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皇史宬是明清两朝用以存放皇家档案和重要典籍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七月,为防火其建筑完伞为砖石结构,所藏档案和典籍均保存在外包铜皮的木柜当中,是为"石室金匮"[1].虽然清朝设皇史宬足沿袭明制,仍用于存放皇家档案和典籍,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朝代.所以在各方面还足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皇史宬是明清两朝用以存放皇家档案和重要典籍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为防火其建筑完全为砖石结构,所藏档案和典籍均保存在外包铜皮的木柜当中,是为“石室金匮”。虽然清朝设皇史威是沿袭明制,仍用于存放皇家档案和典籍,但毕竟是不同的两个朝代,所以在各方面还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6,(Z2):116-117
<正>皇史宬对于研究"石室金匮"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它保存的皇家档案对于研究古代历史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它的建造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是我国古代精湛建筑技术的光辉杰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装饰、构造、功能的重要实例。皇史宬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着四百多年前我国科技和建筑技术的水平和辉煌,更给我们今天建造档案库房,制作档案装具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示。一、皇史宬建筑  相似文献   

4.
李松龄 《北京档案》2012,(4):8-11,52
在北京天安门迤东一箭之遥的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有一座被红墙围绕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物,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明清档案库房—皇史宬. 一、皇史宬建造缘起 (一)皇史宬是皇城宫殿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史宬座落在今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明清两朝南池子一带称东苑(又称小南城、南内),因位于紫禁城东南而得名.明朝时这里除建有皇史宬外,还有重华宫、宜春宫、洪庆宫、重质宫等宫苑建筑,与紫禁城等宫廷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周边奇花异草、怪石林立、清雅幽静,是帝王经常来游玩的地方.迨至明朝末期,东苑逐渐荒废.清朝以后,逐步被改建成民居,原来所有明宫殿旧址都已荡然无存,惟独皇史宬屹然尚在,一直保留至今,可谓是当年东苑建筑群中“硕果仅存”的建筑物了.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热忱欢迎海内外读者关注“皇史宬”。欢迎各位同仁、学者踊跃投稿,来稿一经采纳,即酌致稿酬。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搜索微信号“mingqingdangan”(“明清档案”全拼)或微信名称“皇史宬”,找到后关注;2.微信扫码直接关注。  相似文献   

6.
档案展览是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宣传、教育作用。本人多年从事档案展览工作,拟以一史馆举办的档案展览为例,从五个方面揭示档案馆通过举办档案展览,使尘封库房的历史档案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一、向社会宣传馆藏档案的有效方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庋藏一千多万件明清档案,过去深藏宫中,对社会有限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社会公众所认知,宣传明清档案的珍贵价值,一史馆在全国档案系统中较早举办了档案展览,进行了档案宣传工作。如1982年在皇史宬举办了《皇史宬档案展》。皇史宬是明清两代专门收藏皇家档案的建筑,以砖石垒砌,包括门窗,不用一木一钉,因称“石室”;内置铜皮镏金龙纹樟木箱,因称“金匮”,不论在建筑史上还是档案史中均具有典型意义。该展览展出皇史宬贮藏的实录、圣训等以及相关珍贵档案,向世人展示“石室金匮”的历史真实,满足了  相似文献   

7.
金路 《历史档案》2023,(2):128-131
<正>清代皇室对玉牒的纂修和贮藏极为重视,纂修完成后均以隆重的礼仪进呈皇帝御览,始能尊藏收贮。大玉牒正本初纂修三份,一藏于皇史宬,一藏于礼部(后藏于盛京敬典阁),一藏于宗人府(后停修)。关于皇史宬所藏之玉牒,(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载玉牒在“皇史宬行(礼恭)奉尊藏”((1)),而(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中又有玉牒“移贮”寿皇殿之东、西室的记载。对此,研究者认为,“原藏皇史宬之清代玉牒,嘉庆十二年移存景山寿皇殿”((3)),在考证玉牒存址时亦提及嘉庆十二年(1807)玉牒移存景山寿皇殿耳殿衍庆殿和绵禧殿((4))。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清代档案、故宫博物院藏古籍及官修文献为依据,梳理皇史宬所藏玉牒移贮寿皇殿始末。  相似文献   

