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中(甘肃中部)地区降雨稀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并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面临的干旱缺水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问题,历经陇中地区民众长期探索和政府不懈努力,实施了"121"集雨节灌工程和引洮工程两项水资源时空调配措施.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将两大措施紧密结合,通过引洮工程彻底解决陇中地区民众的生活饮水问题,继续发挥"121"集雨节灌工程在山区庭院经济中的浇灌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源足流畅效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集雨工程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特点,从现实角度分析了城镇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解决城镇水资源现实而有效的途径——集雨工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衡水市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依托引黄和引江来水建设地表水源地工程已经迫在眉睫.西湖水源地工程是作为衡水市地表水水源地而兴建的平原调蓄工程,本文对该工程的可行性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1hm^2耕地平均占有水量28050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5。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冬季往往较干旱,即使在南方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自然降水也难以满足水稻全生育期的需水总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提出现代城市公共工程形式和内涵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共艺术在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2个层面上的表达,指出公共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应依据不同的场所地域特色、工程类型限制和民众需求,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中,体现出以强调"融合"和"公众需求"为主的公共工程艺术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水淹一条线,天旱一大片."洪涝可怕,但中国的旱灾问题更为可怕. 在最近召开的水资源利用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单靠节水措施已不足以解决多年的旱涝问题,实行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谷子在陇中地区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生长特性与陇中地区气候特点相吻合,是谷子在陇中地区很早栽培并能够长期扎根的原因。在谷子的种植实践中,陇中民众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躟谷就是一种古老的镇压保墒措施,目前正面临失传。谷子种植是陇中地区精耕细作的典范,农业发展要把传统耕作措施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使社会走向人水和谐.文章在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概念基础上,指出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工程共同体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通过长达1300多km(含天津输水线)的人工输水总干渠,将丰量水资源送往缺水的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以缓解那里的水资源短缺情况。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工程管理的状况。本文,对中线工程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以实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为例,对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出现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分析水库建设对当地水资源的作用和影响;其次,对水库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为指导水库的建设提供依据,加快工程的建设,发挥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汉水流域地处中国南北交界,沃土良田,民风勤朴,产出丰富,为秦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财税之源,若水之相继。汉水流域也是我国长江经济带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陕西省长娄勤俭曾讲:"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是陕西的重要责任,生态保护要跟上,水质要安全。除生态治理外,也要保证当地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持续稳定的水源地。"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在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全线通水之际也提出"以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在十堰市,其水源区水质和水量基本达到调水要求,但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移民安置、贫困与落后等问题影响工程效益,因此要保证"一库清水向北流",关键是确保水源区水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十堰市的水资源环境情况,论述水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水资源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水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供给华北地区,水源地主要在湖北省境内,大坝加高、库区淹没、移民安置、下泄水量减少对湖北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在对湖北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线调水对湖北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引江济汉优化利用两江水资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优化区域规划,加强汉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综合利用长江、汉江两江水资源,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定西地区是我省水资源极度短缺、旱灾严重频发地区之一。为解决人畜饮水、发展农业经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世纪末开始新建集雨工程,充分利用天然无效降水,积极发展集雨节水灌溉,现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应用,由河北省教育厅组织,河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对石家庄地区的十几个项目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三种模式设备的使用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和具体指导。本文针对当前农远工程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培训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并进行了具体实施,并且对如何发挥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农村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和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京、津、华北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外流域引进水源。南水北调是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其中线工程地理争件优越,能向京、津及京广铁路沿线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地区自流供水,并可覆盖华北平原大部地区,机动性强。水源水质好,能满足城乡生活用水要求,新建供水渠道易于保护,汉江水量可靠并有长江干流作后备。是供水京、津、华北最佳方案。主体工程为续建丹江口水库,建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兴建引汉总干渠及天津干渠。移民任务、工程量投资巨大。但可以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改善供水区环境,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有深远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经过论证工程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议尽早决策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7.
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指出,"水资源、水环境是新疆生态环境的核心,结构性缺水是新疆水循环过程、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根本。"也因此,长期以来,新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个项目对解决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匮乏问题、保障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详尽地了解该项目的立项、攻关过程,本刊专访了项目第二完成人、新疆水利厅副厅长邓铭江。  相似文献   

18.
1 工程方案1.1 概述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水北调是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拟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供西北地区,称西线;从长江中游和下游引水到华北,分别称为中线和东线。三条线各有其主要的供水范围,现正积极准备尽快实施中线  相似文献   

19.
引江济淮工程兼具调水、航运功能,工程的实施标志新流域的诞生,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为深入剖析其对沿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的影响,对工程规划、施工以来沿线城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江济淮工程连通长三角、皖江和中原经济带,为经济带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理念、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互通;引江济淮工程倒逼沿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质量和速度,为沿线产业结构生态化和生态产业规模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及发展动力;引江济淮工程平衡沿线水资源,打破空间壁垒,提升了民众环境意识,为沿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奠定了物质、交通及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进行水资源优化调配,解决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资源性缺水的21世纪重大战略工程.其对于水资源调入区,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供给,而且极大地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调出区,由于汉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减少,必然造成相应的一系列影响.通过剖析襄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襄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