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家人强烈的保守情怀,以及念旧、不忘本、崇祖敬宗、缅怀先人的特质,表现在谱牒的编修之上。族谱是一氏一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之纪录,是不同时期、不同民系的先人所遗留的文献史料与历史纪录。客家人注重族谱之编修,族谱是传统的历史文献及珍贵的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人物与地方史料,是客家民系各姓氏之渊源、家族历史的记载体裁。"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型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对于客家人来说,族谱承载着个人的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客家族谱是客家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修族谱是客家人优良文化传统,一部体例完整的客家谱牒,保存了丰富的客家文化材料,值得加以活化保存。在今天信息数字化时代,族谱数据(Genealogical Database)的建立,进行族谱文献数字化,不仅可以寻根溯祖,亦可以让族谱文献达到充分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闽南客家族谱有别于闽西、赣南的族谱,其存在形态以抄本为主。抄本族谱固然具有易散佚、内容零乱互异等特点,但也因为如此,存在一些异于士大夫文化影响下的叙述,避免了印谱记载的均质性和统一性,尤其在户籍赋役、移民台湾、王阳明南赣活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为客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线索。  相似文献   

3.
客家氏族堂号和堂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客家堂号和堂联中的地名,是客家人中原的发祥地,堂联的内容涉及祖宗迁徒经历、氏族宗风祖德和先辈的许多佳话典故。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说:“客家最重视族谱,而谱之为体,必溯其上世迁徒源流,故欲论客家之源流,不能不聚其谱乘以资归纳。”堂号和堂联是族谱的高度归纳,是族谱的“微型缩影”。这些堂号和堂联为客家文化、客家历史和客家民俗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史料有九种类型:客家地方史料、年鉴、族谱、客家名人著述、客家研究性著述、客家报刊、客家音像资料、客家网络资源、客家文献目录。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加强客家文化史料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档案文献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真实记录了客家廉洁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研究客家廉洁文化的重要依据。可以从中概括出客家廉洁文化比较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典型特点,主要包括以俗语民谚和民间故事传播廉洁意识;以家教文化潜移默化民风民俗;以山歌汉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高台教化;以宗祠族谱、厅堂楹联等传承客家族群与精神血脉。典型特点是具有显著的多样性、鲜明的层次性和强势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闽南地区的客家人是福建客家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漳州。从闽台关系史的角度说,研究闽台客家离不开对漳州客家人的探讨。台湾地区《张氏族谱》是清代漳州客家人移往台湾地区的一个案例。这支张氏从清朝初年就开始移往台湾地区,经历了诸多艰难曲折。一份难得的族谱资料就是一幅珍稀的历史画卷。这份族谱从具体而微的视角呈现了清代闽南客家人渡往台湾地区的历史细节,以及他们与闽南人的某些不同文化特质。从史料学的角度说,进一步收集、整理、解读珍稀的客家族谱并做好对接工作,对于深化两岸客家研究,夯实学术研究的史料基础,仍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宁化客家胡氏与汀州胡氏源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通过《福建汀州岭南胡氏族谱》和《杭武胡氏族谱》这两部族谱文献梳理了汀州胡氏的源流,明确了汀州胡氏的始迁祖为万九郎,并非五郎公,并且确定了汀州胡氏源于江西的华林胡氏的忠简公胡铨的后裔子孙,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并未至别处(客家祖地宁化石壁村)停留,而是由江西直接迁入汀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客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与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族谱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即大量存在风水方面的记载和描写。透过客家族谱里的风水记载的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客家宗族的活动以及隐藏其背后的父系理念和历史意识,而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客家传统社会文化。本文试以赣闽粤边区客家族谱为文本资料,结合自身的田野调查经验,在分析客家族谱里的风水书写内容的基础上,阐释其内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客家族谱是记录客家宗族世系和重大事件的谱表文书,对客家民系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客家族谱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这些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的变化本身就反映着客家人朴素的博弈理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对于"客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到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康熙二十六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编《永安县次志》为中心,结合当地族谱等民间文献,讨论"客家"称谓之始与当时永安的客家社会;认为《永安县次志》所提"客家"是至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载围楼、风俗等,与梅州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通过田野考察实证的基础上 ,提出改进客家研究方法 ,拓展客家研究空间的一些观点。内容包括族谱与客家研究的思考、田野调查与比较方法在客家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客家研究的空间。并简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在与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教授合作项目“客家传统社会结构与原动力”(1994-1999)研究的基础上策划实施的新轮一计划 :“梅江流域 (韩江上游 )客家传统社会与生计”研究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22-25
