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的社交、本地及移动属性为社交媒体带来了新的特点,这一新环境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方式、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陆雪梅  古春生 《现代情报》2016,36(11):66-70
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泄露问题,论文首先分析当前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的现状与趋势,并指出当前用户信息隐私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典型案例、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手段,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泄露的发生机制和成因;最后聚焦用户信息隐私泄露的成因,分析研究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的关键社会方法与技术方法,并构建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的社会技术模型以及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朱侯  张明鑫 《情报科学》2021,39(7):54-62
【目的/意义】在APP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峻的环境下,移动应用提供的隐私设置功能为用户保护自身的隐 私信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移动应用APP用户的隐私设置行为,有利于加 强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和改进隐私设置功能。【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提 出七个条件变量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然后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条件变量与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结 果变量之间的多元因果路径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用户主体因素(感知风险、感知隐私控制、隐私关注和行为效 益)是用户隐私设置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条件组合路径包括了政策保障缺失型和隐私 泄露负面经历驱动型等五条不同路径。【创新/局限】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具有一定创新性,例如关注移动APP用户 隐私信息设置行为及其多元因果路径关系,但是也存在着研究变量数量较少,样本抽样方法值得改进等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近年来,社交网络服务的隐私关注变得日益严重。先前关于隐私关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无差 别节点上(仅针对用户行为),但却忽略了用户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着长期的社交行为。【方法/过程】创新性地研究 了基于隐私关注和社交网络服务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并首次将隐私关注作为一个因素引入到博弈 中,通过建立收益矩阵来构建双方利益的演化博弈,最后使用算法进行仿真验算。【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社交 网络服务商泄露用户隐私的比例与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比例密切相关;用户的安全收益会提升其对隐私信息披露 比例;隐私披露成本有利于提升用户警惕性、减缓隐私信息的泄露,但这种正面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加大隐 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5.
泄露他人隐私行为意向的影响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娜  李文立  吕欣  柯育龙 《科研管理》2015,36(11):139-147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隐私安全隐患,通过互联网渠道泄露他人隐私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犯罪学领域的中和技术理论,分析了否认责任、否认伤害、否认受害者、更高层次效忠、避免更多的伤害和隐私意识对泄露他人隐私行为发生意向的影响,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泄露他人隐私意向的研究模型。以人肉搜索这一典型例子进行场景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759份有效问卷,采用Smart PLS2.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否认责任、否认受害者和避免更多伤害三类中和技术正向影响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意向,否认伤害和更高层次效忠技术对泄露他人隐私意向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增强个人隐私意识能有效削弱泄露他人隐私行为的意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隐私泄露者的行为动机,为规范互联网用户上网行径和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涛  曾环宇  邓胜利 《现代情报》2019,39(11):38-45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化商务显著促进了用户的信息交互。与此同时,信息过度收集和使用、信息泄露等问题愈发突出,引发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密切关注。从用户、平台、环境3个层面,研究了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用户行为的作用。[方法/过程] 研究收集了340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进而决定用户的信任、隐私风险和社会化商务行为。研究结果启示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缓解用户隐私关注,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商务行为。  相似文献   

7.
对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发现,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用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使用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作为密码并且在多个社交网站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安装使用未知来源的移动社交应用,但是不经常更新系统安全软件;不会一直使用终端系统的隐私控制功能;担心位置信息泄露,但是经常开启GPS功能;喜欢上传隐私数据至网盘。在对用户行为习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健康信息风险和用户隐私保护是健康大数据和移动健康时代的重要议题,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视角,探究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特殊性和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的视角,通过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和假设验证等实证分析过程,重点探究信息隐私等相关因素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显著影响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因素有感知收益和信任;隐私顾虑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并不意味着用户隐私保护不重要;此外,感知隐私控制是重要的心理要素,正向影响感知收益,负向影响隐私顾虑。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商来说,应该从信息隐私保护、感知收益提升、个人隐私控制强化以及用户信任建设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隐私顾虑被认为是阻碍用户披露个人信息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鉴于隐私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多维、动态的概念,情境的变化会影响用户对隐私的理解,本文结合现实背景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隐私顾虑的理论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网络隐私顾虑的构成维度,开发出初始的测量指标,然后通过3套独立的样本数据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验证式因子分析和关联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网络隐私顾虑由控制、收集、二次使用、错误、不当访问与补救5个维度和19个题项构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究移动学习用户隐私行为的影响关系,以提高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和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隐私信息披露文献的查阅,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利用结构方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移动学习收益性、移动学习用户社会影响、隐私控制自我效能和感知移动学习便利性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正向影响,而感知移动学习风险性则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负向影响。本研究能够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商更好地收集信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局限]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面较窄,对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社会产生和捕获的数据量迅猛增长,数据量以PB级趋势加增,用户隐私泄露呈现出范围更广,手段更复杂隐蔽,后果更严重持久的特点。文章分别从政治、经济、心理、技术和政策层面,揭露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泄露诱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从隐私泄露和隐私保护角度,讨论运动健身平台与其用户之间的博弈行为,探究不同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有效引导与促进隐私保护。[方法/过程]研究运动健身平台服务商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根据不同行为策略的收益、成本和损失来构建用户与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并得到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运用Python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程度与平台的隐私保护成本、监管力度及收益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变换不同参数条件时,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策略。用户减少承担保护隐私的成本会提升其对隐私披露的比例;加大隐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13.
