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粟周熊 《知识窗》2007,(7):52-53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报告中称:全球正在变暖,在未来100年内,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1摄氏度到6.4摄氏度。全球变暖将带来高温、热浪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预测10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0.2~0.6米。  相似文献   

2.
地球地理     
《科学中国人》2023,(1):14-15
<正>海流显示全球弱台风显著增强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王桂华课题组提出用海表面漂流浮标观测的高精度海洋混合层流速来估算台风强度。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破坏力极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即使是弱台风,其威力也不容忽视。最近30年全球弱台风显著增强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台风增强的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对未来台风强度变化的预估。  相似文献   

3.
正在人类科技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地球环境也在改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全球变暖。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0.5摄氏度,而且科学家们预测,在21世纪,全球变暖的速度可能还要继续加快。毫无疑问,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抑制全球变暖的方法。从科学方面来讲,全球变暖的原因并不复杂。它是由大气中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选取湖北省2000-2015年16年的数据,采用基于R软件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这部分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预测之前首先对非平稳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再作二阶差分得到平稳序列,之后建立ARIMA模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然后利用已经通过检验的模型对2016-2025年这10年数据进行预测。从预测结果看出,2016-2025年未来10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呈现明显上涨趋势。最后给出政策性建议和总结,这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极熊、企鹅不断失去家园,干旱、台风、雾霾等恶劣天气越来越多,暖冬之后蝗灾泛滥……造成这一切灾难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的变暖。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到20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预计上升1.9℃到4.6℃。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以期减缓全球变暖.本文以能源强度为视角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经济的低碳化演进特征、影响因素,并尝试用能源强度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向.基于此,提出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着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其历史数据分析对我国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1997~2014年的我国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乘法加法和乘积季节的混合模型来对该序列进行拟合分析,不仅能提取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还能够很精确的拟合序列趋势,预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煤炭作为基础能源产品,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1949-2008年间我国原煤年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年度原煤产量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采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建立我国原煤年产量的ARIMA(1,1,3)模型,模拟效果较好,预测误差较小,可用来预测未来我国的原煤产量。  相似文献   

9.
(0608)超强台风“桑美”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0608,SAOMAI)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60m·s-1),最低气压为920hPa,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资料、风云2C红外云图及北京T213资料,对其观测事实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发现,"桑美"台风具有强度强、移速快、结构紧密,"个头"小、风速大、雨势猛、灾害重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大气环流的演变、影响台风的天气系统、相关物理量的分布、"桑美"本身的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整理全球公务机的销量数据,分析序列的自相关性,得到自回归函数模型,以此预测变量的变化趋势。并用历史数据检验判断函数模型的误差值,检验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0年~2012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国内的旅游总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寻找合适模型对其进行拟合,最后预测了未来几年国内旅游各年总收入。  相似文献   

12.
今科 《今日科苑》2007,(5):32-33
2007年2月2日,联合国在巴黎发布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气候警告。报告预测,从人类工业时代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9至58厘米。据报道,这份报告侧重分析全球变暖的后果,其中,报告指出,气温上升将令中国和澳大利亚面临严重缺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经知道,温室效应增强产生的后果有很多,比如将会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高纬度地区和高原地区冻土的融化、两极冰川的消融、海平面的上升等等。有一些问题则是我们刚刚开始意识到,如温室效应增强会加剧热带海洋表面的蒸发作用,催生更多的热带气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台风、飓风)并加强热带气旋的威力。全球变暖影响了飓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面温度上升和飓风(台风)强度加剧的问题受到一些科学家的高度关注。《科学》杂志1998年就发表了模拟温室效应增强背景下飓风强度增加的文章,最近又发表了“全球变暖和飓风两者间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苑》2006,(2):31-31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为诸种异常现象所证实,而且也为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所确认,据观测数据表明, 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37至0.6?,尤其是近10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之大,已创过去110年问的最高纪录。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表明,下世纪地球表面温度大约以每10年升高0.37的速度上升, 预计到2100年将使地球平均气温升高3?,大大超过以往1万年的速度。据预测,2050年,亚洲天气状况将变得极其恶劣,其程度不亚于灾难影片《后天》中描述的情景。未来几十年,亚洲各国要同干旱、洪水、疾病、海平面升高、食物短缺作斗争。许多气象学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只有全世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亚洲才能避免遭遇恶劣气候侵袭。  相似文献   

15.
对三十年来河南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并基于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利用Maflab软件根据1990—2008年河南省历年人口数据对河南省未来人口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模拟结果有一定差异,Logistic模型均方误差(MSE)、平均残差都小于Gompertz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并据此预测河南极限人口为1.0735亿。对河南省人口增长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未来人口进行模拟预测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美国新增肾结石病例将达到160~220万例,而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8℃。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很可能导致更多人患肾结石。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一直被科学界的一些人士视作“气候学丑闻”,这些人认为部分科学家对气候数据进行了有利于支持全球变暖理论的倾向性”编辑”。英国气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气温自1900年以来确实上涨了O75摄氏度,其中2010年的平均气温最高。英国气象局的最新”气温数据”跨度为160年.并以非洲、加拿大和俄罗斯等不同地区气象站的相关记录作为参考。此外,英国气象局还首次对海水表面温度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冬天,同学们觉得冷吗?实际上,全球变暖的脚步一点儿也没有停止过2019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根据卫星数据得出结论:1992—2018年,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川因为全球变暖而融化的冰量高达3.8万亿吨。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向社会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中提及,2019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加速、物候期提前、海平面上升……多项历史纪录被刷新,气候极端性增强1951—2019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客观评述国内外主要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湖北省1949-2004年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正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4年,2018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将近1℃。照此数据推断,全球气候似乎是在变暖。然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问题的高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亦会不同。当把时间的尺度拉长,不再以百年为单位,而以万年、百万年或千万年为单位时,就会发现地球已经历了多次的冰期、间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