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与教育家,黄虎威教授的作品、论著等成果众所周知,研究其器乐作品、艺术歌曲、专著的文章数量众多,而其有关少年儿童的作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和小树来比赛》、《我爱雪莲花》、《我驾飞船上蓝天》三首少儿歌曲作为附录被作者收录在《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上,在其发表的论文《要重视儿童歌曲的创作》中,也着重介绍了这三首曲子的创作经历。本文从结构安排、旋律特色、形象塑造、和声织体等角度对三首少儿歌曲进行分析,以探寻黄虎威在少儿歌曲创作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3.
由著名诗人艾青作词、陆在易先生作曲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广泛地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艺术歌曲里的灿烂瑰宝。本篇文章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先分析再演唱。从分析作品的几个显著的艺术风格特征着手并展开论述;后又从吐字和节奏两个方面探究了曲子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4.
《恒河上升起太阳》是巴洛克时期的产物,是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之作,作品艺术表演特点突出,音乐艺术表现性较强,常被歌者当作一首艺术歌曲来演唱。本文主要从作品以及演唱上对这首作品做了较为详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自是近现代中国音乐舞台上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身为"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培育出一批改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优秀弟子。其创作领域包括合唱、电影歌曲、器乐作品、艺术歌曲等。本文以《玫瑰三愿》这首艺术歌曲为例分析,来探究黄自艺术歌曲的独特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大多以古典诗词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黎英海选取了古诗《登鹳雀楼》创作整理成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以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文中主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演唱分析,充分展现作品内涵与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钢琴在艺术歌曲中作为伴奏乐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处理伴奏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充分演绎作品精髓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对艺术歌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掌握陆在易音乐创作特征的基础上,以艺术歌曲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我爱这土地》的声乐、歌词等方面的分析,将钢琴部分与之充分结合,体现出钢琴伴奏在艺术效果表达方面的重要性,达到解决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处理问题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声乐作品中,笔者认为最难以演唱的并不是歌剧中的咏叹调而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最早是在欧洲的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它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文学家的作品谱写的抒情歌曲,在歌词和音乐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与诗词的结合带来的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使它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中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艺术歌曲可以深入细致地表达人们具体细微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染力,因而世代相传。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及音乐的意境,演唱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声音的运用、呼吸分句、情感把握等各方面都要有很高的水准。笔者根据演唱《我爱你》的感受,从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贝多芬的首艺术歌曲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的分析了王建中艺术歌曲《歌五首》作品中《浣溪沙》的诗词与音乐结合,音乐美学以及如何演奏伴奏等。  相似文献   

10.
《鸟儿在风中歌唱》是由作曲家刘聪,以及词作家樊孝斌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声乐艺术歌曲.除此之外刘聪还创作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园恋》、《在青翠的山谷里》、《淋湿的梦》等广为流传的艺术作品.《鸟儿在风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声乐作品,它要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既需要以良好的歌唱状态为基础,通过花腔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同时还需要以恰当的艺术想象和情感处理来表达歌曲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既具有音乐性又具有文学性。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领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逐步融合,进而创造出古诗词艺术歌曲。《落梅风》便是这样一首作品,它选自《元曲小唱(三首)》中第三首作品,本文主要从演唱方面进行研究,更进一步论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苏夏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进而管窥出苏夏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并对其演唱加以阐述,以期引发更多对苏夏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献词》(Widmung)是舒曼艺术歌曲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中的优美旋律洋溢着热情、喜悦和活力,音乐充满了幸福感。这首艺术歌曲是声乐学习者必唱的"必唱"曲目,也被李斯特改编成为钢琴独奏曲。本文选择四位歌唱家演唱的不用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住长江头》属于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瑰宝,其音乐的艺术性非常浓厚,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演唱难度,至今是各大专业院校教学的必选作品,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及掌握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并能正确将演唱技巧运用其中。从一定程度上这首艺术歌曲也是女高音的试金石,检验其高音区和中低声区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理查·施特劳斯是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是创作艺术歌曲这一艺术体裁的重要作曲家之一。《奉献》是他艺术歌曲创作上具有标志性的作品,音乐语言丰富,情感细腻生动,通过调性、音区、和声上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从分析作品入手来理解施特劳斯,可以提示演唱者更加注意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在意境,从而对演唱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能起到一个积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两地曲》是我国一级作曲家朱良镇先生创作的一首著名歌曲。作者在对这首歌曲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整部作品的旋律走向、调式、配器的运用与歌词表述浑然一体,是该作品具有如此的艺术高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黎英海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在声乐、器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领域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春晓》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整理的艺术歌曲。在这首歌曲中,他以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象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融为一体,成为音乐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文中主要通过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特点分析,以充分展现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篇论文主要是从歌曲背景、发声技巧、情感处理以及舞台表现这四方面浅析声乐作品《我爱这土地》。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背景的深入了解,设身处地的感受作品中词曲作家对日本帝国的憎恨和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恋。进一步关注到歌曲的曲调,音域宽广跨度较大因此对声音基本功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深层次演绎这首作品,要想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深沉情感必须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气息沉稳、声音位置高挂的基础上,应对每一句强弱对比的处理进行细致的研究。然而完成这一作品,不仅需要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舞台表现,跟随音乐情感深入角色本身,不做作地自然而然的做出肢体动作与眼神交流是应有的舞台表现。  相似文献   

19.
殷士琳 《教师》2008,(6):115-117
《死神与少女》是奥地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于1817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在音乐史上赫赫有名、舞台上长盛不衰的艺术精品不论是其自身的历史地位,还是对于了解舒伯特乃至浪漫主义早期德奥艺术歌曲风格以及对于声乐教学的训练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简单回顾,以《死神与少女》为分析对象,以艺术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为切入点,总结出关于如何通过实际音乐作品理解和塑造音乐形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鸟儿在风中歌唱》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属于花腔女高音作品,需要极强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更需要准确把握歌曲本身的艺术特点及音乐特性,笔者分析《鸟儿》是为了能更好的演唱此作品,同是能掌握更多艺术歌曲的特点,让声乐教学更加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