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的检索法有:部首检字法、笔数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音序检字法等,这几种检字法都不便使用.常用的部首检字法,缺点很多.第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规范.以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源》与《辞海》为例,两者部首的数目不同、同一个部首有的笔数不同、有的同一个字收归不同的部.如《辞源》共设242个部首,其中16个为《辞海》所没有;《辞海》共分282个部首,其中42个为《辞源》所没有.“阝”在《辞源》为三画;《辞海》为两画.“委”字《辞源》归入“女部”、《辞海》收入“禾”部,“思”字《辞源》归入“心”部,《辞海》收入“田”部.“章”字《辞源》归入“立”部,《辞海》收入“音”部.第二,部首繁多,很难记全.第三,有的字很难区分属于哪一部.由于这些缺点,部首检字法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择了几则《辞源》对《周易》经传中词语释义不当和不符合原意者进行商榷。不确者如“戋戋”,《辞源》释义为“众多貌”,而“戋戋”应当是少貌。不符合原文者如“盍簪”,《辞源》释义为“聚首。盍,合;簪,插于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指衣冠会合”,而“盍簪”之“簪”训“疾”、“速”,不是女人用的“簪”。希望能对《辞源》的重新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读王力先生《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受到很大的启发。不过,其中所论“枥”、“羹”两词的译义,似乎还可以商榷。谨提出一点个人的浅见,敬侯指教。王力先生认为《辞源》、《辞海》都解“枥”为“养马之所”,新《辞海》解作“马厩”,《辞源》修订稿解“伏枥”为“马被关在马房里头”,《新华字典》则说“枥”  相似文献   

4.
关于汲黯的卒年,《史记·汲黯传》说:“后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裴驷《集解》引徐广注云:“元鼎五年(前112)。”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及修订本《辞源》、《辞海》均从此说。  相似文献   

5.
新版《辞源》“夹沶”条注:“山名,在福建莆田县西北,一名东山,旁有西岩,为宋郑樵读书处,故世称为夹沶先生。见《嘉庆一统志》四二七〈兴化府〉》”。 按以上解释乃沿用旧《辞源》说法。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法基本相同。然夹沶山并无“东山”之别名。东山与夹沶山实为二山。而莆田以“东山”命名的山见于县志者有三处,这里(《辞源》)的东山应是指新县公社的东山。1945年编定的《莆田县志》卷五:  相似文献   

6.
但是,课本没有对这个词作注。笔者查阅了《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辞海》只收有“无数”词条,《辞源》则收有“无量”“无数”词条,但均无“无量数”一词。无怪乎学生疑惑不解,不少教师也为之困惑。“无量数”是什么意思?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斌先生认为:“‘无量数’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多。无量即不可估量。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7.
《辞源》中“ ”字co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使”字co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使”字co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o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祭妹文》中“角奇梦幻想”的“觭梦”,课本注:“奇异的梦。觭,通‘奇’。”教参译为“奇离的梦”。都视为偏正关系。按,“角奇”通“奇”,《辞源》《辞海》等都注明是指“单、只”,读音为 jī。而“奇异”或“奇离”之“奇”则念 qí。注译的音义不相配。《辞源》又有“觭梦”条,解释是:“殷人占梦之法。据梦之所得  相似文献   

9.
从“嗜”的适用对象,循着汉字的发展规律,根据前人的训诂资料,“嗜”的本义或犹值得探究。一我们是从两部素孚众望的辞书《辞源》、《辞海》获得启发的。它们给“嗜”的释义,单从1979年新版来看,《辞源》是:  相似文献   

10.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辞源》将“诸子百家”释为“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派的总称”。《辞海》对“诸子百家”是这样解释的:“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著作。百家指各学派。”《辞源》《辞海》是大众公认的工具书,其解释应该是正确的。按照《辞源》和《辞海》的解释,“诸子百家”只限于先秦至汉初各家…  相似文献   

11.
沈墨 《语文知识》2001,(1):66-66
“晨钟暮鼓”,《辞源》里是这样注释的:佛寺中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后多指对人及时的警戒。也作“暮鼓晨钟”,《辞源》注: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也用  相似文献   

12.
笔者先前曾就《辞源》修订本中涉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内容的某些条目中所存在的疏误,草成短文一篇(《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一)》,见《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近日,又续得管见若干,现条析于下。  相似文献   

13.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把《多收了三五斗》等文中的“油水”解释为“指不正当的物质收益或额外的好处”,不够准确,最好改释为“隐指钱财,泛指可以得到的好处。”  相似文献   

1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 其中“拂士”,课本注释为:“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此注欠妥。 杨伯峻《孟子译注》、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辞海》皆训“拂士”之“拂”通“弼”,义为辅佐、辅弼。而《辞源》“拂土”条注云:“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拂通弼。”并以此句为书证。比较以上二说,愚以为《辞源》的解释更为妥帖。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5.
“倚马”是个常见的典故,“倚马可待”、“倚马干言”都是常用成语。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辞书都误认为“倚马”的人是袁虎。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海王国都城东瓯,刘宋裴《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之永宁也。”唐人司马贞《索隐》引三国吴韦昭曰:“今永宁。”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馀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史记》第九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 979- 2 980页)闽中郡治东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建安侯官是。”《索隐》引徐广云:“本建安侯官是。…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18.
魏源的儿子魏耆说魏源的祖籍在江西太和县,而《辞源》《辞海》只讲到历史上山西、云南、安徽三省设有太和县,却没有关于江西太和县的只言片语,但说历史上的江西有泰和县。依《辞源》《辞海》之说,若魏源的祖籍在太和县,就不可能在江西,若在江西则应该是泰和县。考历代史志,江西历史上确有太和县,但明萧执《洪武志序》关于太和县得名的天人感应说法,不足为信。泰和县不仅江西有,安徽也有。故《辞源》《辞海》关于“太和”“泰和”的辞条,叙及历史上的太和县与泰和县,都应作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一课中,302面注释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我认为“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此解不合文意。此注应释为“行大礼不必避小的责备”。因“辞”在《辞源》、《辞海》和《康熙字典》上都没有“讲”这一义项。用其它义项又对不上号。用“避”释“辞”可以与“离开”“不受”等义项相符。再“让”字,如用“责备”义项,文理也说得通些。  相似文献   

20.
《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时,有以下数语:“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辟易”一词,《中文大辞典》释为“惊退也。退缩也。”新版《辞源》、《辞海》均释为“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