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们生活环境逐渐恶化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使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生态保护的历程中,逐渐产生了生态理念,其主要以处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在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中应用生态化理念是发展水利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设计环节的探讨,对生态化理念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目的是推进生态化理念在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起到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污染程度也进一步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绿色城乡观念开始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得到应用,在该观念的指导下,城乡规划设计逐渐走上了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就针对绿色城乡观念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春宝 《科技风》2013,(11):168-16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城市绿化和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化和最佳居住环境已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者力求实现的共同目标。园林景观本身具有鲜明的生态化特征,城市生态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进一步探索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因为工业化的发展,环境变的也差了,所以人们已经有了生态化建设的意识。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生态化的理念。所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水利设计环节中,要结合传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化的理念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这样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才会健康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绿色新生态化理念已经逐步参透到室内装修设计理念中,并在近几年的装修中广泛应用。但是,一些新生态绿色环保设计在实施进程中没能很好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室内设计缺乏绿色底蕴。本文结合当前室内绿色设计的发展现状,对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有助于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相继产生,如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水利工程具有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并且承担着工程所在地区的防汛抗旱任务,但水利工程也会给环境带来许多的污染,如果我们把水利工程的作用与生态化理念相结合,那么实现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了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利工程融入生态化理念的应用并对其以后的发展做出了深入的谈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协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们在呼吁个性化建筑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施工中,人们开始采用生态化的技术,不断的发展生态建筑,这给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住宅特点出发,重点阐述了生态住宅环境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应用生态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原则和设计理念,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工作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重要部分,其对于广大市民的出行、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的顺利运输都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在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城市道路绿色生态设计和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应用好绿色生态理念也就更加的重要和必要了,明确绿色生态理念对城市道路设计与建设的意义,只有将绿色生态理念与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真正的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建设出环保型的生态化城市。本文便对城市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如何在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中应用好绿色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9.
当前,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克服技术发展和应用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发展新的环境友好技术即技术创新生态化是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够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提供环境友好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手段。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现实载体是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  相似文献   

10.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依托于河流的自然属性,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及投入运营后,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设计理念,将生态化理念应用于水利工程设计中,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对于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进一步阐述了生态化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一项综合工程,节能减排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给排水设计对设计者的要求更高,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合理应用也显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但也使得我国在资源、环境上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企业生态化管理。本文则重点阐述生产者责任延续制度的企业生态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呈现着一片繁荣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于住区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也日益重视起来。因此,在新时期的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真正意识到绿色生态的重要性,坚持生态原则,将其引用到住区环境设计中,真正实现住宅区环境的生态化,尽可能的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对此,笔者具体针对生态原则在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2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工业发展逐渐呈现上升发展趋势,但是其也直接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相应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环境受到大量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本文分析电气节能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在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中,环保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对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有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前的统计与分析来看,建筑行业所耗费的能源在我国社会总能耗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因而建筑领域也就成为了我国开展低碳理念技术改造当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低碳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与现阶段我国低碳理念的设计发展情况分析了一些可行的发展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的努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取得蓬勃发展,对优质资源共享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在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之后,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使得开放教育资源突破其现有概念内涵,从关注开放到关注应用,对学习者的学习、对教师的教学应用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在中国,优质的、高可用性的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成为领域发展的重大课题,融合开放教育资源理念、吸收开放教育资源成果、把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趋势对构建先进的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这一方向上进行探讨,提出了构建生态化资源共享环境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多,高层民用建筑项目越来越多,而建筑工程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应用等各阶段应用环保技术,可最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并且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故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汪金英 《今日科苑》2007,(10):79-79
我国1997年新刑法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这是环境刑事立法方面的重大发展与进步,但刑法生态化要求将生态原理引入刑事立法领域,这使环境刑事立法更加符合生态规律要求,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的环境刑法理论仍无法满足生态化刑法的要求,从而陷入“绿化”困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涉重金属企业分布行业广泛,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介绍了我国涉重金属企业概况,建立了评价生态化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对其生态化管理现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对涉重金属企业提高生态化管理水平、降低其对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