喻小继 《情报科学》2022,40(9):147-153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核 心,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也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用户隐私保护策略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 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方法/过程】通过分析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隐私泄露的途径,全面阐述在图书馆数据生 成、存储、传输以及应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隐私泄露风险,进而从法律规范和措施层面提出了一个图书馆服务中个 人数据隐私保护框架。最后从技术层面提出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图书馆必须从 保障和维护用户权益出发,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用户隐私数据全生命周期中监督管理的科学性、有效 性和技术水平,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创新/局限】本文从理论和技术上全面阐述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用户 隐私保护策略,但对图书馆服务过程论述得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革新》2013,(4):55-55
央礼3·15晚会曝光了多款安卓APP调取用户隐私信息。据悉,复旦大学移动互联网数据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对比较热门的330多款安卓系统下的手机软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多款安卓APP调取用户隐私信息。据悉,复旦大学移动互联网数据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对比较热门的330多款安卓系统下的手机软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58%以上都有隐私信息泄密的问题,大部分是把信息送回了软件开发商、广告商,还有一部分送到了不知名的第三方网站。获取通讯录成潜规则  相似文献   

16.
迪莉娅 《现代情报》2009,39(12):131-137
[目的/意义] 大数据环境下,APP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娱乐甚至是赚钱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APP也成为用户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用户一方面担心隐私的泄露,另外一方面由于APP所带来的益处,却愿意主动提供隐私数据供商家利用,这就是所谓的"隐私悖论"现象。[方法/过程] 隐私计算是研究隐私悖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APP用户隐私计算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影响用户自愿提供隐私数据的核心因素,并分析悖论存在的原因。[结果/结论] APP用户隐私的保护需要不断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开发商与运营商的监管,而不断提高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支付企业开始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的用户采纳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热点。实证研究了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信任对其移动环境下的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影响以及用户信任、正效用和负效用因素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的影响。通过对374位支付宝用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显示,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其移动环境下的移动支付初始信任,且对移动环境下的三条关键路径存在间接影响,而移动支付初始信任则通过提高感知相对优势和降低感知风险对用户使用意向施加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究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为缓解和调节用户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引入信息生态理论,基于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编码,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症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多维因素的线性关系和组态效应。[结果/结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信息过载、感知易用性以及网络社会支持、描述性社会规范均显著影响错失焦虑症,而基本心理需求和隐私泄露风险对错失焦虑症的影响不显著;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用户会受个体自身、信息范畴、技术范畴、环境范畴等多种因素组态效应的共同影响,进而产生错失焦虑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移动商务不断发展,消费者最敏感的信息隐私正面临着非法收集和使用的威胁。基于技术威胁规避理论(Technology Threat Avoidance Theory,TTAT),从消费者规避行为角度对移动商务智能手机终端消费者面对隐私威胁产生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三方面结论:一是消费者对隐私威胁所造成的结果感知越严重、对隐私越敏感,消费者的感知威胁越强;二是消费者对隐私安全保护措施的感知有效性越强、自我效能越高,用户感知规避能力越高;三是消费者的规避行为是由规避动机触发的,规避动机受社会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规避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在线医疗用户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构建用户信息提供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揭示影响用户信息提供意愿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利用SPSS22.0和AMOS21.0分别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模型检验。研究表明:满意、感知价值、心流体验和个性化健康评估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信息提供意愿;而隐私泄露风险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最后,针对在线医疗网站提高用户信息提供意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