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的兴起,面对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广播电视应该从“传者主导”向“受众主导”过渡.以受众为本.把握传者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点,把争夺受众与占领阵地.占领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引导受众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2.
相比本土偶像剧,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外来偶像剧,在我国内地有更大的受众影响力,其以互联网络为主的传播渠道要素,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于众多对非本土偶像剧流行原因的传媒体制、社会文化等宏观考量角度,本文将从渠道角度,分析受众对网络的选择原因及其对偶像剧传播效果的影响;对当下年轻人的偶像剧文化流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新媒体受众的特征,更对中国文化的网络跨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社会中图书馆的传播功能与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的量与质两个角度分析和研究图书馆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传播功能与角色定位,并认为图书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图书馆应对信息化社会挑战的关键。应该正确认识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角色,避免因为市场价值的过度追求影响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韩元 《新闻记者》2006,(2):56-59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继续深入,传媒将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中蹒跚前行。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进程中。理想的传媒功能应该如何定位?在世俗社会的喧哗与骚动中,传媒是否坚守了正确的信息把关与传达?传媒的报道和管理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带着这样的疑虑和思考,笔者采访了法学界4位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5.
美国西北大学传媒学博士艾伦说:“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对受众来说是‘海洋’,传媒整合营销的目的是让读者清晰了解自我需求,做到‘我要我的媒体,我要我的信息’。”呗媒如何面对“阅读革命”扑面而来的浪潮,探讨促进受众对纸媒达到“阅读享乐”的精神层次,提炼以纸媒传播为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品牌标志,与新媒体“和谐”共舞,共同繁荣当代新闻信息文化传播的伟业。  相似文献   

6.
吴建 《新闻界》2005,(6):42-44
新闻传媒自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工具,在影响舆论、监测环境、娱乐民众、传播知识、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满足社会信息消费、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分析了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中心的职能和信息传播模式。依据文化水平高低,将图书馆受众划分为民间受众、普通受众和精英受众三个层面,分析了各层面受众的信息需求特点,并重点探讨了图书馆针对不同层面受众的特性开展信息传播的策略与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媒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总是蕴涵着自己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它们既要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又要巧妙地对受众施加影响。我们必须承认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文化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大众媒介可以凭借有效的信息和观念传递推动着社会变迁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大众传媒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传播语境即指以现代传播媒介为平台,文字、语言逐步视觉化的进程中带给传媒人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规定性、制约性的环境、氛围。在传媒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在有限休闲时间内收获更多的快乐成为当今受众收视的主要目标。这也要求我们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做到全方位“透明”呈现:不仅要把资讯完整无误快捷得体地播报,  相似文献   

11.
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物,更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标志。传媒实现数字化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传媒数字化时代,如果及时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古典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当代,随着人类传播技术与手段的不断丰富,消费文化的不断盛行,原本以纯粹形而上存在的古典音乐变为一种景观式的存在.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及媒介需求转变带来的受众对于艺术需求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古典音乐带来的是被裹挟的外来的异化.在现代社会文化与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古典音乐的传播应正面其作为人类精神精华性存在的的小众性,注重对受众古典音乐思维的培养,不断吸纳能体现当代精神的音乐作品.未来的古典音乐传播应该是一种更开放的精神领域的信息共享活动,由传播的施与受双方完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3.
满足受众的需求,是社会新闻传播的最终归宿。受众的需求,除了信息需求、知识需求、服务需求外还有审美需求。随着受众素质的日益提高,特别是文化修养的提高,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所知,而是在有所知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上的美的享受。真正受受众欢迎的社会新闻作品,应该文质并茂,“色、香、味”俱佳。  相似文献   

14.
范祖荣  周建辉 《传媒》2015,(20):70-71
信息化时代,我国传统媒体开始走向并融入市场,媒体与受众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微妙且深刻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体育信息传播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受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消遣,这就要求体育信息传播模式尽快实现自我革新与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与深度报道,是当前传媒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报道方式。尽管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是能够区分而且也应该加以区分的。一、问题的提出新闻的报道方式与表现手法,是要与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受众的阅读要求和接受能力的变化相适应的。在我国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一方面适应受众获取更多信息、求快求短的阅读心理,进行式的连续报道与化整为零的系列报道多起来了;一方面为引导社会舆论,适应读者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重要的社会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需求,深度报…  相似文献   

16.
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樊葵 《当代传播》2003,(5):51-53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对受众决非一视同仁,他们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本指出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并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形态、深层成因和严重后果。从长远来看,传媒歧视将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社会的平等公正原则。不仅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信息高速化发展时代,电视传媒的正面力量不容忽视,其中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更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它的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社会文化氛围和民族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米红  戴俊杰 《视听界》2006,(5):89-90
一、人性化传播的时代需要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媒体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不管是需要的,还是无用的,每天充斥着生活。但是媒体却往往忽略了观众的需求。高节奏的生活方式,大信息量的传播内容,日益频繁的新旧媒体交替,造成人们的精神不稳定,他们失去了筛选信息的主动权,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要把观众重新拉到电视机前,就要确认他们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传播的主体应该是人,以人为主,但是现在却是以信息为主,忽略了受众的需求。传媒失去了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沦落为自己的奴隶,只是一味地为了传播…  相似文献   

19.
童菲 《新闻采编》2002,(4):46-47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者受传者。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根据传播学家克劳斯的观点,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如在我国的电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20.
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传播是文化事业的核心构件。当今经济全球化伴随文化全球化,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以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审视新闻传播。我国现有报纸和广播电视分别为2000多家,有50多万新闻从业人员,其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数量之庞大为世界少有,但是我国传媒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不大。而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各种新闻、信息、影视片等却大量渗透于我们的各种传媒之中,出现了信息传播的严重不均衡现象。“入世”后,我国大众传媒将完全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如何抵御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入侵实乃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