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67《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邮票发行前,邮票设计者张克让曾在1981年第8期《集邮》杂志上发表《茅盾为鲁迅纪念邮票题签》一文:“我接受了设计这套邮票图稿的任务,决定用鲁迅先生一生倡导的木刻艺术,并请鲁迅的老战友题字。”  相似文献   

2.
3432页《J67-2邮票的原图》一文,着重介绍了鲁迅与青年木刻家交谈这帧照片的由来,但没有说到J67-1的原图。恰巧笔者手上有一篇剪报文章,标题为《鲁迅的断发照》,并配有照片(图1)。将这幅“断发”照与J67-1(图2)相比较,人物形态和所着服装基本相同,邮票设计者是否根据此照片重新绘制?  相似文献   

3.
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邮票是孙传哲设计的。李少华在《孙传哲邮票设计作品集》中介绍说:“这套邮票中的鲁迅像,是根据鲁迅先生的遗像设计创作的。”但李少华未介绍孙传哲是根据鲁迅的哪幅遗像设计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J67-2“晚年时期的鲁迅”邮票的原照是沙飞于1936年10月8日下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下称“展览会”)会场上拍摄的,为鲁迅生前拍摄的最后一组照片中的一张(图1),离他逝世仅11天。这也是张克让选用它作为“晚年时期的鲁迅”邮票图稿蓝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1978年发行的J26-3“雨露滋润禾苗壮”邮票,画面是雷锋靠在汽车窗口学习《毛泽东选集》的摄影照片,但在邮票目录中至今还缺少摄影者  相似文献   

6.
吴世君 《中国集邮》2001,(11):11-11
1977年1月8日发行的J13《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邮票,全套4种,图案都是根据摄影图片设计的,但在邮票目录中均没有注明摄影。为了寻找第4图“敬爱的周总理和大寨人在一起”的摄影,我和大寨实物收藏研究李建伟曾多次去昔阳大寨和省城太原调查考证,了解到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日拜读了刘化刚先生的“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一文后,觉其文有误。(《集邮博览》2005年4期P12,下简称“刘文”) 其一,“刘文”依据翟宽先生编著的《中国集邮辞典》(下简称《辞典》)将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曾经使用过的“结算邮费专用40分”和“结算电报费专用1.80元”两种票认定为“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辞典》下卷P41对邮票明确定义:是由邮政部门或经政府许可的邮政机构代表国家发行的具有邮资效力的有价证券,其票面由铬记、面值、主图(图案)组成。另《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 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等邮资赁证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邮票史上,人物题材除了导师、领袖之外,30间有5套11种问世的,仅仅鲁迅先生一人。元帅、大将,甚至某些开国元勋、古代的圣人贤士也“望票莫及”;这一殊荣之所以只落在鲁迅先生头上,除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启蒙家、文学家之外,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誉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绝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郑希兰 《上海集邮》2001,(11):17-18
J19-4“革命的老英雄”邮票,画面为朱德骑马的摄影照片,但在邮票目录中缺少摄影者的姓名。 笔者近阅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编印的《老同志之友》杂志总214期,看到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徐肖冰  相似文献   

10.
余岢 《上海集邮》2007,(4):30-31
在我国邮票史上,人物题材除了导师、领袖之外,30年间有5套11种问世的,仅仅鲁迅先生一人。元帅、大将,甚至某些开国元勋,古代的圣人贤士也“望尘莫及”;这一殊荣之所以只落在鲁迅先生头上。除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启蒙家、学家之外,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誉他“是中国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绝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等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特44《菊花(第一组)》是中国第一套大型彩色花卉邮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邮票繁荣期发行的精品邮票之一。40多年来,这套《菊花》邮票备受中外邮人赞誉,唯是票名中“第一组”三个字,引起集邮者的疑问:“为什么发行了‘第一组’,始终未见后续的第二组、第三组?”有人撰文推测,特44一套邮票分三次发行,应是每一次发行为一组;起首发行那几枚印了“第一组”,接着发行的却因“疏忽”而没有标注,“结果就三组变成一组”……并建议再版邮票目录时据此更正。这个推测是否符合邮史实际?我们应从《菊花》邮票发行的大背景细心加以考察。直接与《菊花》邮票有关的是两大因素:一是邮票选题年度计划列入长远规划;二是邮票印刷技术的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中国集邮报》总第849期张林侠先生写的《邮票定律与苏中淮南区无面值邮票》一文,感觉该文在用词与论据使用上很不严谨。第一,“邮票定律”这一说法不妥。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定律”一词的含义为“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邮票是一种凭证,并非某一科学领域,何谈“定律”。我理解该文作者其实是想说邮票定义或邮票要素吧。第二,该文为证明苏中、淮南两区“平”、“机”、“快”等不是  相似文献   

