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制砚,仍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由于端石一直在开采,歙石开采规模较小,洮河石难取,因而端石砚成为诸砚之冠,明代在端石水坑又发现了青花、火捺、鱼脑等许多更美的觇石。明代端砚一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砚式,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刘勇头 《收藏》2009,(6):108-109
我手头有一方刘墉款端砚,长21厘米,宽13.8厘米,厚3厘米。包浆沉厚,古味盎然,质朴无华。砚质细润如玉,石色灰紫,正面石质有火捺、胭脂晕、青花,焦叶白,这显然是宋代老坑名贵端石特征。宋《端溪砚谱》曰:“火捺,一名熨斗。  相似文献   

3.
端砚之砚石,因产于我国广东省端州(今肇庆市)之端溪而得名。据《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之端溪岩,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618年-626年),这说明端砚问世,已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因其石质优良、实用性能优越,故成为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  相似文献   

4.
2006—23—4"砚"邮票上描绘了2方古端砚(图1),王虎鸣在《享受设计的乐趣》一文中介绍:"具体到每枚邮票的器物……‘砚’中展示的是广东省肇庆市端砚博物馆所藏的宝刀荷香端砚(明)和双凤纹抄手端砚(清)。"(2006年第9期《集邮》)2014年11月底,笔者参观肇庆端州区江滨四路7号的叶挺独立团旧址——阅江楼后,在阅江楼西侧的崧台书院内无意中看见《砚都瑰宝》展览,约500平方米陈列室、380多米的展线  相似文献   

5.
《收藏》2007,(4):25-25
清心斋本着弘扬传承灵璧石文化,开发灵璧石资源,以灵璧石产业化为己任的宗旨,依托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超强的团队实力,以“品质、品位”为终极目标,致力于打造灵璧石第一品牌,架起精品灵璧石与高端投资者,终端收藏者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中国保利2006广州夏季拍卖会将于2006年5月26日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隆重举行,此次拍卖会分别由“谢志峰藏端砚”、“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中国油画、水彩、雕塑”共四个专场组成。谢志峰藏端砚专场当代中国著名文物鉴藏家谢志峰先生所藏——端溪古名砚专场,拍卖所得资金将以其父亲谢东庐的名义,全部用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7,(1):23-23
清心斋本着开发灵璧石资源,弘扬传承灵璧石文化,以灵璧石产业化为己任的宗旨,依托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超强的团队实力,以“品质、品位”为终极目标,致力于打造灵璧石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8.
张祖仁 《收藏》2007,(9):124-124
福州寿山石品种繁多,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其中以田坑石最佳,水坑石其次,山坑石排最后,田坑石称“田石”,主要埋藏在环绕寿山村内外的溪流两旁的沙层中,质地温润,肌里可见萝卜丝。水坑石产于寿山溪坑头支流之源,多数晶莹透明,  相似文献   

9.
愚木 《收藏》2008,(2):134-135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奇右收藏的记载。奇石收藏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潮流,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爱石、玩石、藏石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以大书法家米芾慨括的“瘦、漏、透、皱”的传统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有奖赏石的专著,如《云林石谱》和《天清禄集》等。明清两代,奇峰异石成为装点园林和点缀厅堂的材料被大量采集,可谓无园不石,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20,(6)
正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亦称"研"。早期砚,形态简约,用一块小研石压墨丸研磨成墨汁。到汉代,砚有了雕刻纹饰,加上人工制墨的发明,墨块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由此便逐步发展起来,种类增多,出现了铜砚、陶砚、徐公砚等。六朝至隋朝,陶瓷业成熟,瓷砚成为突出品类。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展,文人雅士对砚台的需求大量增加,出现了端砚和歙砚两大种类。明清时期砚材更加丰富,出现了玉砚、铁砚、水晶砚、象牙砚等稀有材料制成的砚。尤  相似文献   

11.
刘演良 《收藏》2010,(9):120-120
端砚历史悠久,始于唐武德之世,文献实物互为印证,早在1300多年前端州(肇庆)人就开始开坑采端石制砚了。  相似文献   

