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妇女卡玛·辛顿及其丈夫有一个自己的小电影公司,叫Long Bow,中文名字是长弓。卡玛的丈夫Richard Gor-don(理查德·戈登)是公司的老板兼摄影师。此外,还有几个实习的哈佛大学生。在哈佛东亚系文学研究专业毕业的上海姑娘小兰在此实习两年了,她帮助做翻译、剪辑和查找资料。她说:“我看了卡玛做的片子,觉得非常了不起。她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教一门叫‘在中国拍电影’的课。”正在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小秦也说:“卡玛的影片是吸引我想来这儿的原因。做电影能做到这样,很了不起。”卡玛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她父母都是美国人,但…  相似文献   

2.
威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将近, 年的写作生涯中她著作丰富,共有-,本中长篇小说和,本短篇小说集。1873年,凯瑟出生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温彻斯特附近的后溪谷,那是一个长满绿草的地方。9 岁时,她随父母迁居到内布拉斯加州红云镇附近的农场。凯瑟曾对一位访问者谈到自己初到农场的感受:“当我们向它驶近时,我觉得来到了世界的边缘。”凯瑟的第一个家安扎在分水岭上。小说《我的安冬尼亚》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取材于这里。一年后,她的父母又把家从农场迁到红云镇。这里虽只是一个有着*1 人的小镇,但也是个繁华地带…  相似文献   

3.
在1977年出版的美国文化史名著《伊甸园之门》中,莫里斯·迪克斯坦把我熟悉的欧文·豪和另一个叫苏珊·桑塔格的人誉为美国当时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谁是苏珊·桑塔格”?2002年的某个冬夜,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一、美国最智慧的女人我没有想到,苏珊当年如此年轻,才44岁时就获得那样的评说;更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女性,在我的印象中,在思想界获得成功的女人可没有娱乐界那么多;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她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明星”级的知识分子,过去四十多年中,她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关注世界和被世界关注。苏珊1933年1月16日生于曼哈…  相似文献   

4.
威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将近,+年的写作生涯中她著作丰富,共有-,本中长篇小说和,本短篇小说集。1873年,凯瑟出生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温彻斯特附近的后溪谷,那是一个长满绿草的地方。9 岁时,她随父母迁居到内布拉斯加州红云镇附近的农场。凯瑟曾对一位访问者谈到自己初到农场的感受:“当我们向它驶近时,我觉得来到了世界的边缘。”凯瑟的第一个家安扎在分水岭上。小说《我的安冬尼亚》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取材于这里。一年后,她的父母又把家从农场迁到红云镇。这里虽只是一个有着*1++人的小镇,但也是个繁华地带,每天都有八列满载乘客的火车奔驰而过。红云镇的人在凯瑟的生活与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激发凯瑟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在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像红云镇那样的小镇经常被作家描写到小说里去。它是《哦,拓荒者们2 》中的汉诺威镇,《云雀之歌》中的蘑菇镇,《我的安东尼亚》中的黑鹰镇,《我们中间的一个》中的弗兰克福镇,《一个沉沦的妇女》中的甜水镇。凯瑟原想当一名医生。在红云镇,她与两位医生成了好朋友,他们在需要人手的时候总是让凯瑟帮忙。凯瑟也因此学会了一些医术,她不仅敢于解剖死猫,还曾治愈一些小动物,这让当地人惊...  相似文献   

