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生健身思想为指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终生健身的提出是当代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重大变革。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全民健身衔接的特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生健身作为指导思想。为此,首先要对运动教学进行整体改革,根据健身学的原则和规律,制定以锻炼学生身体内容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高校体育教学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树立终生受益的健身意识。  相似文献   

2.
1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推进当前体育教育改革。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高校体育现状近些年,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已开始突破一贯的旧的教学模式,逐步发生了从观念、内容到方法、手段的全方位变革,教育重点从传授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转化为使学生具备和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及方法,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实效性的项目也被充实到体育教学内容中。使学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高校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养成锻炼习惯,走出校门能终生受益,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2.1国内有些高校通过调整体育课程结构,拓宽了体育授课面,受到学生欢迎,出现了定向运动、保龄球、攀岩、登山等项目。合理设置项目...  相似文献   

3.
瑜伽运动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养成自学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终生健身能力。瑜伽以舞蹈、形体、音乐于一体,综合了多种项目的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尤其在高校,瑜伽特别受女大学生的喜爱。瑜伽运动不仅能全面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更能培养他们自觉运动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终身健身体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考试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实践能力和终身锻炼身体能力作为考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章明 《体育与科学》2004,25(2):75-77,80
在体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解读为“体育素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落实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层面上,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的本身;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运动技能学习,并为健身奠基;“终身体育能力”不等同于终身体育锻炼,其有机构成是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  相似文献   

6.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湖北大学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出发点,在对本校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师资条件、校园文化等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等方面构建与实施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经过5年多的试验和探讨,在多元质量观的指导下,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形式,以"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淡化竞技教学内容,突出终身健身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为总体改革目标,优化课程各要素,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应用性、差异性、自主性"、"基本健身知识、基本休闲健身技能、基本终身健身能力"和"终身体育兴趣、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能力"的落实,实现了体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7.
重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加强体育行为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终身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树立以终身体育为最高目标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形成体育技能学习和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得以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9.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的核心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则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能力,传授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以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和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以达到“健康第一,体育育人”的思想。全面推动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知识,实现增强体质、改善心理、健全人格的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自主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和与人融洽相处的教育于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参与体育、融入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乃至终身体育。成为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指出体育课程建设要遵循有关教育和运动健身的规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成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身习惯和提高健身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终身健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应新世纪人才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观念;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拓宽大学生健身锻炼领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应借助武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而取代了施行了10年之久的旧《纲要》。新《纲要》已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施行。为此,有必要对新旧《纲要》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认识与理解,促进新《纲要》的贯彻实施。一、课程指导思想与观念的更新变化旧《纲要》中所体现的课程指导思想是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新《纲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体育课程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  相似文献   

16.
党晓红 《体育博览》2011,(7X):94-94
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民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应从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找准高校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健康教育为主导思想的切入点,增加体育课年限,以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这不仅给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而且在提升学校体育价值含量的同时,使教学目标趋于多元化。因此,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体育教学围绕“达标率”、“合格率”等功利性倾向,改变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脱节现象,使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与21世纪社会发展需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教师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转变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过去的体育教学只重视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快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的学校体育框架体系,培养学生会体育,会锻炼,并坚持锻炼,从而终身受益,现已取得学校体育界的共识。然而,许多学校由于场地、器材的原因及组织形式上的欠缺,课外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潜能。为了改变这种不良情形,真正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我校对课外活动进行改革,将其内容和组织形式以课程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体育活动课。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效果。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