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并分析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依托本地区的政府部门、师范类院校、幼儿园等多方力量,基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特色,明确素养培养目标,贯穿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通过“增”与“融”的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加本土实践课程强化教学实践内容、构建园本课程提高教师跨文化整合能力、推进“互联网+培训”强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发挥教育协同作用形成素养培养合力、物质与精神双保障坚定民族教育信念,使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地方性知识、跨文化能力和乡土情怀三方面的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重在实践经验的积极改进与自主发展能力的精心培育,以新疆库车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为载体,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寻借助培训有效促使民族地区个体教师素养提升的变革经验.项目研究证实"以循证素养统整培训目标、以循证研究重构培训课程、以循证实践重塑培训生态,建构'1+1+N'培训支持系统、循证式培训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式培训范式可以有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内生力养成".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将在乡村教师角色、乡村教学效能、乡村学生学习动力、区域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其时代价值。当前,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阻塞主要体现为: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尚不清晰、教师智能技术应用与乡村本土文化相分离、乡村学校资源建设与智能教育设备有待优化、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等。据此,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教师智能素养激励机制;关注乡村教育文化内涵发展,提升教师智能技术整合能力;开发智能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乡村数字资源配置;立足乡村教育实情,完善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是阻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梳理发现,教师数量和质量、工作待遇与条件、师德建设与教育观念、激励机制与职业认同四个问题是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反映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现实境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自身特征,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诉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政策将来应进一步回应目标定位、治理方式和文化适应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从教育扶贫向乡村教育振兴变迁,关键在于构建教育改革与创新,求得民族地区"内生式"发展的思维框架.乡村教育振兴首先要探明乡村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价值与文化选择,关注乡村未来人才在创新文化、改造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这一要求则需要以课程为实现基础.大众科学课程是基于户外的,强调学生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互动性、探究性和体验性实践.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精心设计的科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为目标,以科普课程的参与性、趣味性、创造性为行动基础,以中小学各学科为实现路径,让学生具身参与下一代科学标准所要求的各种真实体验,探索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培养科学技能,实现在大自然中释放压力,提高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流失严重,进修提高机会少的状况,结合西昌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在成人教育中培养既适合民族地区特殊环境,又适应乡村教育需要的"学历+业务素质+拓展视野"的"双适型"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校办学水平与教育品质的提升,需要现代化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课程设置的优化,但关键还在于"人",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决定着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品质。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以"一起做研究"的实践研修理念,以问题引领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相似文献   

8.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落实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厚的内在逻辑机理,从教育环境、教师队伍、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维要素分析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向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信息化赋能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升级、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急需提升等诸多困境。从设施环境、教师素养、课堂生态、教育效能四维发展空间齐力着手,提出补齐信息化教育环境短板、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路径,推进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地方文化是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是制约园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地方文化知识、地方文化自觉、地方文化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在以地方文化为依托的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可以促进教师对园本课程价值的认同、对园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及对园本课程效果的评价。幼儿园应重视对教师地方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可以通过园所文化建设为此种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教师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过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引导其深刻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境遇,不断提高教师的本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能关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深层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场域中,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自我导向学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日益成熟和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农村建设则把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如何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寻一种经费省、效果佳的适合农村学校特点和农村教师个性化需要的专业发展范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急待探索的课题。自我导向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责任感,可资成为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高校在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师资的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此,结合PDS模式的理念以及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领域开展一系列本土化的尝试,以期实现提升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其专业发展能力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即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感知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切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的能力。当前民族地区教师文化敏感性的缺失,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培养和培训中忽视当地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教师培训要把该地区教师发展的文化属性重新还给教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植根于当地学校生活的文化土壤。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民族教育观,当地学生中主体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学生的文化背景对其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对课程内容进行文化分析和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下实施并取得成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通过梳理有关中央到地方在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制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分析各项制度规则在新形势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课程、教学、教材,信息的开放性,双语教师的培养,撤点并校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稳步推进等领域的改革建议,从而更好地创建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从“量”到“质”的提升所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西北民族地区6个县级行政区605名义务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水平较高,但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有所不足;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在城乡、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民族背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据分析,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教师的教育经历与学习状况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创造民族之间实质性接触机会,促进跨文化互动与交往;在教师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深化对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特岗教师是国家实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接受特岗教师的主要区域,调查选取了云南省12个县(市)发放问卷,从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教学心理适应、教学技能、教研科研活动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教学状况。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和补充,本土化培养已成为我国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反观现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乡土教育理念模糊、乡土教育情感缺失、乡土文化素养匮乏、乡土教学意蕴弱化等现实窘境。树立"为了乡土、基于乡土、回归乡土、服务乡土"的教育理念,以本土化招生、本土化培养、本土化成长和本土化服务为着力点,旨在培养"情怀深、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的新时代卓越教师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Rural teachers are a weak part of China’s teacher team. Over ten years,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making up deficiencies in its policy, with the focus first on rural teachers, teachers of village schools and teaching sites, then further on the rural teachers in the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national-level poor counties, and finally on teachers of areas of extreme poverty like the “three regions” and “three prefect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eacher policy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by refining supplement, enhancing security, optimizing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quality, which has effectively helped with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are unwilling to teach, to stay, or to teach well in rural area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teachers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he policies concerning rural teacher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are needed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policy improvement research and reflect the rural point of view in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