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威从逻辑的角度对思维活动做出了"数据—归纳—演绎—证实"的解释。利用当代语言学中形式学习理论可以对教学或学习过程做出一种认知解释,经验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学习者)从外界获取信息(数据)、加工信息(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确认信息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解释的逻辑基础是当代动态认知逻辑。根据认知解释,可以对教学展开语言学、心理学、博弈论、信息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到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把译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探究译者的翻译行为。译者的信息加工包括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加工方式,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也是翻译过程。本文根据翻译认知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探究与分析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的基本主张,总结了生态学取向下认知研究的几种观点。认为生态学方法论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对认知心理学中符号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的批判,人们越来越关注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4.
论认知系统     
认知科学是研究认知系统的信息重构以及信息的输入、存储、输出等加工的原理和规律的科学。信息加工处理的机制,是具有创造、控制和加工抽象符号的能力的认知系统。对信息重构的功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智能。任何一个具有智能的认知系统,必然能执行信息重构的功能。认知系统实现信息重构的认知操作是产生式。认知系统的信息加工的方式是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驱动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以及模拟加工和数字加工,正向加工和逆向加工的统一。认知系统的结构是由感受器、记忆、加工器、效应器四个部分组成。加工器分解为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三个部分。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  相似文献   

5.
论认知科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需要应用多门学科的工具和方法,从完整的意义上对它进行多维度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分别是研究认知系统的信息重构的学科。因此,认知科学的当务之急是在这两个学科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对同一认知加工的现象,要从计算机加工和人脑加工两方面进行思考,要既编制计算机的程序加以模拟,又做心理学的实验来进行探讨。认知科学必须着眼于认知心理学,立足于人工智能。还要运用心理语  相似文献   

6.
试析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这三种研究取向都不能单独说明认知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生态学研究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逻辑学的发展历程考察了逻辑学发展的认知转向。逻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为信息科学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提供了方法,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为带头学科、以逻辑为基础、以认知为对象的研究方向,从而导致认知逻辑这一研究新课题的产生。认知逻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逻辑和心理逻辑,其研究方法涉及哲学思辨、心理实验、逻辑推理、计算机模拟和数学方法等。我们从认识逻辑、心理逻辑、人工智能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了解认知逻辑的研究现状。当前对认知逻辑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未来将会在若干领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出现了教学改革研究的热潮。任何教学改革研究都必须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而心理学历来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当代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认知心理学的兴盛,认知心理学成了一种心理学思潮,正在对心理和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就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学习过程被看成是向大脑输人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这一崭新的理论对当代教学改革研究至少提供了下述三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黄锦群 《阅读与鉴赏》2007,(1):10-12,15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尽管目前一些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所涉及的实际上都还是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于是还可以进一步地说,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  相似文献   

10.
认知心理学是人民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学科。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必须经过从简单到复杂,然后对认知到的信息进行在加工处理的一个过程。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必将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针对素质教育改革后新的英语教材,在总结各教学者对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词汇教学方法:浅层词汇加工和深层词汇加工法,以此来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包括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等方面。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体现在不同的 ERP成分上;fM RI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后扣带皮层、杏仁核、前扣带回和额叶皮层等大脑区域参与了种族心理的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与种族心理相关的脑机制,并且要关注间接接触减少偏见的认知神经机制;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民族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数学可分为研究性数学和教育性数学。研究性数学主要注重科学逻辑的序,而教育性数学则注重科学逻辑的序与认知心理的序之间的完美结合,后者即“教育数学”。教育数学是在研究性数学基础上的再创造、再提高,教育数学对数学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constructs developed with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are being emplo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organize a broad range of developments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which have this common origin.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constructs such as data structures and procedur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are discussed relative to cognitive task analysis,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s, and cognitive models of interactive instructional decision-making.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自我与他人共享表征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共享袁征观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上。目前的研究阐述了人们如何对自我和他人进行区分和辨别,如何协调和对比自我及他人的袁征,同时解释区分自我和他人社会性表征的脑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认为支配交际的原则为最佳关联,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倾向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从信息加工论来看就是人们倾向于在长期记忆系统中以最小的努力找到与外界信息的最佳对应。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角度剖析关联理论交际观的认知操作过程,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认知心理的运用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大脑活动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人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是一和信息的输入,转换,加工分析,贮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体育教学应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根据认知心理信息加工与体育技术动作形成的相互关系,促进人们认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与大脑活动的相关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认知方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进化心理学是用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机制的一种新思潮,是生物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其从认知心理学吸取了知识加工的心理机制学说,用自然选择的原则来解释人类信息加工心理机制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将系统整体论的思想贯穿于心理学研究,建构了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理论范式,为心理科学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图景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8.
The importance of eye gaz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s indisputable. However, there is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re is a dedicated neural module, which functions as an eye gaze detector and when infants are able to use eye gaze cues in a referential way.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science methodologies to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as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early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is review integrates fin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ye gaze processing with research 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infant and adult social cognition. This research shows how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