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楠  郝雪 《科技风》2013,(13):64-65
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一首在全国范围内都流传广泛的河北民歌代表作,而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人们对歌曲的创作以及艺术价值的要求提高等现实背景下,这首传统的河北民歌经过改编,重新创作出了这首歌曲《小白菜》。要想充分、准确地掌握并演唱新创作歌曲《小白菜》,首先就要从河北民歌的总体概况开始进行探究,进而了解创歌曲《小白菜》的创作背景、旋律(曲式)、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歌词特征等方面。从多个音乐特征方面和河北民歌演唱处理方面来分析理解创作歌曲《小白菜》,使不同层次的音乐读者都能够更好的了解歌曲《小白菜》。论文整体以文献法为核心研究方法,注重对以往的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同时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亲身于河北地区进行音像采集等方面的学习感触,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探索歌曲《小白菜》以及河北民歌概况。学习研究分析创歌曲《小白菜》不仅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同时对宣传传统河北民歌文化以及推动河北地区歌曲特有的音乐文化精神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思琦 《百科知识》2023,(15):54-55
<正>川南民歌和川北民歌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都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在音乐表现上存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唱法的不同,反映了两种地域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一、川南民歌的特点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四川民歌,而川南民歌是四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川南有大小凉山,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4)
说到蒙古草原生活,离不开长调民歌的陪伴,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草原民歌中独树一帜,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是当之无愧的"草原音乐活化石"。本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部及特点进行探究,感受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灿烂文化。本篇论文主要是浅谈了居住于我国东北区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民歌特点。先从民歌的基本定义入手,然后引向论文的主要部分赫哲族民歌,通过对赫哲族代表民歌作品《乌苏里船歌》分析进行论证,总结出赫哲族民歌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歌的区域特色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民歌区域特色意味着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区域特色。中国民歌区域特色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民俗非遗文化不但有着深厚的传承和丰富的历史脉络,且长久以来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要求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群众日常生当中,而民俗非遗文化本就具有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对民俗非遗的文化"DNA"善加保护和利用,对当今我国推进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董晓萍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民俗非遗保护研究》一书,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民俗非遗保护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论述和探讨,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深切关怀和对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古代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精忠报国的故事。木兰的故事经过多次改编,从1927年的《花木兰从军》到1956年的豫剧黑白戏曲片《花木兰》,再到1964年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彩色故事片《花木兰》,木兰的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幕,直至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木兰辞》改造成动画片版《花木兰》。时隔6年之久,又推出《花木兰2》真正的让世界了解了木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木兰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在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王宏印教授《鸿雁》英译本为基础,初步探讨乌拉特民歌汉英翻译研究,指出译者在民歌汉英翻译时要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提出民歌翻译应注意事项,对日后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巴渝红色民歌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优秀文化之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作品或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以音乐为载体的红色民歌文化,是巴渝地区近代以来各个时期前进步伐的文化缩影,呈现了巴渝地区人民艰辛奋斗的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当前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探索巴渝红色民歌的文化价值并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大众知识科普,有利于推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诗歌除了成功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外,还有其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笔者将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高超的艺术美。一、《木兰诗》是在承传与创新中诞生的北朝民歌主要以五言形式表达,《木兰诗》则继承了这种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但它又不拘泥于此,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长短句交错,使古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而且从篇幅上看,它也比同一时期的民歌长很多。例如:《木兰诗》开篇的前四句"唧唧复唧  相似文献   

12.
环境素养视角下的农户亲环境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清卉  李世平  南灵 《资源科学》2020,42(5):856-869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为重大和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转变已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实施以绿色、可持续为目标的亲环境农业生产行为,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环境素养划分为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环境知识与技能3个维度,在考虑社会规范这一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下,利用江苏、安徽、甘肃、陕西和山西5省1023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责任感、环境知识与技能均可促进农户的亲环境行为,且环境知识与技能的促进作用更强,环境认知对农户的亲环境行为未发挥显著影响,在考虑了可能会因为反向因果以及遗漏变量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②社会规范可正向调节环境责任感、环境知识与技能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③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多、地块细碎化程度越低的农户,越有可能实施亲环境行为;同时,相较于男性、兼农户和租用别人土地的农户,女性、纯农户和种植自家土地的农户更可能实施亲环境行为。依据结论提出培育农户的环境责任感、开办田间学校、设立亲环境行为实施的模范与标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该小说中,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冰山原则"、场景手法.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场景是海明威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场景是纲,人物个性和人生观都围绕场景进行.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包含了地域文化、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与地方特色,将民族文化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经营,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推动了地方经济。从恩施民歌《龙船调》引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文化产业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在读《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一书中得到不少启悟:《尚书·尧典》称帝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从自身"克明峻德"做起,由迩及遐,推而广之,以致敦睦九族,化成天下。这说明,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在我国从一开始就是结合在一起的,伦理道德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尚书》的这一思想,后来为儒家所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五十年代,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曾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当成他的保留节目,唱遍了全世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整整爬了半个世纪……在中国,一般人都将这些作品,当做“新疆民歌”或“青海民歌”来归类,殊不知这些  相似文献   

17.
大豆食品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文化概念的广义讲,还是从文化概念的合狭义论,大豆食品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据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在3000年前就已有大豆种植,公元前留下的《诗经》、《左传》、《史记》等著作都有关于"稷、黍、稻、麦、菽"和"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以及"周子有兄而不慧,不能辨麦菽"的记载,此中"菽"字即为大豆。  相似文献   

18.
梁莹 《百科知识》2021,(29):64-68
说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的崆峒派,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不过,要问这崆峒到底在哪里,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的崆峒派可谓源远流长.《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崆峒之人武.""诗仙"李白留有"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诗句,杜甫也曾发出"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赞叹.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崆峒山本身就是道教名山,相传是古代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民歌应该如何来进行评价与认识,是当今民歌创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创新是当代民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杨银波 《科教文汇》2009,(25):190-190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一些民歌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为了保护与传承当地的这种珍贵遗产,先后实行了把地方民歌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这一地方教育政策。本文以一种肯定的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当今时代下,地方中小学生对当地民歌音乐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