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弥补现有关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中将转化过程单一化以及未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的不足,充分揭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静态差异、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和创新链,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基础研究和科技价值创造阶段,以长江经济带的2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核密度估计、托宾(Tobit)模型等方法测算其2014-2018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分阶段、分流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8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主要由规模效率拉动,并呈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价值创造”阶段递减的趋势,基础研究阶段与应用研究阶段的效率值逐渐提高,但科技价值创造阶段的效率值逐渐降低;(2)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高校的效率较中上游地区高校存在更明显的两级或多级分化态势;(3)效率影响因素存在阶段性差异,高校科研人员素质在各阶段具有影响正向显著,产业结构在基础研究和科技价值创造阶段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在基础研究阶段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内高校要重视理论性研究成果向应用性成果转化、提高纯技术效率,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重视人力资本,并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等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王楚君  许治  陈丽玉 《科研管理》2020,41(3):183-193
定量分析和衡量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制定改进策略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价值链视角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解为研发创造和价值创造两阶段生产框架,运用网络DEA模型从过程效率视角比较中国28所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整体阶段和分阶段效率。基于此结果,进一步应用基于网络的排序方法比较各研究型大学的转化优势和单个因素对效率的贡献。与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相比,本文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内部寻求效率改进的方法,并且可直观识别每个阶段以及每个因素的标杆大学,比较每个大学的“独特属性”,为大学管理者提供效率改进信息以及向谁学习经验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2018年我国省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采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检验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较低,但是转化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效率依次递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需求、产学研合作强度对效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选取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天津3个城市作为重庆的比较对象,将科技创新政策分为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3类政策工具,建立Tobit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政策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供给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环境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需求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率、科技成果产出阶段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保证与国家总体政策一致的前提下,重庆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阶段DEA的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7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均处于效率前沿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效率分析。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绩效。去除环境、随机因素影响后,大部分样本省份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就环境因素对转化效率的重要影响,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6.
李凌旭 《中国科技信息》2022,(7):131-133,136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纽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能否进步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大小.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并不高.具体而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还不足30%,甚至作为科技研发"大户"的高校,有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我国2013—2017年期间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总结归纳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性工作,指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内因和外因,最后在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抓手、科技金融等方面为高校自身提高科技成果效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姚相宜 《科技风》2023,(31):145-147
科技成果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出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高校在注重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创造的同时,也应重点关注成果转化落地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工作。本文提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立专业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加大科技成果研究资金投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四种方式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增骏  陈劲  梅亮 《科学学研究》2015,33(11):1641-1650
科技成果资本化是研究型大学实现知识价值创造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议题。本文整合高校智力资本禀赋以及知识管理的过程视角,构建了以"智力资本-知识管理-价值创造"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过程模型,并结合东北大学及其衍生企业东软集团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知识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的"东软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了知识成果价值创造功能的"黑箱"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协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效率分析——价值链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价值链效率的DEA模型对我国高校科技投入产出及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分析,得出:76.6%的地区高校在科技投入产出阶段是有效的,但仅有6.7%的地区高校在成果转化阶段是有效的,表明:相对于科技投入效率而言,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更应引起注视.  相似文献   

11.
针对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新型研发机构的视域出发,从高校响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解释框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等方面的探究,对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有助于推动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8-2016年中国高校的微观面板数据,首先通过网络DEA模型对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受政策影响较大;东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校,且中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追赶东部地区高校的趋势。(2)政府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2012年以前更为显著;企业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在2008-2012年不显著,在2012-2016年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他资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3)高级职称人员显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成果获奖情况难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奖励评价机制有了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军民融合型高校作出界定,以四川省、西安市的24所典型高校为例,从总体趋势、个体分布和区域对比3个角度出发,运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军民融合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其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路径作出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军民融合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大低于产出效率,高校之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差异较为明显,西安市军民融合型高校相较四川省更具成果转化优势;受外部驱动与内部保障两方面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实现从需求端、研发端到落地端的转变,最终服务于高校教育、地方发展与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4—2018年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构建SBM-DEA模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各城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果表明,江苏高校成果转化综合效率水平不理想且呈下降趋势,各城市间综合效率差异较大,与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反差巨大;大部分城市的高校能充分利用成果转化资源,实现了纯技术有效但规模效率普遍不佳,已经出现了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立足中国本土大规模调研、针对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瓶颈的计量实证研究,以促进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聚焦新发展格局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的更深层次需求,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与文献回顾基础上提炼出科技成果自身局限性、转化风险控制不到位和宏观政策环境待完善等制约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方面主要瓶颈,基于对国内千所高校的大规模调研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成果实用创新性不足、立项时市场需求不明晰、资金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技术风险共担机制待优化、知识产权归属落实不到位和成果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等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突出挑战和问题。据此,提出打造全链条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细化成果分类评估标准和营造多方统筹联动的“政企学研融”合作机制等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7年我国涉农企业的混合数据为样本,构建SSBM-网络DEA模型测算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而将技术引进细分为引进技术、吸收技术以及技术中试三阶段,并以三阶段的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不考虑门槛效应情况下,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显著影响。(2)引进技术阶段经费质量吸收能力处于(0.643,0.796]区间,吸收技术阶段人才质量吸收能力处于(0.184,0.227]区间,中试生产阶段中试生产吸收能力大于门槛值5.011时,技术引进才能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低一直是推进科技赋能、实现科技强国的阻力。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需要从各要素出发,探索要素结构性差异和配置困境,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配置。结合TOE理论和扎根理论,构建包含技术、组织、环境3类主范畴、8类次范畴在内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分析框架,对16个不同领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素配置结构主要分为4类:环境制约型、技术—组织依赖型、环境—组织依赖型、均衡配置型;要素配置困境主要来源于政府、市场、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科研团队五大主体,当前存在顶层设计缺失、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技术与市场供需不匹配等困境。  相似文献   

18.
指标选择是效率评估面临核心共性问题,DEA方法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估指标选择莫衷一是,混入基础研究、过程指标、计数指标易弱化主要绩效指标,评估结果难以支撑绩效管理。在梳理以往文献指标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相关概念,提出备选指标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报告等数据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比较不同指标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评估及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高校管理层和科技人员在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时往往在一些策略上不够注意,为此建议在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时,要强化转化意识,善于定好位;选择最佳途径,善于出成果;比较研究分析,善于选方式;针对转化阶段,善于换角色;理清三个关系,善于顾大局;求助法律支援,善于讲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