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姜磊  吴玉鸣 《资源科学》2010,32(11):2179-2185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能源效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采用1996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和岭回归方法,估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边际效率及其不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换算,分析了省际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能源边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天然气、电力、石油、煤炭;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比重提高会提高能源效率。由此,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应努力减少煤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大煤电的转换力度,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逐渐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强保证石油安全供给措施,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尤其是,国家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同时,仍需在政策上鼓励各个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1983-2018年香港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港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在能源价格因素的影响下,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从大陆进口电力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2)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是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缺乏新动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助推作用逐渐减弱。(3)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替代效应是遏制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强度的碳减排作用最为显著。香港控制碳排放应继续实施强有力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策略,重视未来能源价格波动的潜在影响,保持与珠三角以电力进口为主的跨境能源合作,拓宽天然气的国际和国内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郎一环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7,29(5):201-206
罗斯石油天然气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出口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复兴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源泉,也是俄罗斯作为重振大国地位、"复兴国家"的重要武器和工具。从近年来俄罗斯能源地缘战略走势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从政治关系出发,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政策;②"重回欧洲"大国目标出发,以"能源杠杆"制衡欧盟;③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与欧佩克国家竞争多于合作;④从油气出口多元化出发,调整能源出口结构,向亚太国家倾斜;⑤以能源合作调剂与美国的关系。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俄双方都很重要。为此中方应做到:①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和能源投资环境的综合考察和研究;②认真研究俄罗斯国情,充分认识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多民族大国的复杂性;③充分发挥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能源经济合作;④严格按照国际法规和国际通行原则,规范中俄能源合作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利用灰色关联度与面板回归模型探讨近30年主要科技大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总体呈去碳化、清洁化、安全化特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石油及煤炭降低、天然气缓慢增长、核能波动下降、可再生能源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城镇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经济贸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各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度关联,但各国最大关联因子不尽相同;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比、进出口额占GDP比对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占比的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的抑制作用最强;相较而言,中国能源消费量较大,结构长期保持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核能”,化石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郎一环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8,30(12):1778-1783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石油供给与消费的地理分布及空间运输通道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基本条件,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三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未来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呈多极化趋势。对格局演变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主要有美国、OPEC、俄罗斯等,他们共同控制着石油世界。发展中消费大国的影响力正在成长,已经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应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中国需要制订石油地缘政治战略规划,应对“一超多极”格局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多元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减少对个别地区的依赖,分散风险,应对石油供应安全风险;充分发挥中国地缘政治优势,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亚太地区主要石油消费国(日、韩、印)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油供应安全挑战;加大深海油气、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对未来油气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6.
"再工业化"与"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迫在眉睫。在透析1997—2014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产业贡献度和国际竞争力基本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之间的时序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消费量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煤炭消费量亦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电力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均不存有长期均衡关系,印证了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以及当前加快劳动密集型向附加价值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步伐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温上升,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碳中和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碳中和学应运而生。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动态平衡”——全球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技术内涵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封存和移除的全过程及相关的技术体系。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型,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将由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四分天下”,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新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需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从当前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格局发生革命性转变;新能源将主导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最终将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但在能源发展中,始终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的关键。碳中和下新能源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枢纽地段、世界战略能源富集区和超级大国争夺及政治博弈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战略能源优先保障的最近基地。中亚战略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开发利用表现为储量大、产量小、出口量大、自消量小的"两大两小"特点,这些能源的合作开发利用对中国的保障程度有大有小。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80%、55%和70%,而同期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出口对中国的保障程度分别为7.9%、40.7%和65%左右。受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开发利用战略能源面临的法律、经济、社会、政治、基础设施风险不可低估。其中,法律风险属于高风险,经济风险属于较高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属于一般风险。中国与中亚合作开发战略能源一定要时刻防范风险,从化解风险、增进合作、互利共赢的角度,明确政府角色,保证政策沟通,建立副总理级战略能源开发协调委员会;发挥地缘区位优势,设立中国-中亚能源自由贸易区;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中亚能源开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制度,建立国家战略能源联合储备体系;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降低战略能源合作风险。  相似文献   

