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论语》中,孔子除了谈“仁”以外,较多谈及君子.虽然各家对《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章中“君子”和“小人”的关系有多种注释,但总体看来比较相近,大都认为君子与小人以心地、气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在心地、气貌方面不同在于:君子以义为本,以利为末;君子践行仁.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高扬“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后世儒家的文化人格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效仿的对象。尝试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建构的“君子人格”的形态等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的分析,通过对比两书中君子小人的异同,进而对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孔子为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社会所提出的"克己复礼"的君子人格,是在位、德、才的基础上将君子小人进行区分的;而《左传》作为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则是史家站在统治者的地位,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实现国家宗法等级制的稳定而提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当然,《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用对话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孔子的言论和主要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纵观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生动地为给读者描绘出了孔子心中的君子形象,成为儒家道德体系中的理想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全面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研究《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于我们解决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大林  马晓晗 《成才之路》2010,(2):I0010-I0010
一部《论语》记录了孔子许多关于君子的经典话语,其中有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君子不器。”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何含义?  相似文献   

9.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都指儒者,即知识分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修养、志向抱负、胸怀气度、职业以及行为方法等方面。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对举而言,是为了让他的学生牢记两者的差别,尽快从小人提升到君子的境界,积极从政,以实现自己君子治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处于核心地位的属人的世界,人应该如何自处和他处,文章以孔子《论语》为本,从孔子为君子提出的要求和应该具有的素质出发,从家庭、为政和交友等方面来探讨其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君子是身份君子和德性君子的统一。在立足君子人格"德位一致"的基础上,在德性视野中,从仁义礼智信"五德"角度,孔子确立了君子人格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  相似文献   

15.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集现实性与理想性于一身的道德人格典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了作为君子内在德性的“仁、知、勇”以及作为外在德行的“礼”等诸多道德要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形象导引、教化学子、安邦定民等重要作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明德爱国的时代君子的形成,也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的完成。因此,立足新时代对青年道德提出的诸多要求,在对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辩证吸收的基础上,发挥其对于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雷红霞 《考试周刊》2013,(58):22-24
君子是《论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孔子及后世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论语》从知识才能、道德品质、社会政治、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君子的价值做了多角度的充分阐释。君子不仅对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理想和独立人格产生了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兴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148+150-148,150
引述《论语》中孔子谈论君子与小人的相关语句,从义利取舍、胸怀气度、为人处世原则等方面做了简要阐释,指出其之于当今之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作了全面剖析,指出“君子”在孔子学说中占枢纽地位,从道德自觉性、品德情操、修己治人等角度探讨了“君子”的本质,并揭示了“君子”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发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的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承载着孔子的道德理想,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理想人格,其中包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风尚与民族风骨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依然蕴涵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梳理《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内容要求、过程养成和教化方法,能为当代德育提供文化积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着力塑造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君子”形象:内省修己;别于小人;志于天下。其中凝聚了孔子对世间所有美德的向往,也是孔子自律和他律的准则。凡此种种道德修炼要求,主要是针对处于由被统治阶层向统治阶层过渡的士子们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