13.
对邮票摄影原作及摄影原作者的研究,在90年代初就已引起部分集邮报刊的重视,如《上海集邮》总52、53期,就连载了吴天明先生的《新中国邮票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照片的考证》。1992年,《中国集邮报》总30期曾在头版报道《焦裕禄》邮票摄影原作者陈俊生遭受冷遇的讯息。次年2月10日,该报又在头版  相似文献   

14.
1980年J59《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小版张的发行,开创了我国“小版张印刷”邮票的先河。在《集邮》杂志1997年第9期的新邮预报中,《黄山》、《天坛》两套邮票均注明“为小版张印刷”。同是小版张印刷,《黄山》是小版张,《天坛》却是一般小型邮局全张。这说明,“小版张”一定是“小版张印刷”邮票,但“小版张印刷”邮票却不一定是“小版张”。本就是对这种“小版张印刷”邮票进行探讨分类。  相似文献   

15.
李明 《集邮博览》2011,(10):25-27
五.单圈“4作1”改值邮票之分版分型的学习与研究: 目前的《民国邮票目录》中,例如,2009年修订的马氏《中国邮票图鉴(1878—1949)》中仍维持“伦敦版单圈孙中山像4分邮票”仅分为在上面第三节中所述的:“4分单圈票可分:(一)A型窄版,(二)B型窄版和(三)B型阔版这样三种邮票。”(其修订版也没有更正原有的笔误,笔者在此给予订正)所以,在这些《邮票目录》中所列出的“4作1”票也都只能分为:“(一)A型窄版,(二)B型窄版和(三)B型阔版这样三种”“4作1”改值邮票了。  相似文献   

16.
读了耿守忠先生刊载2011年第3期《集邮博览》上的《西厢记》大“邮票”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共鸣。文中说的那两种印有《西厢记》大“邮票”的1983年年历画,我曾在中国集邮总公司营业部购邮票时也获赠过两张,的确印制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耿先生给“大邮票”下的定义,也让我颇受启发。他说:“何为大邮票?大邮票是用邮票原图制版,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2002年第10期第27页发表了汪国俊先生的文章《圆形邮票衍生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圆》文),我认为《圆》文中的一些提法值得商榷。首先说一说《圆》文中的“附角”或“护角”这一概念。试想一想圆形邮票如果变成矩形邮票,那么其附属于邮票而无预付邮资功能的部分应该称为什么呢?其实它早已有了名称——“附票”,不会因为矩形变成了圆形而就成了“附角”或“护角”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做过一次统计,并绘制了一个“新中国发行铁路题材邮票统计表”(未载人《邮票目录》的邮资封、片、简未列入此表)。在“统计表”中收录了新中国发行的纪、特,改值、J、T、文、普、航等八大类邮票中,内容涉及铁路的邮票共69枚,所占新中国发行邮票总量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而其中同图案的邮票就占20枚,剖析如下: 1,纪7 2枚均为邮筒、交通工具及地图; 2,改1、4、8、9四套票中6枚均为火车头图; 3,改7 5枚均为五星照耀下的火车与邮递员图;  相似文献   

19.
在“文革”撤销发行邮票中,与集邮界“见面”较早,而又议论较少的,可能就是这套编为文15的《毛主席给日本工人朋友们的重要题词》纪念邮票了。据朱祖威先生在《关于毛泽东给日本朋友题词邮票》(在《集邮》1989年第2期)一文中说,他是1976年春发现这枚于1968年11月从河北保定寄出的实寄封上洗下的这种邮票,其票幅尺寸和毛主席诗词邮票中的“沁园春·雪”一般大,图案上的  相似文献   

20.
拜读《集邮博览》2005年第4期刘化刚先生《“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文章后深受启发。在笔者的脑海深处,对刘先生提到的两种“邮票”似曾相识。记得大约是1996年期间,曾收集到一些本地使用的“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于是翻箱倒柜,居然把它们找了出来。为了弄清它们的用途及使用时间,多次到相关单位进行了解,有了一定的收获,现介绍给大家。“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的种类及印制单位我所收集到4种“邮票”,均是贵州省思南县农业银行专门印制的,由思南县印刷厂印刷,用纸为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