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信息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人性化空间、个性化服务、社会化系统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未来教育的新需要,智慧教育模式终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现有思维,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积极推动现行教育系统的变革.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包含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层面的教育领域里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智慧教育理念即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的技术特点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为交互、协作、开放、共享.智慧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推行智慧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智慧教育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最终聚焦到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教学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教室里迅猛地展开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新亮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李艳 《湖南教育》2005,(18):23-24
一、更新家长学校建设观念。构建教育社会化管理工程 1.注重时代性,确立“四为”管理目标。学校紧密结合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德育教育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和提升素质教育,构建信息化校园”的“四为”管理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掘学生个人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乃至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与创建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本文通过系统论述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产生的变革,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阐明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乃至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与创建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近年来沙县教育信息化进程为背景,从软硬件建设、师资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问题与思考等方面谈谈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儒学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期许为人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儒学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形态有君主教育的儒学化,士人培养及选拔的儒学化,民众教育的儒学化。儒学教育社会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既富有创新精神,亦不乏保守力量。儒学教育社会化作为儒学实现德治的生命线,是维系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中国古代社会明发展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0.
目前信息化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各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而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文献资料法和排球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四个方面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对策.为促进体育信息化、加快体育教学现代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社会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对教育公平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追寻两种理论,即柯林斯的教育成层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由此发现,教育公平的实现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障碍重重;教育过程投入均等的实现长路漫漫;教育结果均等的不可能与没有必要;教育公平感因人而异。要使教育接近公平,教育公平应该回到最初的理念;教育公平应该兼容精英教育;教育公平应该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应该在社会变革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做到职业教育公平,其素质教育追求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现,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反映。通过合理调整学校资源、配置师资和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实现职业教育公平,保证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平等,从而对其素质教育发挥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工程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教 ,而依法治教必须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来进行 ,必须为科教兴国服务 ,这是关乎科教兴国能否成功、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教育自身地位所决定的 ,也是对比西方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必须坚持依法治教 ,这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要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 ,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6.
家庭在"劳动教育整体"中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但是在劳动教育实际进行过程中,家庭方面往往会陷入被遗忘而导致缺失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其劳动教育思想中,有不少家庭成分包含其中.我们看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能局限于学校和教师的视角,而应该拓宽可供使用的教育渠道,整合为大多数孩子...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追求的目标,它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下,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就学难问题很突出,“择校”行为中的公平问题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补偿原则使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应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公平为先,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地以效益为主,教育普及和提高质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教育精神是使教育是其所是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的本根与基质.教育精神的阐释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和教育创新具有较大的价值和作用.教育精神的阐释,以精神的本源性为基点,以教育的本质、价值、历史、实践、使命为维度.教育精神就是对教育自由的体认与保障,对教育之乐的认同与享有,对教育权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教育正义的张扬与形塑.  相似文献   

19.
教育软实力是一国教育发展所形成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它是构筑国家对内发展与对外交往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竞争时代,中国教育软实力传播面临着全球性教育难题涌现、教育保护主义抬头与教育声音世界表达不畅等挑战。我们应以推进全球教育治理解决世界性教育议题为指引,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挖国际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提炼中国教育经验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为抓手,以推动教育产业升级实现教育创新发展为保障,助推教育软实力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教育创新思想.教育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创新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而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创新,树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要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把握"三个面向"方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推进教育创新这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