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爱国 《考试周刊》2013,(99):70-70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沟通的教学,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产生教学的共鸣,从而彰显课堂活力,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丁文爱 《考试周刊》2010,(11):98-98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来自教师的有效引导,来自学生的创造,来自教者的自我反思。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就难以产生教学灵感,就不能带来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教学,是指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项活动。在当代的教育领域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越来越被教育者所关注,有效的师生互动应当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认知、行为互动等,将情感的互动及有效的认知互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教学主要强调的便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统一起来,使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本文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师生互动课堂的有效性为中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优质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形成“互动”的课堂.让教师、学生“动”起来,语文课才能“活”起来。这就需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牵动课堂“互动”情结。如何能够实现这种愿望.达到互动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想让数学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必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本领,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训练思维、增强信心、张扬个性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不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指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乐”中互动“、思”中互动、“疑”中互动“、做”中互动、“用”中互动,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现自我的殿堂。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乐”中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  相似文献   

7.
韩梅 《陕西教育》2011,(10):35-35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彼此的情感,从而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不断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中鲜活丰富的动态生成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刘霞 《中小学电教》2011,(12):142-14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教学质量才能提高。那么教师如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相似文献   

10.
许美群 《教师》2010,(25):78-79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斛。通过互动产生思维的碰撞,而思维的碰撞可以闪现智慧的火花。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内心上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动改变了以前教学过程中那种死板的"老师教,学生学"模式,激发了老师的教学兴趣,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老师学生之间的行为,是一个在班级里相互依靠的过程,使课  相似文献   

12.
1.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是唯命是从者。课堂缺乏交流和沟通。新课程理念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主要起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主导”与“主体”相互作用.双向互动,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能使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造成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低效行为。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互动而鲜活,学生因互动而成长,互动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互动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  相似文献   

14.
魏宗博 《考试周刊》2012,(57):138-138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良好文明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1.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的、和平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展开互动。情感的交融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堂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科学搭建师生有效互动的操作平台.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方冬敏 《海南教育》2014,(22):51-5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为增加课堂气氛,由教师先发起,再引导学生与自己合作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而实现某一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同时,课标还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与课堂能否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他们还在课堂生命中涌动和成长.如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凸现关爱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努力构筑有效的课堂互动平台,实践教与学方式的优化.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创设有效的课堂互动场景呢?笔者结合课改实践中的经验,浅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教与学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互动教学。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差  相似文献   

19.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平等、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交流、沟通所带来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应试教学理念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最基本的本职工作,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拥有者,只要将知识素养传授给学生就行,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分离”、“各自为政”的教与学活动脱节、教学背离现象的发生,其效果事倍功半.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双边交流、沟通讨论的互动活动.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交往,双边积极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新课改实施的惠及者和受益者.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双边互动活动的深入开展,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之中的主导特性和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根据以上认识,本人结合三角函数教学活动,对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不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指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乐"中互动、"疑"中互动、"做"中互动,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现自我的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