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2.
6月21日,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夜读《杭州日报》,看到头版头条消息《纪念定海保卫战公祭三总兵典礼在舟山举行》,他问:“三总兵是谁?”因为报上没写明三总兵的姓名,我凭印象替报纸交代了背景。儿子又问:“总兵是什么职务?”我说不出,报纸也没有介绍有关资料。儿子与我至今存疑。 次日,找出省城另4家报纸,这一报道都登在头版头条,可见各报对这一报道的足够重视和兴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不在大小长短,关键要写成`血肉'文章,有气息回转,成为一个活的生命.就是说要把文章写活. 1997年,我到大连采访天津街大连百货大楼,他们推出`十五条龙'的系列服务,受到顾客好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在抓`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宣传,应该说此次采写正逢其时. 按常规,我可以写一条带经验性质的消息,首先提炼一、二、三几个观点来,然后加以阐释,举上一些例子.但这种文章已成为新闻套路,报上发得多,读来不新鲜,而且,许多鲜活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会在写作过程中丢失,十分可惜.我想换换路子,把`天百'的经验和服务思想融合…  相似文献   

4.
时下,在一些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既不是介绍某件产品或商品,也不是介绍某个公司或生产商的形象,而是介绍一些党政职能部门的`政绩'.其登载的内容除了一些经验、成绩之外,有时也少不了这些部门领导人(通常是一把手或主要领导)署名的`大作',有的还附有领导的大幅照片,通常刊发在杂志的封面、专页或报纸的专版.据知情人士透露,像这样的`广告'费用少则数千元,多则几万、十几万元.有人把这种`我花钱你让我‘唱赞歌’或你出钱我为你提供‘高歌场地’'的不良风气,形象地称之为`报刊KTV'现象.据笔者观察,这一现象在一些机关职能部门办…  相似文献   

5.
晚报的导向性与个性“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不少报纸都在改版,以增强新闻性,提高亲和力.晚报,作为市民报,大多在改版方面先行一步,使报纸更可亲可信并且可用.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认为必须保证两条:一是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一张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一是要张扬晚报的个性`亲和力',如果失去了晚报特有的个性,晚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导向性与个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导向性是个性的前提和基础,个性是在基础之上张扬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晚报体现导向要更巧妙,更显其特点. 一、坚持正确导向,就是体现晚报正面引导与思想启迪的功能,既要坚定不移,又要讲究方法. 1.对重大社会题材…  相似文献   

6.
面临"更上一层楼"新闻战线"第四期介绍上海报纸版面经验的一篇文章中,说到上海报纸的特点之一,是运动到来时会"轰".上海报人带玩笑地说,这是报纸的"海派".文章作者的看法是:"这种'海派'应该说是一种好的风格,因为它是报社同志们热情对待运动的一种表现".我不打算对这段话发表什么意见,而是想谈谈这段话所引起的一些回忆.不久之前,在上海我也听到过关于上海报纸这个特点的议论.从那些议论中,还引出两个问题.一个大意是说,花样品种跃进此较容易,内容质量如何跃进?一个大意是说,运动到来时,报纸很活跃起了很大促进作用,现在运动深入了,报纸正面临  相似文献   

7.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8.
点到为止     
经济日报系列评论深刻阐述五中全会精神 经济日报从10月15日到21日在显著位置陆续发表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论述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一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指出: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我们承前启后、即将昂首迈入新世纪最值得认真总结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二论'《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说:`这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使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更快的速度,带来更大的效益.'`三论'《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这两个动…  相似文献   

