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三点导读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语文教学如何以文载道,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等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现代人”。如何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呢?本文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一方面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素养”,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炜 《中学文科》2006,(11):4-5
本文通过具体阐释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里是什么关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语文课里,我们恐怕分不清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但是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不能很好地统一,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效率不高或学科特点不明显的态势。追根究底。是“人文性”遭遇到了“教训”‘教育”这两个严肃的词汇,抑或是遭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迷失了本来的方向。请看下面这个课例:  相似文献   

8.
袁克丽 《贵州教育》2009,(12):25-26
“语文的本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今天的语文教师人尽皆知的语文课程理念。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是大家都烂熟于心的教学准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却因“人文性”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工具性”遇到了过于漠视的境遇,使语文教学迷失了学科本位的方向,呈现出效率不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人文性”(文化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以人为本”是培养“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广泛自主的阅读实践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平等的师生观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旨归何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何要求?语文界人士对此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性质而言应以“人本”为核心——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其阐释依据如下:   1.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   长期以来,国内在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上,主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过去由于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目标既在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即通常所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人文性”的张扬,更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征。那么,语文课应怎样张扬人文性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作者有感于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唯理性教学模式”日益突出,人文性素质内容被严重地遮蔽甚至削弱曲解的状况,就中国当代文化思潮与教育中的人文性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认为人文素养是“人”的教育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当下即时的社会,教育语境中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教学人文性张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和人不断认识自我的强烈意识。实现教学人文性的途径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各个方面,教学人文性对教学过程的这些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姚刚 《学语文》2009,(5):55-55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是数代语文人研究实践的结果,其理论意义毋庸置疑。本文拟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问题,作一点讨论。  相似文献   

15.
马功平 《中学文科》2009,(6):99-100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特别强调“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对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上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借助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认识,更好地完善自己.做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17.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不同 ,人文世界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 ,在人文世界里 ,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核心。人文世界在人类总体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知识在人文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 ,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相比较具有其独特性。因此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我们应当彰显教育的人文性 ,同时对人文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方法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那么,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当下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做了重新解读,多方面、多角度阐释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詹静 《学语文》2005,(2):10-11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则是含语文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共同属性。二者如何统一在语文课里?——在人文背景下,“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那种虽充满浓郁的人文性但与文本只是打了几个擦边球的语文课,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语文课,必须是在“人文情怀”的关照下,紧贴文本,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