5.
郑文 《世界文化》2005,(5):11-11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将走向何处。——David M ocullough冬季的一个早晨,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大学里,在该校有名的常青藤社团,我和25名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术讲座,窗外雪花轻舞。这些学生代表了历史系的骄傲,是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你们中有几个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是谁?”我问道。没有人知道,甚至连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一个女生说她来听我的讲座后非常高兴。因为直到那时,她才能清楚最初的北美13个殖民地都位于美国东部沿海。这是一个大学生以很认真的口气对我说的话!我们,我们美国人是谁?我们是怎样来…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是理性动物”,却往往做出非理性甚至是非常愚蠢的决策。美国当代女作家、人类学家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在其回忆录《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Primates of Park Avenue,2015)中记录的正是理性的她为了儿子的前途,在纽约超级富豪聚居的曼哈顿上东区所经历的6年非理性生活,以及她从人类学角度对身边“贵族宝妈”疯狂生活的观察与研究,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7.
过去这四年,我埋首书稿,写一部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讲述我初涉人生的故事。撰写回忆录的初衷是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我走过的路,打算从体验弗洛伊德关于兼顾爱情与工作的老生常谈开始,到自己对写作生涯的感受收笔。然而,结果远远超出我所有的想像。书稿记录了我与自己的传统意识搏斗的故事,回顾了我脚下密密匝匝的拉脱维亚根系如何在我长大成人的道路上加深我对美国的向往。如果说在回忆录最近脱稿时,我自忖对形成归属感的诸多基本问题终于有些领悟的话,那么在父母和兄弟姊妹看了我写下的体验后,我倏然发现,面对家庭关系和祖籍观念的制…  相似文献   

8.
人们发现,36 岁的美国流行歌手惠特尼·休斯顿这个曾经蜚声世界歌坛十几年的风云人物,近年来因表现欠佳、举止失态而屡遭议论。目前,她的形象又因一系列谣传而再度受损。 据纽约市《珍妮杂志》编辑普莱特说,惠特尼在一次约定为该杂志拍玉照时姗姗来迟,让记者和编辑们足足恭候了4个小时。“她当时的行为相当怪异,旁若无人地唱着歌,然后睡眼惺忪地弹起钢琴。我想奴佛卡因(一种麻醉药)是不会使人出现这种怪异行为的。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她服用了另外某种东西。尽管如此,我们到底还是在数次拍照中选到了一张专人满意的相片。她毕竟…  相似文献   

9.
“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地、真正史诗般地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获奖评语),赛珍珠:一个客居中国多年的美国人,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学奖。  相似文献   

10.
晓明 《世界文化》2001,(4):26-27
世界上有一位只写过一本小说却名扬天下的作家,那就是写《飘》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书中所写的斯佳丽从漫天大火中逃离亚特兰大的路,就是作者上小学时天天走过的那条路。上小学一年级时,玩疯了的小玛格丽特根本不愿意上学,她不断地问母亲,为什么她要上学?她母亲梅贝勒说不明白,只好强行送她上学。在上学的路上,她们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农场,可那里的房子已经在民主战争中被烧掉了。母亲梅贝勒总是给小玛格丽特讲从前在这里住的人有多么富,但现在他们的世界坍塌了,她们自己也是一样。“每到最后,她总要告诉我有一天我要探…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大城市那么累,很多人还是选择留在那里?""我的野心那么大,只有最繁华的都市才能装得下。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地方,大到足以容纳如此之多肆无忌惮、漫无边际的欲望。"写出上面这段话的,是一个叫斯蒂芬妮·丹勒的美国女孩儿。这个问题是很多追逐梦想的年轻人都曾有过的困惑,有的人没有去深究,有的人苦寻无果,丹勒却用近10年的经历,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写成了一本书——《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丹勒出生于南加州一个普通的家庭。母亲常年酗酒,父亲是个瘾君子,父母两人天天吵闹,根本无暇顾及她。  相似文献   

12.
我从山中来     
在一个幸福家庭中,有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女孩,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一个农村女孩.   我上了初中,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城里上学,我舍不得,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难分,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父母给予我的爱就会随之疏远.……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著译过107部关于中国社会的著作,凭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她在几个月大时就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从孩童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生命中有40年时光在中国度过。赛珍珠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她与中国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14.
道奇 《世界文化》2001,(2):21-22
1932年11月8日夜晚,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15周年的节日盛宴上,斯大林与妻子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发生了争执。“喂,你喝呀!”“人民之父”斯大林突然对没有喝酒的妻子说。“我不是你的‘喂’!”娜杰日达·谢尔盖耶夫娜不满地反驳一句,并生气地离开了克里姆林宫。第二天早晨,在乌索沃车站旁边的“祖巴洛夫-4”别墅找到她时,她已经死了。她手里握着一支像玩具一样的小型“瓦尔德”手枪,枪是她兄弟送给她的。这是斯大林女儿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回忆录中叙述关于斯大林妻子自杀悲剧的典型说法,确切地说,这种说法是别人告诉她的…  相似文献   

