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不同地域中的教育现象,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在“民族”这一语义上具有了集结点,对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就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认为,其同质处在于各自理论都具有解释性与发展性,异质性表现在: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民间成分,其所由形成者是理念的,比较而言,由于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一直是在民族政策的框架内运行的,我国民族教育理论主要是作为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补充而出现的,是解释性的,其实质在于“政策性”,它是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释放,其所由形成者,是政策主导的,其路径是自上而下的。  相似文献   

2.
《田氏一家言》为容美土司田氏作家群的大型诗文集,它的出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是一枝独秀,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然而对其研究却很不够。文章从其对巴文化的继承角度,从容美土司与巴人及巴文化——文化传承之基础、《田氏一家言》对巴文化的隐性继承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田氏一家言》的民族文化特性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曹清  张慧 《考试周刊》2009,(46):208-209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视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民族政策,而且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合”优秀文化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范例,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成功的范例,它对于解决一国之内的多民族、多文化问题以及全球化的民族、文化冲突都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现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显得迫切。首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克服民族虚无和民族自卑心理的有效手段。古代文化有五大文化系统,即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及古代中国,这些古文化中,唯有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被外族打断而延续至今。历史上,中华文明或是单一民族内部自我调节,或是把外来民族文化同化,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载物厚德、兼容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是文科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必要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民族自豪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上海世博会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展馆展示的大多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而现代的科技成就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逊色不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临终前与温家宝的对话揭示了创新教育的问题是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深层问题,熏视与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就一定能赶上外国人.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9.
张翼 《教育文化论坛》2011,3(6):112-114
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遵义是较早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文章拟通过对古代学校教育的流变,梳理各种办学形式的变迁历程,探讨古代遵义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历史。文章认为,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其民族文化教育的启蒙和发展。古代遵义,以学校为主的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萌发早、学校教育制度较完善、办学形式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民族政策 ,而且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合”优秀文化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范例 ,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成功的范例 ,它对于解决一国之内的多民族、多文化问题以及全球化的民族、文化冲突都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声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声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声乐理论、词曲的创作整理和发声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声乐教育、对外交流及声乐形式多变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从考古、人文教育及发展民族声乐等方面看,研究中国古代声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其教育内容,要以中国历史教育为基础课程,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核心课程,以各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为其基础。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参与策略、检验策略及榜样策略的运用。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形式上,一要注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二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评《醒世姻缘传》的崇儒尚佛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的一部世情大作。崇儒尚佛.以佛助儒是其鲜明的思想结构特征。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结构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时代社会氛围的促成。对于《醒世姻缘传》的思想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16.
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王植彬,魏沧波一“夷夏之辨”和华夷一家”“华”和“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生活着民、胡、夷、蛮四大部落集团,他们就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先祖。那时,华夏族还没有...  相似文献   

17.
罗马将军塞多留是第一个对西班牙地区的民族进行罗马化教育的人。他对当地民族的教育主要包括军事、文化两方面,他所推行的教育是以对罗马进行斗争为大背景的,他的教育活动是为军事和政治目的服务的。在客观上,他的教育使落后的西班牙民族首次接触到了罗马的先进文化.开启了当地罗马化的端倪,塞多留以古代罗马民族教育先行者的面貌永垂罗马史册。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化是在以儒学的为核心的汉族化与少数民族化长期撞击和融合中产生和发展的,汉族化对少数民族化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化对汉化的渗透的核心理念是对“夷狄”的教化观。由于各民族化的互到动变迁,“夷狄”教化观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夷汉一家、以夏变夷等不同的理论变式。其实践都是在中国传统化赋予教育的教化功能上展开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法国的主体民族是法兰西人,其文化群体的形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法国也存在一些本土的少数民族,如巴斯克人等。随着海外殖民地移民的回归以及外国移民的到来.使得法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其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同化到融合、“优先教育区”策略以及《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政策的重大变革,进而推动了法国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的56个民族历史上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进步和发展的,族际关系对蒙古族教育影响就十分深刻,古代的畏兀尔人,以及汉、藏、满等族,对蒙古族教育基础的奠定、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完善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当然,这也与蒙古族文化所具有的极大开放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