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山神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梅山启教翻天倒挂张五郎 对梅山神张五郎神格的探讨,是研究梅山文化的重要内容。 张五郎在梅山文化影响圈内因地域与民族以及巫教教派的不同,有张赵二郎、法五九郎、耍山五郎、荒唐五郎……等不同称谓。但故事的主要情节基本相同,都是向太上老君学法,都是太上老君的女儿传的法。至于学法和传法的细节则有出入,一般与砍树、焚山、播种芝麻,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们在县文化局的帮助下,组织民间文学爱好者到乡村采风,访问一些梅山教的信徒,了解山区猎民的传统习俗,现将所得的资料整理出来,供研究梅山文化的专家学者参考。 关于梅山祖师的神话,内容和邵阳的铁鹰同志搜集的《梅山张五郎的传说》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我们所听说的是梅山祖师端午郎。关于端午郎出生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似文献   

3.
梅山教以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祖师,传承的是傩术与法术,与用于狩猎的梅山巫教没有渊源关系。从师公唱本和传说分析,梅山法主是汉代成仙者梅福,梅山教中的梅山指的是因梅福修道传说而得名的道山。瑶族"游梅山"仪式所游的梅山,是祖师圣地即梅福之道山,而非祖先故地之湘中梅山峒。  相似文献   

4.
从文字学、民俗学角度分析,"人之倒立诞生"为原始生殖崇拜的最基本内容,梅山文化中的张五郎同中华民族的始祖神蚩尤应是同一个神祇,二者为同一个"人之倒立诞生"生殖崇拜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梅山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古梅山原有的巫教、从江西传入的南方道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和儒教,在此相互冲撞、分化和共融,最终统合成了一种以原始巫文化为基础。积极地融和了南方道教文化(尤其是江西茅山道教文化)、佛教、儒教的部分思想理念在内的特殊的地方性道教文化事象。即梅山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郎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列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步苗族地区的山民们自古以来普遍喜欢捕猎。常年放索装套、围山打猎的半职业的老猎手们。虔诚地信奉梅山教。都在堂屋家龛上或土地龛里置有倒路梅山张五郎的神像,对翻坛倒洞,游山打猎的祖师爷张五郎敬奉最勤。手头掌握关于梅山教的原始资料也最丰富。据他们介绍,梅山教有36咒诀、72手诀、64卦、72锁、24符、24讳。 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乌丙安说:“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  相似文献   

8.
张五郎信仰体现了梅山文化与汉文化及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渗融合,展现了梅山文化族群的成长、发展与迁徙历程,表征了积极吸纳先进文化、崇尚自然、血性拼搏、坚韧霸蛮等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9.
湘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很突出的民族特征。在同一种文化现象中,民族间由于生产、生活、习俗的差异,其表现方式也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梅山文化的诸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从民间传说看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梅山,是湘西土家、苗、汉等各个民族共同信仰的猎神。土家族称梅山为“梅嫦”、“媒山”或“梅山阿打”(1)。土家族敬的梅姐是女神;苗族、汉族敬奉的梅山是男神,在性别上  相似文献   

10.
梅山教对于图腾、祖先、火官、猎神的崇拜,均有其祭祀仪式,并在该教派留下了独异的历史印记,呈现出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永州道县鬼仔岭巫教祭祀遗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州市道县鬼仔岭间布满着大小不等奇形怪状的石人,本文详考及鬼仔俑的文化基因和巫教神等特色,以为鬼仔岭是古代巫教社神祭祀遗址。  相似文献   

12.
“梅山”这个词的概念,一是地名,二是对猎神或是半神半人式的人物的称呼,即巫师。《辞源》中有“梅山”条目云:“山名,在湖南新化、安化县间,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宋神宗熙宁中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即此。”在中国,号称梅山的地名颇多,但作为具有某种历史神话的特殊意义的地点,则是新化与安化之间的梅山。又《宋史·梅山蛮传》说:  相似文献   

13.
从<张五郎古洲学法>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梅山地区的生产方式处于由渔猎采集生活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过渡时期;婚姻制度处于由族内婚姻向族外婚姻转型时期;社会形态处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4.
梅山洞蛮所创造的古老梅山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荆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为祖神信仰。有祭盘瓠、祭雷神、祭蚩尤、祭猎神等。其祭祀活动是原生状态史学、戏剧的活化石 ,比外国早近三千年 ,具有极大开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前,在湘西南与黔东南接壤的广大地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所公菩萨。这位威镇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与崇高,在杨公面前,人们顶礼膜拜,祈求他赐给清古增安。岁月流逝,世事沧桑,今天,杨公庙的断壁残垣,已经为人们不屑一顾,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杨公,与这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曾有过至为密切的关系。笔者根据现今搜集到的资料,对杨公这位土著神祗,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杨公其人及其传说关于土著神杨公的来历,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辰州府志》:“黔阳。杨公墓:在县南五十里…  相似文献   

16.
傩堂的神灵体系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地区傩堂神祗没有严密的体系,神祗之间基本上互不隶属.按照神祗在傩祭活动中的功能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傩神、证明神、传导神、护坛神、先导神、戏神共六个大类.  相似文献   

17.
【原文】 楚文王少时好猎。有一人献一鹰。文王见之,爪距神爽,殊绝常鹰。故为猎于云梦置网云布,烟烧张天,毛群羽族,争噬竞搏。此鹰轩颈瞪目,无搏噬之志。  相似文献   

18.
彝族狩猎是短缺经济社会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彝族狩猎方式主要有犬猎、刀猎、枪猎、套猎、板猎等。猎具有套索、弩箭、猎夹、猎网等。狩猎分为个体狩猎和集体狩猎,猎获物见者有份。狩猎必祭猎神,祭猎神分为祭家猎神和祭山猎神。近年来,随着国家禁止私藏枪支弹药和禁猎,彝族狩猎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9.
本期发表一组有关梅山文化的文章。梅山为山名,在湖南新化县与安化县之间,有上梅山,下梅山之称。梅山神在古书中屡见。《西游记》中说其神是二郎神的兄弟,称为“梅山七圣”,曾协助二郎神捉拿孙悟空。有关梅山神的神话传说在邵阳地区流传颇广。实则为古代猎户的神化,值得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名不见经传,像不上神龛的梅山神,大抵就是梅山文化区域里的最高神灵了。《中国百神全书》、《中国寺庙200神》、《中国鬼神精怪》等宏篇巨著中,都没有给“梅山神”以一席之地。然而在梅山文化区域里,“梅山神”,都是极为普遍,活跃的神灵。它的形成与变化,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