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以我国2010~2012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部监督对高管变更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显著促进了高管变更,媒体负面报道次数越多,高管越容易发生变更;不论是在国有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媒体负面报道均可以显著影响高管变更,但对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影响较大。媒体已经成为了公司外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吕济庆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B):128-128,126
2004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高管问题不断、屡禁不止,凸显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体制性缺陷,监督缺位甚至如而不为,内控机制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内部制衡机制失效等。改善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各方面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家族企业高管薪酬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荣  刘爱东 《软科学》2009,23(9):107-114
基于业绩基础的薪酬制度是所有者用于减轻代理成本的一种治理机制。选取2007年我国228家家族类上市公司和770家非家族类上市公司,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家族类上市公司来自家族的高管薪酬、家族高管薪酬与其职工年收入的比值明显比非家族类上市公司高,并且薪绩敏感度低;然后通过家族类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对家族高管薪酬治理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独立董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家族高管薪绩敏感度,但以家族高管的高薪酬为代价,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家族高管薪酬呈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本监管、公司治理结构与银行风险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华  潘英丽 《软科学》2011,25(8):49-53,60
以资本监管和公司治理水平对银行风险行为的交互影响为逻辑起点,考察了资本约束和公司治理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选择行为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监管的边际风险约束力度随着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政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递减,对于银行风险行为的外部监管约束与内部治理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资本要求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层降低资产风险的动机,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违规法律成本并不是抑制我国上市公司低质量信息披露的有效因素,管理者动机、财务状况、公司的环境和特质等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却很有限,其中机构投资者、独立董事、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力、流通股等均尚未形成改善公司透明度的治理力量,管理者激励、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作用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张程睿 《软科学》2008,22(5):134-140
系统地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违规法律成本并不是抑制我国上市公司低质量信息披露的有效因素,管理者动机、财务状况、公司的环境和特质等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透明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却很有限,其中机构投资者、独立董事、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力、流通股等均尚未形成改善公司透明度的治理力量,管理者激励、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作用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恩众 《软科学》2007,21(4):66-69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的实证分析,发现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分段模型表示更接近实际;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行需要"股东监督"这一公共品,大股东更有动力对公司实施监督,但大股东持股也会产生隧道效应。刺激大股东持股的激励效应,抑制其隧道效应是优化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从"问题高管"谈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高管问题不断、屡禁不止,凸显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体制性缺陷,监督缺位甚至知而不为,内控机制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内部制衡机制失效等。改善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各方面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郭傲  于挺 《科技与管理》2021,23(4):90-98
研究以截止2019年创业板上市的70家医药公司高管变更现象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在公司内部治理视角下高管变更现象的前因条件,分析董事会领导结构、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监管力度、董事会构成、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激励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性的识别出4种类别的公司治理形式,即监管薄弱型、协调失衡型、高度集权型和股权主导型.存在上述4种公司治理形式的公司容易产生高管变更.从两职合一和两职分离2种情况给出建议,并提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防止高管的非正常变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24,394个样本,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探讨了异质性大股东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国有企业和存在融资约束的非国有企业中,异质性大股东(非控股)的引入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创新投入,且当异质性大股东相对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时,这一效应会越为显著。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国有企业通过引入非国有大股东的方式可以发挥监督治理效应,降低控股股东占款,从而提高企业创新投入水平,符合代理观的解释。而非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国有大股东的方式可以建立有效的政治联系、发挥资源支持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创新投入水平,符合政治观的解释。但仅当非国有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时,这些资源才有可能被用于创新领域,从而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能力,而当非国有企业并不存在严重的融资约束时,增加的资源反而会成为管理者攫取私利的工具,从而无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第三,当异质性大股东派驻代表参与董事会治理、当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更为完善时,异质性大股东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作用会更为显著。第四,经济后果上,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均有利于企业价值提升,且异质性大股东的存在会增加创新的价值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1.
郝臣  宫永建  孙凌霞 《软科学》2009,23(10):123-127
以2000~2007年沪深两市626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资产周转率作为代理成本的度量指标,采用最小二乘和面板数据两种计量方法,对公司治理要素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9个公司治理要素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持股董事比例与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且持股董事比例可能存在区间效应;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和监事会规模与代理成本无显著相关性,不能有效影响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2.
