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古徽州地区以其“僻陋一隅,险阻四塞”,一千多年来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和自然灾害,地域文化始终没有中断过,因此保留得比较完整。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档案界尤其是黄山市各级档案部门开始对徽州文化和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进行宣传和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安徽档案》作为我省唯一的档案专业刊物,办刊宗旨之一是“宣传安徽的历史和新貌”、“进行档案学术研究”,因而自然少不了对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文化的宣传和研究。近些年来,《安徽档案》共刊发徽州文化宣传和徽州历史档案研究文章近90篇,既展现了古徽州地方文化别具一格的风采,又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还宣传了徽学,促进了徽学研究,《安徽档案》因此而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学术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化特色鲜明而突出,具有文化的“活化石”、汉民族文化“标本”的重要价值,应当作为文化生态予以保护。文章通过详细分析保护徽州文化生态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重点探讨了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模式建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名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在传播地域文化、凝聚集体记忆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徽文化作为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尝试从媒介记忆的视角,在"黄山改回徽州"讨论中所提到的三种媒介记忆的代表:古诗词文献中的徽州形象记忆,报纸中徽州改为黄山的报道和《人民日报》引发的微博讨论文本,去分析徽州的媒介记忆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引发情感共鸣和记忆重叠的。  相似文献   

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人的到来也影响和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面貌。人的迁移成为一个时期文学现象和地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一书以“变迁”“变动”为主题,系统考察了人口迁移流动对一时之文学、一地之文化产生的影响,视角全新,解剖深刻,是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6.
由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徽州 文化研究所姚邦藻主编的《徽州 学概论》一书,旨在以半个世纪 以来“徽州学”各种专题、各个方 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尝试着对 “徽州学”进行整体地把握和系 统地描述,从而为构筑“徽州学” 的学科体系作出一份积极的贡 献。全书4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徽州学通论”,从学理上对“徽州学”的涵义、“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徽州学”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和阐释,对该学科框架体系的建构作了有益的探索。下编是“徽州学分论”,分别以徽州人、徽州人文、徽州技艺等三大板块,对…  相似文献   

7.
所谓明代徽州经济类档案,特指《明代徽州土地产权变动和管理文书》,是安徽省档案馆1962年从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发现并收藏的一组土地经济文书。2002年3月,这组文书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申报名录。这组文书的发现、收藏,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过程,其价值也已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历史上,徽州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和教育发达,向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从清末民初开始,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书商就纷纷到徽州收购古籍。解放初期,屯溪作为古籍集散地,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古籍市场。1…  相似文献   

8.
许静 《大观周刊》2011,(25):9-9,12
贞节牌坊作为古徽州女性品德的标志物,在徽州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贞节牌坊过分的宣扬”守贞节这份品质,造成现今人们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这是徽州女子的象征,从而忽略掉徽州女人的其他品质。本文就是对真实的古徽州女子的一种还原,并分析贞节牌坊树立的原因和重贞节这一品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发展到高峰的代表,而其中尤以“皖派”学者为中坚。《“皖派”学术与传承》一书以徽州学者为核心,揭示了徽州独特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人文学风及士人群体、师承统绪与学术交往的演变轨迹,既理清了“皖派”学者在本土以及旅居之地的发展谱系,又勾勒出他们在江南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和地位。这一贯通性的研究,为充实和深化清代学术研究和徽学领域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档案馆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安徽各省级档案馆在参与徽州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际行动以及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地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阔源公馆综合搂设计,强调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设计吸取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符号,结合院落空间的运用,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地域文化内涵,探索一种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新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民族文学花苑里姚黄魏紫、奇葩斗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春色。藏族诗人格桑多杰的作品,犹如这烂漫春色里一株闪烁民族特色异彩的青藏金莲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他的诗歌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地理所处的山川河流对诗人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的、自然的存在,而是可以与之交流,与之呼应,与之相伴的生命存在,在这个开阔、辽远的地理坐标上,诗人自由自在地渲泻着情感,深情率真地表达着思想。从而,在谈论“文化”、“民族性”、“文学的民族特色”这些话题时,我们便不会再迷失在空论的云雾中,因为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给了我们无比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是其文化自觉的表现.明中叶后徽州出版的兴盛助推了徽商好儒之风,也加强了徽商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徽州商业书出版有助于商业文化的传承,助推了徽商的持续发展.以史为鉴,时今,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从业者富有创新意识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相对封闭独立的具有优良人文、山水景观的区域,其徽文化“新安文化”灿烂辉煌,商贾遍中国,文化促进了商业发展,商业给徽州注入了雄厚财源。加之“徽骆驼”的吃苦精神,成就了具有特色的山水田园水墨画卷——徽派建筑,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文章从徽州民居建造型式、手法、基本要求入手,分析徽州民居的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及地方材料的合理利用,建筑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结合。意在对徽派建筑保护、修缮、利用方面有所作用,引起部门社会对徽派建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博物馆》2009,(3):39-39
“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是展示安徽地域古代文明之精华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展出面积1800平方米,荟萃了安徽境内历代文物珍品1000佘件,于1994年开展。由序厅、“史前时期”和“古代文明之光”三部分组成,第三部分是陈列重点,包括“江淮青铜馆”、“淮北画像石馆”、“古瓷集览馆”、“文房四宝馆”、“徽州古建馆”六个专题馆。该陈列着力使民族形式与时代风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09,(3):80-80
“徽州古建筑陈列”于2006年11月在安徽省博物馆正式开展。该陈列分为“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民居”与“建筑构件装饰艺术”五个单元,旨在全面展示徽州古建筑的魅力。安徽省博物馆还于2005年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了“世外桃源——徽州民居建筑”展,在香港引起了轰动,该展览可视为“徽州古建筑陈列”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中,“住”排老三。正是因为开掘了“住”的深层意思,由王振忠撰文的《徽州》一书才在林林总总的建筑学话题的新书丛中脱颖而出。《徽州》平和外表下蕴藏的三点价值值得专门指出: 第—,《徽州》一书张扬了民居古建筑的特殊重要性。如果用心便不难发  相似文献   

18.
“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这是2月27日将在中央电视台1套和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放的文化专题系列片《徽州》开篇的第一句解说词。片中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曾经是独立行政区划的古徽州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已划归江西的婺源,面积1.3万平方公里。“徽”在古代有“美丽”之意,徽州正是这样一片美丽和独特的地方,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徽派的美学和伦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中文化。  相似文献   

19.
陈肖 《山西档案》2006,(2):17-21
一、徽州文化及其内容近人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山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州地处安徽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唐大历四年(769年)形成的州辖六县格局,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当时徽州府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由此至明清,基本未变,因而,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来,“吴裕泰”能够历经风霜而韵色不减,无疑与它能够深入京城寻常百姓家是分不开的。它的身上有着老北京的明显烙印,又因为其创始人是来自徽州大地,这就使得这家京城老字号又具有传统徽商的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蕴。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吴裕泰”,自然少不了走进它的家乡——徽州,更少不了走进徽州人,尤其是徽州商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