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在友好往来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人民也将自己的风俗习惯带到、或教给了对方国家的人民。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既有各自独特之处,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本文拟以色彩和数字为中心,举例分析说明中日两国风俗习惯在这两方面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和学习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符号。而且,到目前为止,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行为规范上,主要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基本知识、西方早期理论的介绍以及亚洲与西方国家的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研究对比上,对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之间的差异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东海争端表面上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两条规定在东海的实施之争,背后则是日本对这一地区的领土、能源、资源的觊觑。在中日东海争端中,日本的新旧海权观和海洋战略交替作用,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安全。中日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东海为中日两国实现合作双赢提供了一个天然良机,而能源合作是中日两国扩大合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吴志新  伊留芳 《文教资料》2006,(27):187-188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已发展成为极为密切的关系。中日双方在产业结构、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互补性,使中日两国互惠互利,相互依存。本论文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的基础,认识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的意义,深入地分析了21世纪中日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前后的远东,正是东西方文明相激相荡的冲突时代。自16世纪发轫的西势东渐的浪潮,冲击着中日文明的海岸。中日两国都面对着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挑战。日本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则深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泥潭。中日两国在相同的国际形势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探索中日近代发展道路问题,成了两国史家久谈不衰的话题。笔者认为。决定中日两国走上不同道路有很多因索,而19世纪中叶前两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程度,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认识”,决定了两国由“闭锁”转向“开放”的历史进程;决定了两个民族对其未来的“自我设计”。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有越来越多的中日高校开办了学位合作项目,其基本的类型是双重学位和联合学位。笔者首先阐述了这两者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中日两国高校中正在运作的双重学位项目的基本特点,以及目前两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这一领域中,中日两国今后应采取的基本途径是:稳步发展双重学位项目,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联合学位项目。  相似文献   

8.
在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之前,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从教育的视角来看,魏源所著的近代地理巨作<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经历了迥异的传播过程,而这一现象揭示出彼时两国在精英教育和社会认识上的明显差异.正是中日两国在教育发展状况上早已存在的落差,决定了之后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起点与进程.  相似文献   

9.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11月8日,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中日两国又签订《交还辽东半岛条约》及《议定书》。1896年7月27日,中日两国再签《通商行船条约》。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前,在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这一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中,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起了重要的作用。谋求中日邦交正常化是田中首相审时度势,在日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所做出的正确决策。为加速推进和完成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维持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田中首相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具体体现在文化误读里。本文阐述了中日之间的文化误读的具体表现,就此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改善中日之间的文化误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由于两同国情,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汉字的简化结果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给我们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详细分析了中日简化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希望能给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3.
《世界教育信息》2008,(2):82-82
2007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作了演讲,其中特别提到了中日两国关于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本刊节选福田演讲的部分相关内容,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和作者对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关注与期待。  相似文献   

14.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在茶文化上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介绍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中日在历史上就有友好往来。日本在受到我国茶文化的深远影响下,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道。同时,提倡我们应该学习和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友好关系得到了新的发展。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揭开了中日友谊新的一页。1979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今年五月,华国锋同志满载着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访问了日本,又带回了日本人民的深情厚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代代相传。在中日友谊史上,黄遵宪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县人。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活动家、外交家。29岁从事外交工作,一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活习惯、文化意识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忌讳文化。围绕中日两国在语言、观念、行为三方面忌讳文化的差异表现,探究其内在的根源,把握中日忌讳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及互补、互动的趋势,借鉴合理的忌讳文化,从而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中日两国近代航运业发展状况的不同看国家政权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朱荫贵19世纪中叶开始,中日两国都进入了一个严峻的时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中日两国分别在“鸦片烟火”和“黑船来航”的压力下洞开了国门,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起点,两国原来...  相似文献   

19.
王亮 《华章》2013,(22)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很深的关系,语言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日语当中有很多汉字,并且中日两国文字中也有很多互相借用的词汇,所以中日两国的语言中也就产生了很多同形语。从整体上来看,同形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同形同意语,另外一个是同形异意语。中日同形语是中日语言比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语言学者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中日同形语的存在,特别是同形异意语,让很多日语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望文生义,产生混淆。本论文从同形语翻译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同形语的意思以及用法上的差异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探究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同形语的注意点,如何更好的把握中日同形语。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分别于1840年和1853年被迫开国,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中日两国分别建立了大批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京师大学堂和东京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标志着两国高等教育新篇章的揭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