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宗虽在佛经中可找到其思想根源,所谓“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但禅宗的真正形成,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因缘和合之果。而禅宗形成之后,发展迅猛,禅僧辈出,分支多端,禅风极盛,中国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禅宗。朱熹就生活在禅宗的语言气氛中,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书包中仅有大慧语录。而禅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儒学的发展。作为南宋大儒的朱熹,禅宗的影响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2.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精神,在此影响下“和合神”信仰在民间诞生。“和合神”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的尊崇,其家族庞大:一是宋时信仰广泛的万回;二是僧人寒山、拾得;三是信仰范围较小的“和合神”,如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和丈夫冯宝,《和合宝卷》中的路遥和马力;四是神话传说或道教文献中的“和合神将”。其信仰内涵也随着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家人团圆、姻缘美满、发财利市等方面。至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和合神”受到官方认可,定于一尊。这四类“和合神”身份虽复杂多样,但都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来回转换,最后由民间神祇上升为官方正神。  相似文献   

3.
寒拾对话体现出禅宗忍辱思想。禅宗忍辱思想作为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儒道二教忍辱思想的集成与发展,它伴随着禅宗的创立、繁盛而逐步形成。禅宗忍辱思想内容丰富,至少表现在苦忍、生忍、法忍、让忍和慈忍五个层面。禅宗忍辱思想与世间忍辱思想有异有同,它既有宗教层面的价值地位,亦有世间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禅宗延续到明清时期,不复再有晚唐五代的繁盛,且呈滑坡趋势,但仍有高僧大师相继挺身而出,力求挽颓势而图振兴。引人注目的是,明末之手横空出世四位高僧,即云栖株宏(1535~1615)、紫柏真可。(1543~1603)憨山德清(1546~1623)和藕益智...  相似文献   

5.
王甘浦  刘晓明 《寻根》2005,(6):10-18
疾病是人类最大的天敌。古人认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邪”,所谓“邪”,包括妖鬼、秽物、邪气、精怪等,于是,驱邪便与疾病的治疗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如何避邪便成为蒙昧时代人们疾病控制的重要主题,而符号控制就是那一时代驱病避邪的重要方式。这种符号控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书写符号控制,  相似文献   

6.
六祖慧能禅师(638—713)作为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从人与佛的界说,成佛的根源与方法,禅法与日常修行、现实世间的关系,成佛的境界等几个基本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说法,从而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极大地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方立天:《禅宗概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页)。2013年恰逢慧能禅师圆寂1300周年。今天我们既需要进一步考证与熟悉这位禅门巨匠、法门龙象的经历和事迹,也需要总结与理解禅师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同时,  相似文献   

7.
题画作为一门艺术符号,它的写定过程是随中国画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的。最初,它只具有记录意义,随着隋唐画品对诗意的讲究,题画的符号指涉也就有了写意的兴趣;继而因有苏轼这位集诗、文、书画才艺于一身的大师的审美倡导,题画写意终成宋元画人的审美凤尚。先有米芾、郭熙、李公麟、赵佶、  相似文献   

8.
陈金凤 《寻根》2013,(5):101-105
位于江西吉安东南端的青原山,以山青、水清、气清而名扬,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祖慧能首座弟子行思于此山安隐寺(后改名为净居寺)扬禅弘法而肇开青原禅系,一时成为天下名山。然宋以后数百年沦于圮废,祖道无闻,直至明中后期在江西曹洞宗中兴的背景下,才略复生气。清朝康熙初年,一代高僧药地大智(方以智)重振青原雄风,使之再度成为江南禅宗的重地。方以智与青原山的结合,是中国禅宗史上“名僧名山两相宜”的典型案例,考察这一案例,自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禅宗,兴于唐而盛于宋,主要提出“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注重“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启发了宋代文人对书法创作革新的欲望,注重书法的意境之美,开创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书风。  相似文献   

