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乔木是我党新闻战线卓越的领导人,消息和评论写作的大手笔。 胡乔木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除为新华社、《人民日报》写作许多重要文章以外,1978年和1981年,他还受命起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称他是中共中央的“第一支笔”。  相似文献   

2.
邓拓是人民的新闻家,是我们值得纪念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新闻生涯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他的才华和能力已经开显露,作为一个年轻的史学家他已经写过多篇历史文章.1937年11月7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创刊,在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后,邓拓就参加到报纸的编辑工作中来了,初来时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主任,以后又担任社长、总编辑等职.1948年6月15日, 《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8月《人民日报》开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邓拓受命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一直到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被迫离开报社.离开《人民日报》后,他到北京市委的理论机关报《前线》担任主编,继续从事新闻活动.二十多年的新闻人生,邓拓为我们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商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老记者,也是一位名记者。他从193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日起,到1988年离休,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那么,离休之后,他的工作,身体和家庭状况怎样呢?下面,介绍一点鲜为人知的事。 他仍是个大忙人 商恺,1948年春开始到《人民日报》工作。1949年初,《人民日报》进了北京,商恺就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采访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还受聘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新闻工作开始,就进入新闻评论领域。从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我一直撰写评论,组织评论,审改评论,历40年而不间断。这个时期,我主要是为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撰写新闻评论,从社论、评论员文章,到署名政论、时评、随笔、杂谈等。  相似文献   

5.
王昌成任新疆军区第十五医院院长3年多来,医院有10多项工作受到上级表彰,尤其在医疗管理方面备受人们称赞。不仅如此,他对新闻工作也情有独钟。入伍30年来,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上稿400余篇,有10余篇获奖。他连续6年被军区评为“结合工作搞报道的先进个人”,3次荣立三等功。那是1969年4月份,刚参军不满两个月的王昌成就被抽调到营部当了卫生员。不久,他所在的部队承担了修建西藏加查县至拉萨公路的任务,他每天背着药箱和军医到工地巡诊。施…  相似文献   

6.
周军,这个名字,1985年下半年才开始不断地见诸于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那时,他整整50岁,在如皋县对台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两年后,他被调到县广播电视局担任秘书。工作单位变了,可他刻苦写稿的热情和毅力始终没有变。5年来,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用稿540多篇,其中,有4篇稿件荣获人民日报海外版、爱国报和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一、二等奖。先后被江  相似文献   

7.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 在9月至10月这期中,发表了几篇在新闻界作的律师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以及感受。一篇题为《寻求说“是”的途径》,作者是《洛杉矶时报》的律师杰弗雷·克雷。他担任这项工作已有四年了,工作的职责主要是帮助记者们了解美国“第一修正案”的作用,告诉他们怎样聘用律师来打官司。 还有一篇是伊夫·伯顿写的《一个新闻编辑室律师的生活:热情和防范》。文章讲述了她自 1995年为《纽约每日新闻》工作以来所处理过的20多件新闻官司 的情况,诉说了她在工作中的甜 酸苦辣。 另一篇是明…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曾被称为职务最高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他一生中在不同时期为《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提供过大量消息等新闻稿件。还亲自撰写了许多优秀评论。笔者最近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选集》中的新闻作品.认为毛泽东的新闻评论作品特别是他后期撰写的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由新闻、评论、理论、文艺四大块组成,因新闻而亮,因评论而响,因理论而强,因文艺而广.也有人说,人民日报是评论当家、理论看家.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和核心优势,是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的关键之一.思想定则天下定,思想理论强促进党强国强民强.人民日报理论宣传属于人民日报和新闻传媒界,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是兴党兴国的重要理论资源,是强党强国的优质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0.
10月24日晚,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同志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同志们悲痛地说:“许社长太疲劳了,太累了。”作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我深有同感。让我们看看他临终前15天的繁忙工作历程吧:10月10日后的这15天,他先后出差两次,分别到了湖北省和上海、广州两市,四个休息日都在工作。在三地都到报社驻地机构看望职工、在大会上讲话;分别拜会了当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请他们继续支持人民日报的发行工作;看望自费订阅人民日报的老读者;到当地新闻单位调研。出差回京后,他先后与新聘任的记者站站长座谈,与记…  相似文献   

11.
邵华泽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33年6月生于浙江省淳安县,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6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在解放军报社先后任评论、理论编辑、副主编,1981年2月任副社长。1985年2月任总政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起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主要著作有《生活与哲学》、《历史转变中的思索》、《前进中的思索》、《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新闻评论概要》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  相似文献   

13.
不期而遇的机缘袁鹰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10月生。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1945年12月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上海《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担任记者、编辑主任和副刊编辑。1949年5月起在上海解放日报担任记者、编委会秘书和文教组长。...  相似文献   

14.
全面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努力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我省新闻界学心座谈江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本刊讯10月9日,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召开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座谈会。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驻川机构、省及成都市主要新闻单位、省记协、省新闻学会...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1月上旬.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嘉兴召开。与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请他就有关新闻评论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明天"和"微评论"的349个样本为基础,对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的选题内容、呈现方式、发布时机、评论视角、评论意图、高频词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在选题上突出"执政意识"和"民生意识",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在时机选择上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病毒式"传播使评论产生裂变效应是其显性特征;而始终关注中国现代性转型,坚持公民视角发表观点和意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与粉丝结成弱交互关系等则是其隐含逻辑。  相似文献   

17.
我赞成一位新闻界同行的说法:“衡量一个记者、编辑的水平高低,要看他会不会写新闻评论,或者说有没有评论头脑。由此推论,一个有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如果也能有点评论细胞,或者经常磨磨笔头,那么他一定会受益终生。在迈进这一新的领域的入口处,有本书可以给我们当“向导”,这就是《怎样写新闻评论》。该书的作者于宁、李德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工作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曾就党报评论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于2002年和2004年在《中国记者》及人民网两次对话交流。近来本刊就党报评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及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再次与他进行了探讨。党报评论的定位:《人民日报》社论是党报评论中的著名品牌,人们提到报纸评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么《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是什么?米博华: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的特性方面,归纳出它的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  相似文献   

19.
米博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有着长达四十多年的一线新闻评论工作经历.尤其是,他曾长期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评论工作,领导并参与撰写人民日报社大量重大社论、要论,这些文章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2017年,从业界转身学界,出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之后,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做好新闻评论教学工作,如何为党的新闻工作培养优秀的评论员.这部《新闻评论实战教程》正是米博华先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新闻评论经验和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的实际状况而做出的独特回答.  相似文献   

20.
在人民日报,他有不少第一:第一次记者的名字被写进编者按;第一次把一篇工程报道写成一整版,第一次开设记者个人评论专栏。一篇篇稿子出笼,多在夜阑人静时。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分为三个时段,他称为“三个早晨工作法”。第一个早晨:早饭前;第二个早晨:午饭后;第三个早晨:晚上9点至凌晨3点。工作是勤勉的,更吸引人眼球的是他在这张全国最大的机关报工作,却把机关报的报道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典型报道不是上头给的,是自己从基层挖出来实笃笃的新闻;国家大型工程报道不去报成就却报道差距;不停追踪新闻发生地的阶段性变化,动态地反映时代,反映区域;评论没有官话、套话、空话,让人耳目一新。这或许就是业内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严肃的主流大报。 王慧敏,河南洛阳人,1966年12月生,大学毕业后进江苏常州日报工作,后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攻读研究生,1994年分配进人民日报经济部,2001年开始负责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现为人民日报新疆站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兰州大学经济系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