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很多被冠以"微"名号的事物频频出现,从微博、微小说,到微刊、微电影,再到从2012年至今皆颇为流行的微信,仿佛"微"已经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懵然未知时,"微时代"已悄然来临。这一系列"微现象",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影响着人们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且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出版业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这种现象对于出版业而言是喜  相似文献   

2.
退货有商量     
目前我国出版界无节制退货的现象可以说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顺利发展。因此必须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去改变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新闻化”像是一股伴随着世纪之交来临的旋风,在出版界、广告界和电视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促成了新闻出版业的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新闻化”迅速地成为了一个新的热门名词,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新的制作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种理念和制作方式的影响在电视界尤为明显,许多非新闻类栏目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新闻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是什么因素促使在出版业工作的人们每天早起去上班?从事出版社和书店管理工作的人们认为,出版工作有很多好处,这是明摆着的事情。但是,进入21世纪的出版商们越来越感到,在招聘上持这种态度已经不合时宜。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成群结队地拥入图书业,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与内容相关的一些其他产业,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 根据对英国出版界的调查表明,仅仅凭着对图书的喜爱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们到这个行业工作。在新闻业,大家都争着往前跑;可是在出版业,大家似乎更满足于现状,没有雄心也不好竞争。“出版业  相似文献   

5.
出版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模式的转变又进一步影响到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全球性经济发展状态影响阅读需求的变化并且直接导致出版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前,出版界在面临着市场严峻挑战的同时,更面临着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挑战的压力之下,国际间的版权贸易交流呈现逆势上扬的繁荣景象,无论是著名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英国伦敦书展,还是我国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都盛况空前.国际顶级的跨国出版集团,有实力、有特色的出版企业都对国际版权贸易尤其是对中国的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大出版企业对走出去、引进来充满热情,这道靓丽的风景,给我们以启示和思考.在当今的形势下,国际出版交流,不仅是拓宽市场的需要,还是提升各自实力的需要,更是集成各国出版界的智慧、探索出版数字化转型、最终攻克技术模式和赢利模式堡垒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对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业价格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历史研究发现,出版物转售价格维持制度、纸张供给影响出版经济运行、读者对书籍定价的抱怨、出版行业价格战等现象,皆非始自今日,也非现今中国出版界所独有,有些历史甚至对当代中国出版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现象和事物对今日出版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出版业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中国出版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国际传媒巨子凭借全新的出版理念和管理模式,全新的营销手段和流通方式,想在我们的传统出版业中占一席之地.但在中国出版界有一种比较乐观的想法,即我国的出版业是不会放开的,因此"狼"离我们远着呢.但外国企业可以通过打入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零售与批发市场,尤其是网上出版和电子图书的出版,逐渐渗透进中国出版业.因此,我们既没有理由盲目乐观,也不必谈"狼"色变,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各行各业都有怪事,中国的出版业当然不会例外,从盗版到剽窃,从地方保护到行政垄断,从跟风出版到教辅大战,从虚假广告到恶意炒作,经业内人士一一数落,出版业的浮躁风气暴露无遗,笔者在此也来凑个热闹,说说中国出版界的怪事。 出版业内媒介常可见到各色各类的排行榜,有国有书店的  相似文献   

9.
出版工作室的现状与发展 工作室在中国源于何时?中国大陆第一家工作室又是哪家?可能谁都无从查考,然而工作室现象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出版业.采用工作室这种方式介入出版业,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确实想参与出版的群体.他们大多是意识到出版潜藏的巨大利润,受利益驱使而为之.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共同兴趣走到一起共同撰稿而形成的作者队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出版界宣传岂能看齐娱乐圈据《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文章:将宣传转为炒作最突出的莫过于娱乐圈。但近来,炒作之风开始吹向出版界,且内容都与图书无关。这种将读者对于图书内容的关注转向"明星"作者的行为是否有益?一贯以文化自诩的出版业是否开始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领域的开放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日益多元化,图书的选题范围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拓宽.各种新题材、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图书层出不穷,而有关图书的各种新概念也让读者、甚至出版界自身都有应接不暇之感."绘本"、"理财书"、"新闻书"……新的名词不停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到底代表了图书出版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它们对社会大众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们的生命力如何?它们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有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韩晗 《出版广角》2012,(4):57-59
借鉴国外成功的出版经验对于研究当今中国出版业的问题大有裨益。反观国外出版,德国出版业因为与中国出版业有着众多相似之处,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本文则是"以中国为立足点,以德国为着眼点"为研究视角,从德国出版界可提供中国大陆出版界的经验、中德两国在全球化出版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危机这三个方面,来略述中德出版比较之于中国出版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图书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图书质量也出现了滑坡。这已被人们普遍关心,并引起了出版界有识之士的忧虑。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导致图书质量滑坡的根本原因是出版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相似文献   

14.
当媒介融合从产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新兴技术的迭代更新牵动着出版业改革的焦点,国内出版融合正经历从"形"到"神"的深入与迭代.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式,对我国融合出版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进而管窥出版业从内容生产到整体业态变化的趋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不欣赏对日本出版业用"大崩溃"这种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但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所谓"大崩溃"的说法,对我们不无警示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哀叹?这种"大崩溃"的基础,中国出版界是否亦已显现,两国不同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出版界有哪些自身独有的潜在危机?我认为思考这些问题比简单地跟在日本人后面变本加厉地惊呼"大崩溃"即将来临,要理性得多,有益得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给韩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韩国出版界主动应对,探索采取各种对策. (一)从"集中型"阅读方式向"检索型"阅读方式转化 在韩国,由于数字技术的革命,媒体的形式及其数量呈爆炸方式增加.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不仅传达方式,就连事业展开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出版产业的发展,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出版业内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出版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人们不断探索出版业的社会角色和产业特征,要求人们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上都名副其实地按一个产业部门的要求来运作出版业,从而加快出版产业的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出版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强化主导产品经营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原始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阶段,从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出版…  相似文献   

18.
未雨绸缪 从容应对——出版业如何面对入世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不断取得进展 ,出版界一直都在关注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加入世贸将对出版业造成何种影响和冲击?出版业应当采取何种对策措施?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出版界人士转变观念、明确任务 ,寻找对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期开始 ,我们将陆续刊登这方面的文章 ,以期同大家一道 ,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李祖泽”这个名字在海内外中文出版界,早已“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从普通的打包员工到海外最大的中文出版企业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祖泽的一生都和香港进步出版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他的运筹和决策直接而深切地影响着海外中文出版事业。尤其是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前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在电视、广播、报刊  相似文献   

20.
马伟 《出版广角》2014,(17):11-13
正在新传媒时代,出版社在微平台进行图书营销是大势所趋。这也让出版人看到,图书营销与网络、移动终端互动行销高度整合,将是出版业未来最具影响的一个课题。在社交媒体方式流行的时代,出版业也跨入数字化时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纸质传播,向数字出版转型成为出版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不过,就在各家出版社纷纷拓展全媒体产业链的同时,纸质书的营销也迎来新挑战。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对出版业来说又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