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去年底,工商信息报从她的8万多读者中选骋了181名“特约读者”,并向每个特约读者赠阅今年全年报纸一份。这件事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者说,报社把编者和读者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尊重读者的意志,满足读者的需要,是办报的立足点。要了解读者意愿的方法很多。聘请“特约读者”的办法,就象一条纽带一样把编辑部同广大读者连接起来。“特约  相似文献   

2.
为了逐步把报纸办好,从去年初以来,《泸州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形式的评报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读者评报。读者评报,第一个发现报纸差错的,报社按差错不同种类给予奖励。评议信件在报社编辑部传阅,或张贴出来供大家阅读。特约评论员评报。我们聘请了10位特约评报员,请他们按报社排列的顺序,每人每月评一期《泸州报》,他们评议的报纸和评议报纸的书信,在编辑部内部传阅,然后统一保  相似文献   

3.
一张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而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又决定着报纸的传播效果。为此,每一家报纸都要时刻注意读者的反应和评价,力争提高读者的信任度,扩大传播效果,增强社会效益。 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日报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文章,向读者表明报纸改革的愿望,并提出了要把报纸办得“可读、可亲、可信”的目标。从1986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版面的变化,读者已经明显感觉到报纸正在努力塑造一个令读者感到“三可”的形象。读者纷纷致函人民日报编辑部,支持报纸的改革。当时全国记协  相似文献   

4.
郭西京 《新闻知识》2001,(Z1):18-19
市场对报纸的影响越来越大 几年前,多数报纸编辑觉得编辑部很“神圣”,如果有广告或发行部门告诉编辑部如何编报纸,那肯定是个笑话。但现在,其它部门为编辑部提意见已很常见。一个原因是因为广告与发行人员与读者有更广泛的接触,常常能听到读者对报纸的称赞与不满;另一个原因,“报纸是商品”的观念在编辑部已经深入人心。 报纸是特殊商品,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工业产品。 既然是产品,报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产品在市场上的流行程度,即读者的喜爱与否。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报纸生死攸关。 当报纸的编辑们把新闻、照片及稿件安…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6.
版面是报纸的“面孔”,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给人的“第一印象”好,能够吸引读者;如果“面孔”丑陋可憎,则可能无人乐于问津。所谓“面孔”,还有另一层意思:编者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上面,它反映编辑部的意图,体现编辑部对新闻事件的褒贬抑扬,是报纸的一种特殊的评论手段。因此,版面编辑,对于办好报纸,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当今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读报的时间短促,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报纸要赢得读者,不能不在版面上下更大的功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最先出现的“电子报纸”是世界上最新式的报纸。它不用新闻纸和印刷机,而由编辑部把所编发的新闻、图片、服务专栏、娱乐专栏、广告等自动输送到拥有接受器的读者面前。这种报纸由读者向名为“电脑服务”的电脑中心订阅收看。订户只要按时付费,就可以通过家中安装的电子报纸接受器的荧光  相似文献   

8.
今春伊始,刚刚创刊5周年的北京法制报做出一项决定,报社要在广大读者中公开征聘特约评报员,让读者对该报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这使我感到新鲜,于是,我就对该报的一期报纸评了个“体无完肤”,整个报纸版面被我用红笔勾成了“大花脸”,其中有些意见简直是属“鸡蛋里挑骨头”之类。但报社“闻批评则喜”,毅然聘请我为特约评报员。在首次评报员座谈会上,我见到了该报总编  相似文献   

9.
今春伊始,刚刚创刊5周年的北京法制报做出一项决定,报社要在广大读者中公开征聘特约评报员,让读者对该报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这使我感到新鲜,于是,我就对该报的一期报纸评了个“体无完肤”,整个报纸版面被我用红笔勾成了“大花脸”,其中有些意见简直是属“鸡蛋里挑骨头”之类。但报社“闻批评则喜”,毅然聘请我为特约评报员。在首次评报员座谈会上,我见到了该报总编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5月17日,哈尔滨市的退休干部张玉昌和退休讲师王琚琨拿到了《老年日报》的聘书,他们作为该报首批“第一读者”进驻编辑部,参与《老年日报》的办报。据悉,请“第一读者”进编辑部,请读者作为报纸的监审是《老年日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现“三贴近”的一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访问美国报纸,一个明显的感觉是,编辑部的工作很多是为读者切身需要设计的,反映到报纸上就是为读者服务落到了实处。这从报纸的“导读”、“更正”、气象服务、员工联系渠道、多版本发行等方面均可体验到。 引导读者,不厌其烦 “导读”在这里是指报纸上为方便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设计的目录、索引、提示等简要内容,通常置于报纸最显眼的版面。报纸版面越多,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越得以体现。中国报纸在对开4版阶段,一般没有导读,直到出现12版以上的报纸,才有少量导读出现,但也仅限于头版。  相似文献   