12.
蒋鹏放 《收藏》2008,(10):72-75
历史上以“叱石成羊”为题材的绘画很多,现在许多收藏爱好者都持有“叱石成羊”内容的藏品,但对其意却不甚了解。其实“叱石成羊”,正像传统绘画中的梅、兰、竹、菊一样,是历代画家青睐的题材,成为经久不衰的绘画内容。  相似文献   

13.
袁水清 《收藏》2013,(11):98-99
文玩,即文房用具,具体指"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雅器。其中作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其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之后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宋代以降,"文房四宝"则特指具有代表性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明清以来,文房用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袁水清  华慈祥 《收藏》2013,(6):98-107
文玩,即文房用具,具体指"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雅器。其中作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其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之后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宋代以降,"文房四宝"则特指具有代表性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明清以来,文房用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傅岩 《收藏》2008,(8):43-43
雨花石被誉为“石中皇后”,华夏一绝。它聚奇、灵、美、巧、趣于一身,天地孕育,天然镌绘,巧思妙构。按质地,雨花石有粗细之分。玛瑙质、玲珑剔透的是细石。俗称活石。质地较粗糙、不透明的彩纹石为粗石,又称死石。就外观、质感而言,细石多为藏家珍爱,但从呈象与奇巧而论,粗石往往更具魅力,甚至出现精品、绝品。笔者的迎奥运雨花石就以粗石为多,这些巧石虽算不得精、绝之品,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雨花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雨花石独有的奇趣。  相似文献   

16.
杨广泉 《收藏》2008,(11):134-135
奇石的赏玩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园林石、风景石、庭院石、厅堂石、镇宅石、几案石、盆景石、手玩石、镶嵌石、纪念石、橱架(玻璃橱、博古架)石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组合奇石赏玩属橱架石类赏玩,其与园林组合奇石欣赏是相通的。园林组合奇石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供人欣赏品味,而橱架类组合奇石不仅可以欣赏,亦可拿在手上把玩,更可随时变动橱架摆设位置,十分灵活随意。  相似文献   

17.
王昆 《收藏》2008,(11):136-136
《海上藏石》报是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百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刊,由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海上藏石》编委会主办,于2001年9月28日创刊。该报以“弘扬石文化,为石友服务”为宗旨,坚持“贴近时代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推崇创新实践,鼓励石友亮宝”的办刊理念,分别设有“综合信息”“赏石文化”“理论与实践”“石友亮宝”等栏目,还开辟了评鉴专刊和奇石艺博专刊,  相似文献   

18.
张祖仁 《收藏》2009,(11):99-99
寿山石雕是福州传统雕刻工艺品,它以福州郊区北峰寿山村出产的寿山石为主要原料,经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雕刻技法包括浅雕、圆雕、浮雕、浅浮雕、镶嵌等。品种有印章、烟灰缸、水盂、文具、花瓶等实用品和人物、花鸟、山水、屏风等造型的欣赏品。寿山石是优质的叶腊石,温润如玉,是雕刻工艺品的名贵石料。产地有高山、坑头、月尾、都成坑、狮头、旗降等。依石质色象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100多个品种。田坑石亦称“田石”,其中以田黄最负盛名,银裹金被称为“石中之王”。水坑石多为透明的结晶体,有水晶冻、鱼脑冻、黄冻、鳝草冻、牛角冻、桃花冻等。山坑石五色相映,光彩四射,其中高山石、荔枝石深受大家青睐。  相似文献   

19.
宋康年 《收藏》2008,(9):133-133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古人对灵壁石的美誉。灵璧石产于安徽灵壁县境的大山脉中,有磐石、纹石、白灵石、五彩石、龙鳞石、透花石、珍珠石等种类,各具特色。灵璧石汇皱、瘦、漏、透、丑之形于一体,兼声、形、纹、色、质于一身,体现了造化的神奇;它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采万物之风采,是减之不朽、历久弥新的立体画卷。在当今灵璧石资源日渐桔竭的情况下,收藏灵璧石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20.
王晶 《收藏》2012,(16):66-69
时间:2012年7月10日至2012年10月10日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层展厅笔墨纸砚为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流风广波,余韵至今仍存。宋代以来,端砚拔砚林头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