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今年初设立了“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而且报道属实的作者提供打官司的基金。这件事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同志把它看成改革中一件意义重大的新事,对它在支持采写批评报道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以厚望,我觉得实在有些天真。如果采写的批评报道属实,作者其实是不必  相似文献   

2.
湖南株洲市新闻图片报今年初设立了“新闻风险基金”,为采写批评报道而且报道属实的作者提供打官司的基金。这件事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同志把它看成改革中一件意义重大的新事,对它在支持采写批评报道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以厚望,我觉得实在有些天真。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4.
从事新闻报道多年,其乐融融。然而近年来竟接连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却令我苦恼、困惑。“短”新闻惹来的麻烦短新闻的好处,自不待言,因为我们历来提倡短新闻。但编辑在处理短新闻时,要短得适度,如果一味求短,不顾及新闻事件全貌,只报道其然,不报道其所以然,就会给撰稿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1991年10月,我采写了一篇题为《二七车辆厂10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6.
去年伊始,编辑部要求我们每个记者要拓宽报道领域,努力采写一些“带响”的新闻。采写“带响”新闻就要增强宏观意识,抓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农民现在致富门路增多了,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把种地当做“捎带田”,出现了荒田的现象。去年5月7日,“小满”已过,全市大田播种已结束,但我在下乡采访中,发现海洲办事处新东村有一片60亩地仍是白茬。地里只有一位74岁的宋老汉在他分得的  相似文献   

7.
采写好新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参与意识”,采写“接头新闻”。说具体了,就是必须结合本职工作。发扬主人翁精神,把采写新闻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主动为党、政领导当参谋、出主意,解决政策落实或改革深化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待取得成功后,再总结、报道、推广。这就是我所形成的“参与意识”。所谓“接头新闻”就是上头的政策与下头的愿望中间“断层”的“结合部”上的新鲜经验。由于其来自基层,来自实际,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适应性,甚至具有超前意识而带有很强的指导性,所以命中率往往很高,有的就是好新闻。今年6月,我写的《宜城县村村建立植保服务队》一稿,从6月中旬发稿到7月中旬,已收到8家新闻单位的明信片和报样。命中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篇在“参与意识”下产生的“接头新闻”。“科技兴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永久性战略措施,各地各级都比较重视,而且,早在1986年我就发表过“庄稼医疗队”之类的新闻。但那是临时的、突发性的,并且是局部的。后来,县、乡都办起了植保站。但因为中间隔着村这个“中空地段”,植保措施很难及时、正确地落实到户、到田。在采写上  相似文献   

8.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记者是“杂家”O由于采写的对象和要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人事变迁,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在你着手采写新闻时,很难预料会碰到什么方面的题目,即使作为军队的记者,尽管可能把自己报道的范围限制在军队和军事方面,但是,偌大的一个“军”字,也几乎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事物都包括在内了,你不想涉及也不行C我就有着许多这样的经历。那一次,是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报社编辑部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需要从正面报道一些孩子成长的事例,以回答当时各方面遇到的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我接受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从今年4月11日至4月15日,《解放军报》先后刊登了我采写的《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闻观察》一组5篇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在这里,我就谈一谈自己采写这组报道的一些做法和感想。深度报道的新闻契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个很长的过程,也是我同步跟踪8年专题报道的一个部分;这又是一个大课题,它几乎覆盖了军队政治工作改革的各个层面。我们的新闻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建设发展进程,非常需要深度报道,以探讨、回答部队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这个课题走到今天要做深,从哪下手呢?如果没有新闻契机,洋洋洒洒写一篇或数篇稿件,深也…  相似文献   

11.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2.
联系自己十几年做通讯报道工作的经历,感觉有三种境界,这就是:“有我境界,无我境界,独我境界。”追求“独我境界”“独我境界”,就是在观察问题,把握新闻素材,探索新闻表现形式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1986年初春,我发现,新闻媒介对改革者的报道逐渐冷落下来,我探其原因。觉得各级领导应该大胆支持和保护改革者。当时,肥城矿务局党委一直是站在改革的高度保护改革者,使企业改革步步深化。于是,我采写了《为改革者撑腰壮胆》的长篇通讯。大众日报在头版发表,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工人日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媒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各类媒体越来越多,这也使媒体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对于新闻采写工作来说,要想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一定要在选题及策划方面狠下功夫,但目前一些新闻采写人员对选题及策划的重要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新闻采写中选题及策划的重要价值基础上,重点就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开展选题及策划工作,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促进新闻采写更具有科学化和效能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在实际采写工作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虽非新近发生但又很值得报道的新闻,人们习惯称这一类新闻为非事件性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已经有好几年了.这种形式已被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所欢迎.它的出现和流行,对于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报道质量,增强宣传效果,改进文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驻站记者,长期在基层,相对来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机会要多一些.这在客观上为采写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近几年来,我不时以此文体作些尝试,从中领略到,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过程,是对记者思想、作风、业务能力的检验,也是培养、提高记者综合素质不可多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使之成为新闻佳作呢?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原载《长治日报》2006年12月9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介报道了“自由撰稿人”,称“这些身在体制外,不持记者证、介绍信也能比一般记者采写出更多更好更出色的新闻和纪实性作品的‘文化个体户’,要‘浮出水面’,呼吁社会‘何时给我们一个公道的说法’”。 作为新闻圈中人,我从内心里赞成这些“自由撰稿人”浮出水面和我们协作、竞争,共同繁荣我们的新闻事业。 但说归说,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性急,匆匆忙忙地  相似文献   

18.
所谓时尚,是一个时期的风尚,而风尚是指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在现实报道活动中,时尚性报道往往被一些记者、通讯员忽视,问题在:一是相比之下,风尚类事实不易捉摸,采写此类稿件费劲大,因为它不像其它新闻,报道的事实显性呈现或属有形体;二是不少采写者未能很好地掌握时尚性报道的采写技能。采写此类报道更多的要凭作者是非明辨的素质、穿云破雾的慧眼、超凡思维的大脑和极具敏锐的感觉。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新闻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人们观念行为的“航标灯”,是展示大千世界的“多棱镜”。因而,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19.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是说来惭愧,我们报纸的改革主要是在形式上转圈:改进一些新闻的写作方法呀,搞一些密集性版面、增加信息量呀,等等。搞了一个农场领导压制、打击支边知青的报道,还被斥为“不真实”,说是向港报提供了“炮弹”,从此吓得重要的批评报道也不敢搞了。联  相似文献   

20.
在不久前结束的华东九报“深度报道”好新闻评选中,笔者与人合作采写的热点问题报道《“问题月饼”令人痛心》被与会专家评为特等奖。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近年来,我紧跟报业新闻改革大潮,在采编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热点的探索,而所采写的热点新闻,多次得到中宣部新闻局阅评专家的肯定。这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热点新闻采写的一点思考。 从新闻缺失至信息冗余,热点已成为纸质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对热点的选择,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办法。抓大放小、紧随公众舆论兴奋中枢,是固化党报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精神消费品,报纸的使用价值要通过读者的有效阅读来实现。读者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