9.
去年,经我编发的两篇消息刊登以后,读者随即来信揭发说,这两篇消息是照着某报纸上的消息套下来的。我们找来某报一看,果然发现它们神形俱似,如出一辙。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前一篇消息的作者在给编辑部的检查中谈了写作经过:那天,他去驻地市区游览,回来后见同志们对街头见闻有所议论,觉得可以写篇报道。自己见报之心切,又苦于欠缺写作功夫。于是就照报上一篇内容与此事相似的消息,“套”了下来。后一篇消息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11.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会经常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以一场特殊的婚礼为题的报道,这些报道几乎都是讲述喜结良缘的新人历经艰难坎坷而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消息《一场特殊的婚礼》却没有以爱情为主题报道婚礼,也没有唱响道德的赞歌,然而这篇简短的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并因此而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么,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这个特殊婚礼的报道蕴含着什么新闻价值?又何以会获得一等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13.
八月间,我在一张专区报的“知识”栏,读到一篇小文章《怎样保护手表》。里边讲到,手表发条要一次上足,避免震动,怕水浸和潮气,不要随意打开表盖。不几天,我又在这个报上见到一篇气象预报消息。消息里说,这个专区每年九、十月间下雨的次数多,经常是连阴雨。看过这两期报纸,我不由得想:在前一篇文章里,要是能够联系这个专区气候的特点,谈一谈在九,十月连雨天里如何防止手表受潮、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14.
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很苦恼。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 出于好奇,我走进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一桩社会新闻摆上了笔者的案头:本市某县一位村民挖地时偶然发现一特大老鼠洞,里面竟然挖出粮食三十多公斤……硕鼠之害,如此之烈,实属耸人听闻。按说这篇消息是可以见报的。然而不知怎么,我越看越觉得这篇消息有些眼熟,好象在哪里看过。蓦的,我的脑海中一亮:不错,1993年,大概也是在这么个时候,我们报纸上曾经登过一条类似的消息!我很快找来了1993年的合订本,果然找出了那条消息。我把两篇消息放在一起一比较,不由地吃了一惊:原来,两篇消息竟然出自同一个人之手!而且,两篇消息当中除了地名人名以及挖出粮食的数目稍有不同外,其他地方竟然完全一样!去年发现了一个,今年又发现了一个,事情真的会如此巧合吗?我初步认定这篇消息有问题。鉴于这位作者是我们报社的老通讯员,时常来稿,我马上向群工部反映了这一情况,请他们帮助查实一下。结果不出所料,这篇稿子确实是作者编造出来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不仅是无产阶级新闻党性原则的要求,就连西方的新闻学家也有类似的表述。美  相似文献   

16.
通讯,过去也叫通信,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体裁之一。在报纸上,除过“消息”这种体裁用得最多以外,其次就要算“通讯”用得多了。因此,有志于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不能不掌握通讯写作这个“常规武器”。 什么是通讯?通讯和消息有什么区别?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篇报道。  相似文献   

17.
压根也没有想到我这个初中生入伍不到两年也学会了写新闻,并且还发表了46篇。这是我每日坚持读报的好处。记得刚学写作那阵,几乎每天有稿寄出,可总是如同泥牛入海有去无回。我好不苦恼!一位同志建议我多看看报纸。这话果真灵,我试着读了一个来月,还真的用上了一篇,尽管仅300来字,但它毕竟是我的第一篇。打那以后,我便每日坚持读报。对报上的文章我都要细细地品读,认真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值夜班,有一篇短稿<上半年外债净流入同比下降63.04% 6月末外债余额达2661.76美元>,我看不懂,问之编辑也不懂.不懂怎么上了版呢?据说这篇稿子很重要.报上常会有这样的稿,领导说重要,业务部门说重要,记者也说重要,就这样隆重推出,而读者却大都看不懂.两天后,我清教作者,才知道这意思是说你新借的债,再扣掉你已经还的旧债利息.通俗点说,就是"实有新增外债额".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的消息采编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报告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学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个中缘由。 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每一个字都是…  相似文献   

20.
谈起写消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常常产生这样一些看法:有的认为,一条消息几百字,登在报上只是一个“豆腐块”,没有什么分量,更起不了什么作用;有的又觉得,写消息比较简单,找两个例子,再加上个“帽子”就成了,用不着下什么功夫采写,也显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些看法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对消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对如何写好消息更是不甚了了。 在一次讨论新闻改革的座谈会上,有位报纸副总编的发言,较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他说:“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多种新闻体裁。但是新闻中的主角又是消息。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说了算的,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