9.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我国石油企业加速出海布局,在油气能源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回顾了我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合作现状,分析了合作中呈现的潜力和面临的机遇。针对中美博弈全面加剧、乌克兰危机影响外溢、国际投资合作环境日趋复杂、能源转型日益紧迫等诸多挑战,文章提出了4点战略方向和建议:(1)打造互利共赢的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稳健提升能源合作抗干扰能力;(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体系建设,系统提升抗金融风险能力;(3)突出油气合作主线,牵动新能源接续发展;(4)以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为抓手,持续提升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合作中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正确抉择发展方向、深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石油供需缺口论我国石油安全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总瑛 《资源科学》2004,26(6):111-117
我国石油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今后产量只能保持稳中略有上升的势头。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幅度较大,今后石油供需缺口占国内石油需求的比例将不断上升,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为38.6%、46.0%和53.4%。为此,本文根据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特点,对未来我国石油安全策略提出五条具体建议:立足国内,保障石油基本供应;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气代油,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压力;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缺口,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科技合作选择机制以推动提升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增强发展策略有效性,以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对东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各国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构建东盟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东盟主要国家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水平以及中国与其农业科技合作现状;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盟主要国家划分为5类,基于分类管理原则提出中国加强与东盟主要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等。结果显示:中国与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泰国和越南加强稻米产业科技合作,尤其是提升优质稻米产业的数字化供应链水平;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加强农业数字化和技术创新合作;与马来西亚侧重技术密集型农业领域合作;而与文莱则以加强科技交流为主。最后,从农业领域培育特色优势经济增长点、建设区别化合作平台和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盟国家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以及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客观要求,不断地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目前这一改革进程仍在继续.东盟国家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其税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下一步的税制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秋红 《大众科技》2012,(6):314-315,299
以广西区内开设有东盟小语种专业的几所院校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从中发现现阶段东盟小语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获得东盟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成员国能效标准和标识项目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一带一路”战略及“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实施客观上需要实现中国与东盟能效标准和标识项目的一致化。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能效标准和标识项目具有一定共性,故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实现能效项目一致化是可行的,但鉴于各国国情差异悬殊,尚需等待适当时机。中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经济实力最强且在能效项目实施的广度和技术水平上均有优势,故应引领未来该区域能效标准和标识的一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东盟十国1992-200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中国对东盟畜产品出口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对其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和出口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东盟各国的经济规模、中国畜牧业生产总值、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空间距离和APEC这些因素对中国对东盟畜产品出口的影响显著。同时,本文根据该引力模型的模拟值,模拟了2008年中国对东盟各国畜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潜力指数显示我国出口到东盟的畜产品总体呈现出"贸易不足"的现象,中国对东盟畜产品出口的整体出口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影响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改进的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2010-2017年中国和东盟代表性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中的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以及知识管理均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的影响;同时技术创新在知识管理、创新环境与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知识管理在创新环境与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窗口期内中国和东盟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呈现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偏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激励信息技术创新,加强对我国创新环境以及知识管理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产业互补,在资源互换、人员交流、业务培训上加强互动,推进产学研之间的高效协作,建立起多元、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信息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助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进口固体废物改革方案的实施,以及固体废物行业升级转型的需求,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积极向海外投资,东南亚地区成为我国固体废物行业投资的最佳选择。为推动南南合作与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向东盟国家产业界的投资,本文在梳理东盟十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分析东盟十国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处置、行业发展及投资环境。根据分析结果,针对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典型的固体废物类别,分别提出了我国企业向东盟国家投资的针对性建议。企业应根据各国市场和技术需求选择重点投资国家,有的放矢进行合作投资,如缅甸、老挝、柬埔寨可考虑投资生活垃圾小规模堆肥和产沼气技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可考虑投资电子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方合作趋势以及战略需求的深入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将继续延续技术转移合作趋势的结论,并通过研究分析现存合作问题,提出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亮  吕耀 《资源科学》2009,31(10):1654-166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双方农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贸易额大幅增加,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但双方进出口格局不对等,中国对东盟出口目的国分散.而进口来源国相对集中.另外,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长江以北地区获益,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冲击.当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地缘经济与政治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增进了双方经济发展的活力;②为双方走向地缘经济一体化打下基础;③带动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极化和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成长,为地缘政治运作提供支持;④从长期来看,农产品贸易的不对等格局有碍于双方长期经济政治战略的持续,对中国有负面影响.因此,农产品贸易是双方建立面向和平繁荣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行动之一,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显然还需要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之外寻求更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概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阿强  刘闯  赵晋陵  于伯华 《资源科学》2008,30(7):999-1003
自1993年Tony Allan教授正式提出虚拟水的概念以来,虚拟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认为虚拟水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从1999年至今逐年增加,农产品的区域间流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蕴藏在其中的虚拟水的转移。在计算2005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含量的过程中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根据WTO发布的《农业协议》附件一中界定的农产品范围确定贸易中农产品类型,农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COMTRADE数据库,气象数据参考粮农组织提供的ClimWat气象数据库资料。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在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虚拟水36×108m3,进口43.3×108m3,净进口7.3×108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