12.
1963年暮春的一天,我陪胡乔木评读完了这一天的报纸,正要起身离去,他说“等一等”,把我叫住了。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便是他要发表系统意见的时候。我立即回到原处,打开笔记本,等待记录。 胡乔木稍微沉思了一会,慢慢开口了。他说:“这些天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编辑部在编排每一期报纸的时候,都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多多为读者着想,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给读者以新鲜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且要主动地帮助读者解决在阅读报纸时候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进行业务研究和新闻改革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使农民报的读者不再当被动的“听众”,而成为社会主义舆论的积极参与者。1986年9月2日,在本报一版头条位置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把我们的想法,公开告诉农民读者:“报纸,不光是给当领导的看的,要让普通老百姓都爱看。这样,就不光要把党和政府的想法、做法告诉人民,还要让人民在报纸上把心里话说出来。……要创造一种能够真正讲心里话的气氛,还要注意提供方便,创造机会来让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同年10月16日,编辑部在《批评和反批评都允许》的文章中再次告诉农民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5.
访问美国报纸 ,明显一个感觉就是编辑部的工作很多是为读者切身需要设计的 ,反映到报纸上就是为读者服务落到了实处。这从报纸的“导读”、“更正”、气象服务、员工联系渠道、多版本发行等方面均可体验到。引导读者不厌其烦“导读” ,在这里是指报纸上为方便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设计的目录、索引、提示等简要内容 ,通常置于报纸最显眼的版面。报纸版面越多 ,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越得以体现。中国报纸在对开4版阶段 ,一般没有导读。直到出现12版以上的报纸 ,才有少量导读出现 ,但也仅限于头版。绝大多数美国日报的头版 ,都在较显…  相似文献   

16.
报纸版面不是一张简单化妆的脸,而是要把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一副生动的面孔,并通过这副“面孔”,把文字内容更深地“印”到读者脑海中。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报纸版面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一、报纸版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性报纸版面设计是以报纸为对象,对其进行美的视觉上的设计。从事报纸设计的人有句行话叫“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仔细一想却极为明了,因为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它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得以实现,在报刊亭陈列的众多报刊中,你要让读者购买你的报纸,就要靠…  相似文献   

17.
在以改革开放作为主旋律的报纸宣传中,广大新闻工作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殚尽心机,频出新招,使报纸熠熠生辉,让读者喜闻乐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全国报纸千家以上,家家都具高新招式,致使中国新闻园地千姿百态,竞芳争艳。倘能把各家报纸的一招一式,荟萃搜集,以供相互借鉴,则将大大有益于报纸的新闻宣传和自身改革。为此,《新闻战线》编辑部拟与辽宁省盘锦日报社联合举行“办报一招”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和要求:请将贵报多年来,在采访编辑、专栏专版、新闻改革、队伍建设和经  相似文献   

18.
北京晨报宽带网站近日宣布正式开通,成为中国第一家“宽带报纸”。“宽带报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宽带报纸”能最完整地“拷贝”纸质报纸。目前各类网站的阅读方式都是“标题链接”,读者只能根据主页上的标题点击阅读。这种自上而下的“标题队列”不能反映编辑部的意图,没有个性和特色。宽带报  相似文献   

19.
一张办了才十个月的大型周报,就已赢得许多读者的青睐。学者温元凯说:我不但要写文章支持它,而且是它的义务宣传员,发行员。诗人雁翼给编辑部写信称“这是一张我心中向往的、想象的报纸,今天终于看到了。”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特意来电要求“每期能给我留两份”。每逢新的一期报纸出刊,广州街头数百个报摊总是把最醒目的位置留给它。这就是广州的  相似文献   

20.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这是党对报纸的要求。但是,每一家报纸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把自己的报纸办出特色来,无疑是总编辑孜孜以求的事。总编辑在办报中能否得心应手,关键是抓好编辑部这支队伍。若是手下有一批精兵强将,总编辑办出报纸特色的意图便能很好地贯彻,否则就难免有“壮志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