从族群认同的视角论述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族谱蕴含的独特宗族文化,探讨其史学与文献价值;结合梅州华侨之乡的特点,分析现存客家家谱传承保护与价值活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的档案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举凡历史、传说、文学、思想、宗族、民俗、生产、生活等一切成就,都通过档案以多种形式保存了下来。客家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但档案文献的原始性、真实性、感染力,是其他媒介无可替代的,故档案文献成为客家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开展客家廉洁文化的考察与研究时,可以看到客家档案文献真实记录了客家廉洁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客家民间文献是历史与现实的存在,是客家研究和地方客家工作的宝贵资源。目前,客家文献资源建设主要是比较单一的客家谱牒的搜集、整理和文献数据库的初步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客家研究和客家工作的需要。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需要解决建设主体、科学规范、人才与投入、保护与开发利用等诸多问题。要大力推进客家认同和客家研究科学化、地方客家工作常态化;要建立政府主导,民间与事业单位、社团参与的资源建设主体;要进行专业化、现代化的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要充分发挥客家文献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改变客家民间文献资源建设的社会基础薄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末清初以来移居赣南的闽粤客民编修的联宗谱为研究对象,运用有关事例,考察和分析了他们编修联宗族谱和建构宗族的历史过程,认为这些原先毫无关联的外来客民,通过联修族谱和建立同宗关系这一文化策略,逐步整合成为具有共同祖先和以联宗谱为纽带的文化认同群体。今日所谓的赣南客家,就是这一文化变迁和社会重组的历史产物。作为其形成的标志和重要的文化载体,清代赣南客民的联宗族谱对于重新理解和阐释赣南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内涵,具有重要历史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东河源苏家围客家古村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一个大家族延续而成,是东江水路客家文化的缩影。其家族兴盛衰败记载在苏氏族谱中。文章调查整理了苏家围古村落苏氏族谱,详细分析和解读了苏氏族谱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文化身份、村落起居、宗族兴衰和崇文重教等方面阐述了苏家围古村落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客家学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民系,而客家社会的风水思想也是他们祖先从中原带过来的风俗,就是说,客家社会风水是作为中原的符号。本文将风水符号本身"能记(signifiant)"与"所记(signifie)"分开考虑,特别讨论风水的"所记"侧面。换言之,本文讨论风水话语(discourse)的侧面,当代本地人说风水的社会背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考察福建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和广东河源龙川李氏族谱,讨论在客家社会风水话语作为"文化装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四川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生活在成都地区的这支一直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的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本文将探讨17世纪以来川西客家民居的特点,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讨客家民居在地域文化中的生存演变方式及其变迁,从建筑文化领域反映客家移民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四川的客家山歌是在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随着洛带镇客家旅游的发展而被创造的现代客家山歌,是当地建构客家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以洛带镇客家山歌的创作和发展为例,分析四川客家山歌与传统客家山歌的异同,探讨在发展话语的主导下,客家人如何利用文化差异来建构其身份,想象世界及其自身的位置,通过生产地方性以达到实现地方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依据《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各乡镇志及遂宁各姓族谱等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数据库,全面考订遂宁市(射洪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古代各类著述。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编排,收录民国以前今遂宁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关于今遂宁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谱,下限延至民国。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故据目力所及,择要选录,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