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将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德育,可以提高德育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文本质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并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系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育人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互补,既是当下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品德素质,厚植其精神力量的主要渠道。文章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入路径,对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以及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育人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赵雪美 《天津教育》2022,(15):40-42
<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早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德育课作为一门培育学生理想人格、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科目,中华传统文化理应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视角出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状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6.
网络是21世纪青少年最重要的数字媒介工具,基于微时代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的现实背景,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为起点,对青少年网络德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中丰富的社会文明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来加深青少年对网络文明与伦理道德的认识,激发青少年对网络文明礼仪的认可,端正其网络文明礼仪的实际动机。以道德和文化的辩证关系来论证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微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微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展现,蕴含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德育层面有着重要作用与价值.本文透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结合大学生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做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秦瑛  秦鹏 《林区教学》2023,(5):24-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思想源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主体缺乏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课程设置缺少系统性和持续性以及网络文化冲击等现实困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提升教师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打造“互联网+传统文化+思政”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能够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所蕴含的现实价值,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想信念,能够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综合素养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教学途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进行解读,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进行探究。进而从推动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当中的融入、发挥新媒体信息传导的优势作用三个层面,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对具体的可行性实施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12.
道德图式是个体对知识、经验等加工而建构起来的道德知识结构,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起着过滤、解释、定向、整合作用。基于现代图式理论,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了解儿童原有的道德图式及其发展水平、关注儿童的道德经验和生活环境、重视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引导多维度的道德学习,并通过激活道德叙事、引发道德对话、增进道德体验等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促进道德图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ominance of intuitive thinking in moral judging and deciding for the role of moral reasoning in moral education. I argue that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of moral intuitions is lacking. We cannot determine when we can trust our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Deliberate and critical reasoning is needed, but it cannot replace intuitive thinking. Following Robin Hogarth, I argue that intuitive judgements can be improved. The expertise model for moral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Hubert and Stuart Dreyfus, not only teaches us how we acquire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it also show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intuitive thinking and deliberate reasoning. Analysing the expertise model in more detail, I show that it cannot do justice to the importance of reasoning skills. Reasoning skills are needed because we expect people to be able to argue for their standpoints. I conclude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aim at improving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but also at acquiring reasoning skills.  相似文献   

15.
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最小单位,它暂时舍弃了其它因素的联系,因而只剩下独立的基本涵义。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单元。在个体品质中的价值取向系统的作用下,主体化的道德单元表现出确定的价值向性。既要培养基本的道德单元,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Elsewhere, the author has argued that the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is both morally dangerous and philosophically mistaken. The moral educator cannot be morally neutral, but must be morally committed, even if he is to attempt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bout moral questions, or develop their autonomy, rather than indoctrinate them. This position implies that the moral educator must be a moral authority. The author defends this claim against subjectivists who deny the existence of moral authority by arguing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authority.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道德传统主义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道德传统主义希望传承道德传统,并维护社会及道德秩序的稳定。其哲学基点是至善、人性阴暗和道德德性,导致它在道德教育中倡导普遍道德价值,推行干预和控制的教育策略,倡导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交往的重要环节,道德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道德对话。在道德教育语境中,道德对话是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是人与文本作者之间借助文本内容达到的视界融合,是个体对自我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反思。在道德对话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理解、共鸣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道德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对人的道德能力的培养,这是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为此,笔者在界定道德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对道德能力形成、发展的原因、趋势以及培养人的这种能力的实际意义作了力所能及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具体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抓好道德能力培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