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俊良 《视听界》2007,(4):103-104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形式短平快地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每天以新闻、评论、专题、连续剧等多种形式,叩击着广大受众的心扉。它们或为受众送去信息,或劝说受众确信一个观念,采取某一行动,或给他们带来一份轻松,或为受众提供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自觉不自觉地包含着对受众的某种引导。但是,当这些传播媒体在考察他们的传  相似文献   

3.
贾学清 《新闻界》2006,(2):121-121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晚报的突起,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迅速提高。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都市报、晚报、生活类报纸等,更是把社会新闻作为重要的看点、卖点。社会新闻以街谈巷议为特色,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逸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强的人情昧,增强了媒介与受众的接近性,因而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要做好社会新闻,就要在写作中很好地揣度受众心理,确立正确的写作理念,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那么,受众对社会新闻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与此相应,社会新闻的内容侧重点是什么?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疏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黄玲 《记者摇篮》2006,(10):16-17
一、媒介低俗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市场低俗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名人丑闻,两性、暴力等大量未经“把关人”筛选的低俗内容摆到受众面前。这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不可避免地造成不良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秦琴  侯洪 《新闻窗》2007,(1):103-104
纪录片是运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客观地反映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物、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生态,排斥虚构和扮演的功能性节目。然而,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这种纪录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纪录片要赢得广大受众就必须实行大众化,尤其是动物自然类题材,不贴近受众,不感动受众,纪录片就不会最终面向大众。  相似文献   

6.
荆婵 《新闻传播》2009,(8):69-69
社会新闻是与受众心理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正是因为这样,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才显得举足轻重。受众的思想、情绪、喜好等.都是社会新闻所要及时把握的。也只有及时地抓住受众的心理和满足受众的需求,社会新闻才能继续得以发展以及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7.
杨豪 《青年记者》2007,(9):49-50
语言歧视的表现 媒体报道中的语言歧视有着多方面的体现,这些或零或散的歧视符号日积月累地形成了语言暴力,会给被歧视对象带来雪上加霜的伤害,同时也容易给普通受众的认识指引一条错误道路,甚至导致社会偏见、习惯性歧视。  相似文献   

8.
李彩霞 《新闻窗》2005,(5):36-36
社会新闻已成为媒体吸引受众“眼球”、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认真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在“度”的把握上,一些媒体进入了误区: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一味地媚俗,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品格和立场。那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之一的电视台,该不该报道社会新闻?要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赢得受众,突破口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9.
“受者中心论”负面效应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是传播理论的发展,它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消解了传者的独霸,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但物极必反,“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在商业化背景中正被演变为“受众决定论”,其表现特征是:媒介追逐着受众,迎合受众,讨好受众,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媒介社会责任和功能的衰减,媒介主体意识的弱化,媒介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品位与格调的低下等负面消极影响的连锁反应。媒介应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在坚持“社会效益”,发挥其社会责任和功能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实现媒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章颖 《新闻三昧》2005,(8):24-25
众所周知,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一直是属于从属地位,性别歧视现象在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众传播领域,不仅女性传播、受众均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性别歧视,而且即使在现代明的商业社会中,人们似乎也更喜欢把“女性美”的一面展现给大众,当然这里的大众仍然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受众。的确,  相似文献   

11.
王先荣 《新闻采编》2007,(1):36-37,35
新闻活动已成为现实社会最普遍的一种活动。新闻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新闻控制主体、新闻受众三种力量共同作用,完成新闻传播过程。从理论上说,新闻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的各极主体应该是平等的。但综观中外新闻活动的历史,新闻活动的主体并不处于真正平等状态,新闻工作者或屈从于政治权力,或屈从于资本,或迎合受众,一直生存在权力、资本、受众争斗的夹缝中。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因其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和较强贴近性,能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媒体竟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采写刊播社会新闻成为各家新闻媒体争夺受众,扩大影响力的主要运作手段和追求的目标。在社会新闻中常有一些诸如车祸、火灾、坠楼、溺水、遭  相似文献   

13.
成茹 《新闻知识》2005,(6):39-41
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说社会影响力、媒介能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或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机构取信于社会与公众,保持自身良好社会形象,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是最基本的信息传播者,没有对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就没有和谐 在当今信息时代.充分及时地获取有效信息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即要及时、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新近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或社会方方面面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宁莉 《新闻爱好者》2007,(12):12-13
在社会信息化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日益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传媒对受众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大,媒介素养教育正逐渐引起新闻传播学领域更多的关注。在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城市受众相比,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现代传媒不正常弱化的背景下,对农民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更好地利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对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新闻传播》2009,(11):113-113
一条好的社会新闻,往往会使受众产生二次传播、或争相评说的欲望,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新闻中细致、真实能打动人心的细节。  相似文献   

17.
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樊葵 《当代传播》2003,(5):51-53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对受众决非一视同仁,他们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本指出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并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形态、深层成因和严重后果。从长远来看,传媒歧视将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社会的平等公正原则。不仅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鸣媛 《新闻知识》2005,(11):59-60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信息时代最令人注目、最令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艳羡和追求的职业之一。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娱乐性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吸引受众眼球的明星。当前,在传媒中有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叫做“人贱人爱”,即某些主持人以另类作秀方式主持某一档有受众参与的节目时,以“作贱”别人或“作贱”自己的方式为其特色。他们头脑机敏,语言风趣,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19.
徐艳慧 《新闻窗》2007,(2):60-61
社会新闻的内容包罗万象,不受行业限制,从天灾人祸、奇闻异事到人情冷暖、道德风尚、恶俗陋习等都是社会新闻的内容,社会新闻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新闻是一种令受众感到亲近的报道题材。好的社会新闻,集事趣、理趣与情趣于一体,巧谈时事、品味人生、赏析文化、怡情感化、讴歌正气、鞭挞邪恶,俊逸隽永地反映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范、张扬美好的事物和人物形象、批判束缚和障碍社会进步的消极社会现象和邪恶势力。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短平快形式来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