10.
圆悟克勤禅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是中国佛教史,尤其禅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在其弟子大慧宗杲弘扬"话头禅"之前比较完整地继承禅宗传统的最后一人。克勤的禅法以比较直接的语言,处处全面地阐释参禅的方法、过程、误区以及结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他之前的各家禅门宗旨和宗风。本文主要论述克勤对于禅宗所体悟的根本,即"金刚正体"的阐述,并结合分析克勤本人的禅修经历,指出参禅人可能用到的方法和遇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南朝时,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不远万里,来华传禅,从此,中国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但在中土形成了专门的系统,而且在其发展的后期演化成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中国禅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曾成为禅门弟子最喜欢参的主要话头之一,达摩初至金陵与梁武帝的问答也在《碧岩录》中被列为第一则“颂古”而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折苇化舟、一叶渡江等更是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这一切都为达摩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略带神秘的面纱。 从有关历史记载中可见,达摩确实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人们在编造了许多有关达摩的…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2010,(3):91-92
旅顺博物馆近日向学术界公开了馆藏近90年、学术界以为其佚失了的“旅博本《坛经》”的全部内容,作为佛教里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被尊崇为经的佛书,它的公开对禅宗史的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坛经》全名为《南宗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干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相似文献   

13.
黄辉 《华夏文化》2007,(4):31-33
中唐时,禅悦之风风靡士林,一大批文人领袖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往甚密,“或师或友”。在禅宗受到士大夫们狂热礼赞时,中唐诗歌也出现了深刻变化。“诗到元和体变新”,“诗到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这个“变”是变“雅”为“俗”,“就世俗俚浅事做题目”,经俗  相似文献   

14.
青原讲会     
郑晓江  王令策 《寻根》2012,(2):76-81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河东乡南境,上有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的禅林重地净居寺。禅宗七祖行思在曹溪山南华寺受六祖慧能传法,于神龙元年到青原山创建寺院,传布佛法,发展为禅宗南宗的青原法系,在禅林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实在吉安这块土地上,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符图象征符号系统融合了星辰、山水、人体和神灵等自然符号和文化符号,通过独有的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构成形式进入宇宙玄妙的结构,并在人体内的小宇宙中模拟出大宇宙地化生,深刻地展示了人类心灵与宇宙灵力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必须扎实地开展该学科的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如就禅宗美学这门十分年轻的学科的研究现状而言,当前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禅宗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出版滞后,缺少可供学者参阅的文献诸如"禅宗美学文献资料汇编"之类的图书,不利于更多的学者开展研究。如就禅宗美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而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并着力呈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中总结、归纳、提炼出它的理论构架。为了能走出禅宗美学研究面临的困境,为了使禅宗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能真正融及、接近与呈现禅宗美学的本来面目,有必要花工夫进行禅宗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他很像著名的西部牛仔威廉·S·哈特,一副扒火棍般的长相,像个禅宗掌门,他不但有雪白卷曲的眉毛,深邃尖刻的眼神,活灵活现的嘴角,猎犬般的颈项,而且少言寡语,让人感到神秘。他独自一人时常为自己的幽默狂笑不止,那种禅宗意味便显现无疑;他还会单手击物,然后狂笑不止。《侏罗纪公园》作者迈克尔·克里奇顿对杰斯帕·琼斯这样评价:时光荏苒,妙语永恒。琼斯服兵役时曾在日本驻扎半年,期间回国两次,据传他与一名日本女子恋爱。当有人问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四季”画中的圆圈、正方形、三角形用意何在时,他说:“这种模式曾由19世纪日本禅宗…  相似文献   

18.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19.
王彪 《华夏文化》2014,(1):27-28
<正>"渔父"是杜牧诗意象群中一个独特的符号。杜牧首次引"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有确切年月可考者16首,年月不详者7首,分别作于文宗、武宗、宣宗等不同时期。该意象常见的表达形式有"钓竿""钓翁""钓歌""渔歌""钓鱼郎""垂钩"等。杜牧为何如此青睐"渔父"这一意象?"在文艺创作中,以心灵图式为蓝本对客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类合适的形式,内觉与之遇合形成特征图式。"(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渔父"意象恰恰就是反映杜牧心灵图式,  相似文献   

20.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