15.
林肯自传     
我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肯塔基州的哈丁县。我父母是弗吉尼亚州人,双方都是普通老百姓——也许应该说门第低贱。在我十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人间。她出身于一个叫汉克斯的家族,她家有些人如今住在亚当斯县,有的在伊里诺伊州的梅肯县落户。我祖父亚伯拉罕·林肯大约在1781或1782年从弗吉尼亚州移居肯塔基州,一两年后在那儿死于印第安人之手,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森林中开辟农场时被杀害的。我父亲在祖父去世那年只有六岁,长大后可以  相似文献   

16.
苏珊·桑塔格,美国最智慧的女人刚刚离去,世界文坛的悲伤尚未散尽,2005年4月5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在大洋彼岸,美国另一位文坛巨匠索尔·贝娄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贝娄和桑塔格是两种风格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精神世界都闪耀着灼人的光芒,但贝娄没有像桑塔格那样,在公众场合频频地亮相。他是一个黑夜里安静的老人,没有丰富的外部举动,也缺乏惊世骇俗的语言。而桑塔格是一个典型的公众知识分子,她是“美国的良心”,所以无法安于刻板的书斋生活,虽然她喜欢阅读,但静静的阅读只是为了发射更多炮弹一样的批评,她更喜欢的是行走、观察和…  相似文献   

17.
土耳其笔记     
郝岚 《世界文化》2013,(10):38-41
在键盘上敲下关于土耳其的第一个字符之前,我从那里刚刚回来不久,她的样子却已经在我心里反复设想和描绘了很多年。开端相信吗?土耳其名列我儿时出境漫游梦想的第一个。当我在恰那卡莱的车上与一位澳大利亚的女士说起这事时,她瞪着眼睛说,这真不平常,她的第一个梦想是去巴黎。是啊,谁不想去巴黎呢?在我人生必去的几个地方名单之上,巴黎当然名列其中,可是排不进Top5。为什么是土耳其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坦白说,这像很多孩子的梦想一样,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如果说出来或许还会让你觉得"无厘头"。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初,中国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我们所住的那个小镇,父母任职学校的家属宿舍属于一个叫做"幸福队"的地方。大体说,在那个地方度过童  相似文献   

18.
亚·里·托尔斯泰娅是列·尼·托尔斯泰的幼女,多年侨居美国,从事托尔斯泰著作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她的回忆录《父亲》是一部关于托尔斯泰生平及其著作的名著,于一九五三年在美国出版,深受欢迎,并被译成许多种语言。本刊从该书中选择一个片断译出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朱丽·尼克松·艾森豪威尔说,1971年7月,我的父亲,即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他将在第二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并就此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因为自1949年以来,美利坚合众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一直没有外交关系。很多人无法想象,这两个国家可以战胜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诸多分歧,走到一起。1972年2月21日,当我的父母踏上走向和平之旅的时候,我父亲情绪非常高昂……在走下“空军一号”的舷梯时,他决定在他的脚还未踏上中国国土之前,先主动将自己的手伸向周恩来总理……接下来,这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揭开了“改变世界的七天”访问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有位台湾作家的<人,又少了一个>,大致说的是主人公"我"曾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到"我"家讨点米,并反复向"我"申明自己不是乞丐,是个大学毕业的人,只是先生做了牢,自己一个人带四个小孩,靠给人洗衣服无法维持生活才不得不来讨点米的."我"受到感动,给了她许多米.几年后,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标准的乞丐,在向人熟练的乞讨.于是"我"不由得感叹:人,又少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