8.
梁占修 《兰台世界》2013,(19):159-160
<正>明朝是档案制度大成的朝代。除了继承前朝的档案管理众多优秀的制度和经验之外,还修建了皇史宬,并完善了黄册制度,首创票拟批红制度。明代档案管理工作者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和主动创新,完善一系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明代对于国子监监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档案的管理大致相同,分为档案的收集、处理、归档和利用,是一种链条式的管理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9.
藏书的最大厄运是火灾.中国古代皇家藏书楼有不少就毁于大火.比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时王宫失火,延烧藏书楼崇文秘阁,书多焚毁.明代皇宫内有文渊阁藏书楼,曾分别于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四次遇火被毁.但也有一些皇家藏书楼虽历时数百年之久,却绝无火患,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比如明代的皇史宬、清代的文渊阁等藏书楼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藏书楼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是与其建造者强烈的防火意识和得当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的.因此,探究皇家藏书楼建筑的防火之道,以史为鉴,对于提高现代图书馆的火灾防范意识,优化图书馆的结构布局,促进图书馆消防设施的改善和消防管理措施的到位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故宫东华门外,游客们脚步匆匆,只为一睹金瓦红墙内的皇家气象。南池子大街136号院,却是常常在途中被忽略的地方之一。甚至连许多北京人也不知道,虽然毗邻故宫,但这座名为“皇史宬”的院子,曾经有何用途。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的主持修缮下,时隔21年,皇史宬重新对外开放,并且在壬寅虎年来临之际,借助互联网成功“出圈”,在市民网友的投票中摇身一变,成为新年里北京城新晋的第一批“网红”。推开朱红色院门,这座拥有488年历史的古建筑终于褪去神秘,真正意义上走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11.
在正史史志目录中,汉宋之间类书所属归类不同。实际上,这种不同正暗示着近八百年历史中类书发生嬗变的信息,即类书在编撰上由唐代之前的"抄录事类"到之后的"事文兼用"的嬗变,类书在阅读上由唐代之前的"览"到之后的"记"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诚如郭沫若所言:“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中国历史在这里发生巨大转捩,中华学术文化在这里出现深刻变迁。民族兴亡、家园盛衰、人生哀乐、文化嬗变,于这一年聚成焦点;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四种势力——明朝、清朝、李自成和张献忠,构成这一年历史的变幻纷纭。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版权保护的成文制度始于宋,而法制化、正规化、系统化的版权立法直至1910年清朝颁布《大清著作权律》才得以确立。版权保护受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制约,主观意志的萌发与客观环境的发展互为因果,且二者共同推动了中国版权立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一 宋刊<旧唐书>,现存世仅有六十七卷,又子卷二卷,原刻于宋高宗绍兴年间,今百衲本<旧唐书>即以此残本配明闻人诠刻本影印而成的.[1]此本是在什么情况下刊刻的,由于刻书序已佚,甚或原刻根本无序,无从稽考.[2]不过,若仔细钩稽一下有关史料,尚可窥其一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古代纪实性绘画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论证了中国汉唐时期绘画的另一功能性特征——纪实绘画新闻功能。  相似文献   

17.
苑志鑫  段熔 《兰台世界》2021,(3):159-160
明《宋法墓志及买地券》出土于延安市洛川县杨庄河村,现藏于洛川县博物馆,原作者主要对墓志进行了释读和考证。然而对照买地券拓片,发现可以补充墓志释文中的个别文字著录,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于中国古代买地券的认识,现据拓片予以补释。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探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莫友芝的目录学名著《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问世后,深受藏书家重视.但其书名、成书过程、刊刻时间、刻本系统、内容校勘等方面还有不少疑问有待整理,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主要体现在议五德运次、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御驾亲征等方面,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北魏诸帝和冯太后。这一思想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后世政治家继承和发展,在21世纪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叙述了金代的图书事业,刻书业,图书的形态和流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