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纳米材料的毒性分为体内及体外,本文通过使用中性溶液中稳定存在、高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以腹腔注射方式对小鼠进行适量急性中毒测试。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纳米粒度仪(PCS)手段表征纳米颗粒的物化特性;通过激光拉曼显微镜(RAM)、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和能谱仪(EDS)手段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在肺、肝、肾组织中的富集;通过HE染色组织切片以及生物透射电镜(Bio-TEM)观察其对各组织的破坏。结果发现,肝脏相对于其他组织,纳米颗粒的富集情况严重,且各组织内部细胞结构相对于正常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ZnO、S粉和六水氯化铬为原料(CrCl_3·6H_2O),乙二胺、乙醇胺为有机溶剂,在190℃下,用溶剂热法成功地合成室温铁磁性铬掺杂ZnS纳米颗粒半导体。X-射线衍仪测试表明,Cr掺杂ZnS为纤锌矿结构。透射电镜表征不同Cr掺杂浓度ZnS的形貌为纳米颗粒,Cr掺杂浓度为5.27%的ZnS纳米颗粒平均尺寸在30~40 nm。电子能量散射谱表明产物由Zn、S、Cr元素组成。光致发光测试表明,Cr掺杂ZnS相对未掺杂ZnS吸收带边向短波方向微小移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表明未掺杂的ZnS为抗磁性,而Cr掺ZnS为室温强铁磁性,Zn_(1-x)Cr_xS(x=0.0527)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4.275 A/m。Cr掺ZnS纳米颗粒具有室温铁磁性的实验结果与通过第一性原理预言Cr掺ZnS纳米片具有室温铁磁性相一致。Cr掺杂ZnS纳米颗粒的铁磁性是稀磁半导体的固有属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金属纳米颗粒在进入水体后的一系列动力学过程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方法:针对在毒性测试中金属纳米颗粒的解析现象,选取三种常见的金属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总结了它们在毒性测试中的解析动力学、溶解性以及毒性。同时,综合水生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以及离子的吸收动力学,利用动态模型进行模拟,阐述解离的离子在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中的贡献。重要结论:在评价金属纳米颗粒和解析离子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的测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金属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吸收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人量开发生产及使用,纳米颗粒排放到环境可能产生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纳米颗粒的风险不仅来自它们的生物毒性,也与它们在环境中的浓度、形态、迁移转化过程及环境的复杂条件密切相关。自从发现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至今已十年,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经促进了对纳米颗粒风险的了解,但距离全面掌控和准确评价它们的风险尚存在很大的距离。研究瓶颈如缺乏有效的研究技术手段、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自相矛盾等普遍存在,是当前研究的挑战。本专辑收集了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考,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研究工作并促进研究人员开展讨论,进一步推进该研究领域和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纳米银颗粒的粘附对牙科合金的细胞毒性和抗菌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运用MTT法证实钴铬合金和纯钛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产生细胞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方法:将化学法制得的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分别粘附于6种牙科合金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并确认纳米银的粘附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纳米银颗粒的牙科合金对MC3T3-E1及BMSC的细胞毒性。评价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的钴铬合金和纯钛试件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结论:牙科合金对MC3T3-E1和BMSC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这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粘附后对牙科合金的抗菌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防晒霜、涂料和牙膏等。这些纳米颗粒性质非常稳定,能在废水和生物固体中转移和分散。现有研究表明,TiO2纳米颗粒对动物正常生理活动具有毒性等负面作用。但是,它们对植物是否具有毒性特别是是否会产生植物基因毒性至今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研究TiO2纳米颗粒是否对西葫芦具有基因毒性,为TiO2纳米颗粒排放进入环境后的潜在植物毒性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创新要点:首次发现了TiO2纳米颗粒对西葫芦具有基因毒性。 重要结论: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发现TiO2纳米颗粒污染处理的西葫芦样品与未处理样品的基因组DNA图谱相比,不仅在谱带强度有明显差异,而且存在谱带消失和新谱带产生现象,表明TiO2纳米颗粒对西葫芦具有基因毒性。  相似文献   

7.
在玻碳电极上电沉积制备纳米铂颗粒,将葡萄糖氧化酶固定于纳米铂颗粒表面,并以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介质,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铂颗粒能有效地提高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活性,而增加对葡萄糖的电流响应.  相似文献   

8.
制备粒径均匀碳纳米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沸石的结构变形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粒径均匀的碳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的碳纳米颗粒粒径均在100 nm左右,呈实心、准球状,纯度很高,且石墨化程度较低.其生成机理为:沸石在高温下结构发生变形,出现片状和孔状结构,从而为碳纳米颗粒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纳米金颗粒生长和凝聚过程由于高温加热和反应速度快,难以利用常规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和监测。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胶体金以及氯化钠(NaCl)诱导纳米金颗粒凝聚为研究体系,通过自行搭建的光纤光谱仪系统对纳米金颗粒高温合成和凝聚过程中的吸收光谱进行实时监测,并用透射电镜(T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实时吸收光谱不仅可以用来表征金颗粒大小、形貌和分布,而且把纳米金颗粒微观状态的动态变化也体现了出来。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胶体纳米材料制备及稳定性监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比较牛血清蛋白和腐殖酸对Al2O3、SiO2和TiO2三种纳米颗粒团聚与沉降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其影响机制。创新要点:纳米颗粒团聚物直径的增大能引起其沉降速度的加快,但小的水动力学直径并不一定导致低的沉降速度,说明团聚直径不是决定纳米颗粒沉降的唯一因素。研究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团聚物的形态;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纳米颗粒的团聚动力学;最后通过测量悬浊液的光学吸收来研究纳米颗粒的沉降动力学。重要结论:牛血清蛋白处理降低了三种纳米颗粒在NaCl和CaCl2中的水动力学直径,原因是牛血清蛋白的球状结构能够引起颗粒间的空间位阻斥力。腐殖酸处理导致纳米颗粒的水动力学直径在NaCl中最小,而在CaCl2中最大(图4),原因是腐殖酸能通过钙的配位作用彼此连接,从而促进了纳米颗粒的团聚。牛血清蛋白减缓了纳米颗粒的沉降;然而腐殖酸在CaCl2中明显加大了纳米颗粒的沉降速度(图5),与其水动力学直径的增大一致。腐殖酸处理的纳米颗粒在NaCl中水动力学直径最小,但沉降速度却不是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