马庆魁  樊梦晨 《科研管理》2021,42(9):140-149
    本文旨在从异质性视角深入探讨管理层激励方式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对企业异质研发投资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影响关系调节效应的基本假设,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研究投资和试验开发投资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薪酬激励对试验开发投资有正向影响,与研究投资间的关系则呈倒“U”型;随着持股比例的上升,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监督作用增强,这强化了股权激励对两种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但薪酬激励对两种研发投资的影响被挤出;研发投资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当期绩效,对其未来绩效也有着积极影响,且研究投资和试验开发投资对企业未来绩效影响的持续期数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从异质性视角拓展了创新激励理论,对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设计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Past innovation research has largely neglected potential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sues on strategic choices, and thereby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outcomes. The theory of upper echelon implies that strategic choices result from idiosyncrasies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TMT). Building on this theory, we hypothesize that TMT diversity enhances firm performance by facilitating an innovation strategy that increases the firm's new product portfolio innovativeness.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relevance of considering a corporate governance view for explaining innovation outcomes. Empirically, we can show that TMT diversity has a strong impact on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firms to focus on innovation fields. Such focus then drives new product portfolio innovative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thus seem relevant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we can derive implications for both policy maker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4.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并带走公司大量人才、客户、信息等资源的现象已成为很多公司的"心头病",对高管人员离职的规制路径也成为各个学科探讨的话题。本文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和企业文化管理等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制度激励、法律制约和文化影响并举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杨林  张世超  季丹 《科研管理》2016,37(12):92-104
本文立足于资源配置视角,从整体上将创业战略导向、高管团队垂直对差异与创业绩效纳入统一理论框架,剖析了三者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关系模式,并进一步选取我国中小企业板2006-2010年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创业战略导向存在三种不同的结构维度:“内部研发”型、“外部投资”型,以及“内部研发+外部投资”型,但大多偏好“外部投资”型创业战略导向。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一,创业战略导向会对成长性和盈利性绩效会产生差异性影响,不过分组层次回归结果却进一步揭示,“内部研发”型创业战略导向尚未对企业成长性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其二,高管团队垂直对差异会对成长性和盈利性绩效产生显著调节效应,不过年龄和任期垂直对差异仅部分产生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高管团队培育、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优化以及研发投资方向选择等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结构下的财务导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许多控制与协调机制构成,其中公司财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通过公司财务的三个不同层次来协调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出资者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和行为,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公司治理结构决定其财务模式。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表现形式不同,论文将现有公司制理结构分为外部监控型、内部监控型、家族控制型和转轨经济型,由此产生了经营者主导型、出资者主导型、业主主导型和内部人主导型的财务模式;并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发展方向。对于寻找适合我国不同企业及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理构架和财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洁  邓芬逸  詹文杰 《科研管理》2022,43(6):170-177
新闻媒体报道对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存在压力效应和声誉效应两种机制。然而,现有关于媒体报道与研发投资关系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主要通过压力效应减少研发投资。本文以2010年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即经济增加值考核)为自然实验,采用差分法进行检验,发现相对于不受此项制度影响的非央企,央企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后,由于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减少,媒体报道的声誉效应开始凸显,媒体报道对研发投资的影响由考核前的显著负相关变为考核后的显著正相关;央企EVA考核带来的媒体声誉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更明显。这一结果一方面有助于从激励机制的视角深入媒体报道影响公司治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媒体这一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丰富高管激励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显示:中国百强上市公司治理中其“董事会责任”的治理水平有所下降,其得分之低,以及与2005年相比处于下降趋势,值得特别注意。在运用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价值前100名的数据资料,从董事会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找出董事会治理结构中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如何改善董事会治理结构和如何提高公司价值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46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调研数据,从保护以保单持有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利用偿付能力这一基础性指标作为证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WLS)的方法,检验我国保险公司治理合规性建设程度以及各种治理机制在实践中的有效程度.结果表明,较高的保险公司治理合规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国有股的控股股东性质存在正调节效应;寿险公司的合规性建设对利益相关者保护较好;保险公司各种治理机制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有效程度存在差异.研究建议我国保险公司治理应不断推进从强制合规到自发合规的转变,最终实现从合规到有效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Employing the literature on IT governance and the structuration theory of technology assimilation,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conceptual model to examine decision execution mechanisms of IT governance in post-adoption stages of CRM diffusion, i.e. CRM use, impacts on business processes, and impacts on firm performance. While the literature mainly addresses the forms and contingencies of IT governance structures for decision making, we focus on IT governance mechanisms for decision execution, that is,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rs and IT managers in post-adoption stage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w these groups ar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role. We conceptualize decision execution mechanisms of IT governance as including two dimensions: vertical advocacy from top management and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between business and IT managers. Decision execution mechanisms are assumed to facilitate CRM use and value creation. We analyze a dataset of 82 Chinese firms to examine the model and associated hypothe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1) decision execution mechanisms, including both vertical advocacy and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three stages of CRM diffusion; (2) vertical advocacy has a notably greater effect on CRM use and firm performance gains than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which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process gains. (3) CRM use creates operational and strategic benefits in customer-oriented business processes, which further improves firm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IT governance shapes the diffusion of CRM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