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聊斋志异》中存在着不少残忍狠毒的悍妇形象,本文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概述了悍妇的行为表现,多角度论证了悍妇妒妻的形成与社会制度,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男性本身的品质之间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中妒妻悍妇成群,她们因有别于其他传统女性的独特行为而备受作者和当时读者谴责。把妒妻悍妇与文学作品中的后妃、佳人、节妇和寡母形象作对比,可发现,所谓妒妇也是立体化的特殊的一群。她们出身复杂,嚣张、跋扈,不符合男性文人的性心理取向,但她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却更加人性化,与现实更加贴近。她们以独有的面目丰富了古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现时代的读者应公正、客观地看待她们。  相似文献   

3.
薛素姐以其悍妒的性格成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个反面典型形象,也是中国古代悍妇形象系列中最具特征性、最富有性格的人物.她这种悍妒性格形成有着深层的精神心理因素的积淀.具体说来,她的男性化倾向和“希望具有重要性”的心理是其性格形成的内驱力.本文意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薛素姐悍妒性格的形成加以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小说中,"悍妇"这类文学形象很多.文学作品中的"悍妇"之所以"悍妒",源于对丈夫的依恋,以及内心世界对法规礼教的束缚的强烈抗争.明朝"除恶欲,致良知"的心学兴起,使得当时的文人一反塑造才子佳人、孝子贤妇的传统,转向塑造反映人物本心、个性恶意膨胀、欲望恶意增大的人物形象.明清小说中"悍妇"形象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文化思潮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悍妇形象,她们一反传统社会中"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成为"丑"和"恶"的化身.这中间不乏现实因素,亦可视为男权制度下女子所进行的另类反抗.但是,从蒲氏对悍妇的变形描写中可看出其思想上的男权主义观念.他对笔下的悍妇们实行了批判与"挽救"的政策,体现出对夫权制度的崇尚与维护.  相似文献   

6.
<醋葫芦>是一部以"疗妒"为主旨的世情小说.作者用夸张的笔法极力刻画了都氏这一典型的悍妇形象,同时开出一系列"疗妒"的药方.作者对妒妇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妒忌的原因,有一定思想意义.但由于作者是站在男性立场上思考问题,因此,都氏被极度丑化,从而成为一个扭曲、变态的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7.
填字道场     
横向1C李白的《怨情》中的一句。3E《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可以教育小朋友们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赠礼。4A宋朝苏东坡对陈季常之妻的戏称。后世多用来指代妒妇、悍妇。  相似文献   

8.
作为女人天性重要的一部分,"妻性"常被作为分析女子形象的关键词,然妻性概念本身却未能得到充分探讨。通过解读苏青、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可以分析得出"妻性"的两层内涵,即作为与夫性相对应的女性角色,对丈夫情感上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和排他本能的占有性;作为女儿性的延伸,具有人身和精神上的平等与独立。由于经济权的不平等,为人妻者往往无法逃脱对人身与人格平等要求之间的内在悖论。  相似文献   

9.
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我国的蒲松龄、曹雪芹,这些文学巨匠曾塑造出一系列悍妇形象。悍妇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出现,体现出各自的特征和社会、文化内涵。作家主观上赋予悍妇以贬责色彩,但悍妇形象客观上却表现了妇女对男权中心社会某些价值观念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解读《驯悍记》中凯瑟丽娜"悍妇"形象,可以看出,凯瑟丽娜是一个天真任性的富家小姐而非悍妇,而其前后形象的转变则证明了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压制与规范。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笔记和传奇婚恋故事中分别出现了"妒妇"和"贱妇"两类女性形象,她们因其社会地位的迥然之别尤其是有无士族的支持而有着不同的婚恋遭遇,产生了不同的心态与反抗方式。唐笔记中的妒妇与唐传奇中的贱妇在时间上以中唐为承接点,这恰是士族于唐代进一步衰亡的转捩点,文学作品中女性从"妒"到"贱",反映着唐代士族的渐衰。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自乾隆5年(公元1740年)颁布《大清律例》后,司法官员便以其作为断案的主要法律依据。专门规定在《刑律·斗殴下》中有关"妻妾殴夫"的行为是法律禁忌。在以夫权为中心、家族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妻这种"自绝于天"的行为不论给丈夫造成死或残哪种后果,在家庭伦常中都是最严重的犯罪,故法律专门设"妻妾殴夫"条制裁此类犯罪。本文试从法条本身出发,挖掘法条中蕴含的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数千年婚姻手续的定则,封建制下的旧式婚姻制度有种种弊端。辛亥革命对旧式婚姻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从此以后,婚姻生活领域里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动向。但影响又有一些不平衡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国风》中,《氓》是一首反映我们祖先男女婚恋、家庭生活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中,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正确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可见,在《诗经》所产生的时代,由于远古遗风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女子婚恋比较自由,有别于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时期严格礼教约束下的女子,她们有着更加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和对自由平等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发生着急剧转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辛亥革命对旧世界的摧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五四"运动对青年思想的解放以及较为宽松的社会风气,使长期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青年一代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婚姻作为人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首先受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要求夺回婚姻主权,打倒封建婚姻制度,不再相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社交公开、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一夫一妻成为青年男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冯铿的姐租冯素秋不仅家学渊源,遍读诗书,工于吟咏,有诗词稿《秋声》集二卷,而且胆略过人,曾立志要继承秋瑾的未竞事业,秘密策划革命,准备起义。后与丈夫蔡梦香一起在潮汕兴办女子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倡导女性独立自强。作为潮汕早期的革命者、教育者、女权者、女诗人,堪称一代女杰。可惜,因病未满三十而亡,诗词稿也在日寇陷潮时被毁,仅存剩句“今夜夜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  相似文献   

19.
论婚内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婚内损害赔偿应该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针对婚内夫妻侵权行为,我国的法律更多的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婚内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民事责任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夫妻约定财产的内容、方式和效力等问题,这些规定为婚内损害赔偿提供了可能。我国立法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确认,使之与我国婚姻法修正案已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婚姻损害赔偿责任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音乐,从深层来说要分成哭嫁与哭嫁歌,二者同为一体,却又互为承载关系。哭嫁,通俗地称为“哭嫁歌”,又名“出嫁歌”,土家语叫做“毕基卡锉柱祭”。哭嫁歌是土家族女子在出嫁时用歌声诉说着封建时期买办婚姻制度下无法获得自由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亲人的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而这种仪式活动的表达方式就是演唱哭嫁歌谣。哭嫁歌谣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其旋律哀婉动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笔者通过搜集当地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调研,对湘西土家族哭嫁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探讨,旨在学习、宣传。同时希望更多的人来热爱它,保护它,让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