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目前,中国正朝着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稳步前进,"精准扶贫"也逐渐成为国际、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扶贫经验中汲取养料,减少本国的贫困人口;发达国家希望探寻中国政府使大规模人口脱贫的成功秘诀。这为我们提供了构建中外共寻中国发展之道的契机。但要实现精准扶贫的对外精准传播,需要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外国人听得懂、能理解、感兴趣的话题、语言和人物故事,进行国际化叙事的精准表达与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当前脱贫攻坚对外传播面临着要么"有中国,没故事"、要么"有故事,没中国"的话语困境。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应该着眼于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以讲述故事为切入点,聚焦具体案例,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阐释中国制度优势为核心,讲清楚扶贫经验、扶贫策略、扶贫模式,既要体现中国制度优势在其中的作用,又要避免口号式的宣传;以传达世界情怀为价值导向,讲清楚国际主义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突出体现,呼唤人类文明的包容创新,超越东西之争,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优化全人类贫困问题的全球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进入21世纪,贫困仍是全球面临的艰巨挑战,全球贫困治理成为国际社会需着力应对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1)脱贫攻坚是中国人权保障的重要标志,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中国引领全球贫困治理,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本文通过  相似文献   

4.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目标受众往往会选择性阅读与理解。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减贫的历程和经验时,必须找准共情传播中的"决定性符号",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挖掘此类"决定性符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善用共情叙事,有助于跨越诸多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让更多中国的扶贫、脱贫故事顺利"出海"。  相似文献   

5.
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人类减贫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将中国特色减贫思想和道路凝聚成全球公共知识产品,提供给全世界,可以为人类战胜贫困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减贫成就和减贫过程,强调中国特色减贫路径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是全面构建中国脱贫攻坚国际叙事的重要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的传播策略来讲述中国减贫故事,是将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上升为全球公共知识产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缔造了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显著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的经验和故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减贫话语体系,是外宣媒体的职责所在。对"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中国经验"等中国减贫关键词进行阐释,就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对外传播中,应特别注重客观讲述成就、理性回应质疑、细分传播目标对象,以及巧妙利用媒介平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正贫困问题不仅是中国正经历的重要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改善了贫困地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然而,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报道中国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习惯于对中国进行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形态,对外讲好中国基层扶贫脱贫故事,让海外受众了解中国脱贫  相似文献   

8.
2019年11月5日至9日,笔者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SCAP)代表团,出席了在泰国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二届宏观经济政策、减贫和发展筹资委员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出席由我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代表处举办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主题边会。从与会人员的积极反馈和热烈讨论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精准扶贫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充满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做法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坦率地说,在关于中国发展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减贫、扶贫的故事不仅在渴望摆脱贫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受众.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精准扶贫"这一国家减贫发展战略,对外报道大多集中在具体操作以及提高收入、政府投资、基础建设等方面,选题缺乏新意和战略高度。对外报道人员需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新特点、新内涵,以及战略出台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同时,还要熟悉目前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关注点,主动对接、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在话题选择、议题设置方面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话语的数量和渗透力显著上升,质量和认同力仍面临激烈博弈。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强硬,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是舆论竞争焦点;周边国家诉求各异,借助舆论制衡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国际舆论构成复杂化,智能算法舆论博弈模式走向前台。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体系稳步构建,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在新发展阶段,要围绕道路话语、理论话语、制度话语和文化话语,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战略重点。要把握中国议题与国际议程的差异,打破独白式叙事的瓶颈,借助国际组织等多边舞台,助推中国倡议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11.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优先解决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奇迹不仅使全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对推动世界减贫进程、完善全球减贫治理、促进国际人权进步和丰富国际反贫困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全面理解中国减贫探索和实践的世界意义,是对外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脱贫攻坚面临全面收官之际,境外部分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能否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贫困农户能否如期脱贫存在一些质疑之声。在此背景下,讲述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在后疫情时代就更突显其重要意义和价值。采用媒体融合手段,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运用创新手法进行可视化的表达;注重内宣外宣联动,实现多语种、多角度、立体式传播,提升落地效果;突出讲述数字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有助于让中国的扶贫故事成为在国际舆论场上赢得肯定和正面评价的重要加分项。  相似文献   

13.
2021年4月28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评估报告》,批评以中国和俄罗斯国际传播媒体为主的传播主体在疫情话题上释放“虚假信息”,“误导”国际舆论。然而,报告指出的所谓“虚假信息”并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欧盟对疫情下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舆论影响力与议题设置力分析增强的警惕与担忧。《评估报告》实际体现出中西在涉疫情重要话题上的信息竞争与话语争夺,其本身也可以视作西方对华舆论信息战的一部分。基于此,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疫情信息竞争时,应进一步聚焦热点,降低和弥补信息赤字;站稳立场设置议题,跳出西方叙事框架;提高舆情响应速度,增强舆论斗争技巧;刚柔并济共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联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4.
后疫情时代西方民主体制面临着深刻危机及其向外转化矛盾的迫切需求。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演变形势下,敌友划分的"他性政治"将会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主导方向。对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来说,保持与青年一代新兴舆论力量的积极互动,创造有政治生机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领域重新设计战略路线、合理配置资源将是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对外解读中国脱贫攻坚战实践的关键一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使7.5亿民众摆脱绝对贫困,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减贫的奇迹。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有7.83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占全球人口的11%,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应该说中国的成就给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信心,探索了路径,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脱贫实践提供了经验。但是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做出的贡献并不只是体现在绝对贫困人口数字的加减上,要把这个贡献讲生动、讲清楚,还有很多值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对非传播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借助语言设置国际议题、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可以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影响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通常,国家实力、国际传播平台和话语权队伍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而传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把握和传播表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场域,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关键意义。理解国际传播中的民族议题和民族话语,一方面需要结合现代国际格局变迁逻辑,理清在不同的政治传统中民族与国家的相互构建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的认知结构,从共同体的视角探索多元共存、平等包容乃至多元一体的国际传播民族议题新叙事体系。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者有机结合应是民族议题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框架。除此之外,应紧密关注以人权为代表的政治议题通过挪用民族议题所引发的国际舆论博弈,直面意识形态争锋,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上述多个方面,“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贫困治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玉狗梁村第一书记卢文震依据村民传统火炕和上炕盘腿的生活习惯,创编出了瑜伽扶贫发展的新模式。玉狗梁村也因此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瑜伽第一村"。笔者深入玉狗梁村采访报道后发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各种对华舆论攻击工具中,"威胁论"最为常见、也较为有效,因此多年来老调常谈、乐此不疲。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威胁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恐惧劝服",即以诉诸恐惧的手段让受众相信威胁的存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偏向。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舆论造势手段。对此,中国需要从解构恐惧心理入手,通过建立信任、强化好感、精准施策来消除恐惧。与此同时,要着力在两个层面大力创新传播理念和模式,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  相似文献   

20.
重点导读     
正国际舆论新格局与中国话语新空间后疫情时代,国际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国际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演变形势下,敌友划分的"他性政治"将会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主导方向,中国也将面临更多艰巨复杂的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障碍,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话语的"质"和"量",明确定位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战略重点,转变独白式叙事的瓶颈,努力开拓中国话语权提升的新空间。对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来说,保持与青年一代新兴舆论力量的积极互动,创造有政治生机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领域重新设计战略路线、合理配置资源将是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基础。同时,全面拥抱新兴智能媒介技术,运用全媒体传播思维,打造一个立体化、智能化、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的新型智慧对外传播生态,也将是中国对外传播在2021年所要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