似文献   

20.
在数码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照片的产生很容易,而照片造假也成了很容易和普遍的问题。作为"给公众传递各种形式的真实的信息,是至高无上的职责"的媒体人,有能力、有信心,杜绝假照片。新闻的本质是真实,离开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真实,是新闻纪实摄影被社会认可的基本价值,也是新闻和纪实类摄影的最后底线。新闻照片对于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