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2.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3.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4.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6.
炳灵寺石窟包括上寺、下寺和洞沟区三部分。现存洞龛216个,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近800尊。开创于西秦,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至明,历代续有开凿修缮。特别是第169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窟内保存着我国石窟中最早的造像题记和西秦时代的造像及壁画,反映了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特点,为我国石窟断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由王亨通、杜斗城主编的《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自50年代以来至今天空炳灵寺石窟的论文、介绍60余篇,由炳录寺文物保篇所编印…  相似文献   

7.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麦积山石窟有中国最完整的北朝窟龛群,其形制大致沿方形窟和龛窟演变,并随其所弘扬的佛教思想及相关造像题材的变化而变化,与后秦时的长安僧团和社会历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北石窟寺,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地处甘肃东部的董志原西部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于寺前。这里属西峰市董志乡辖地。北石窟寺共有大小窟龛295个,造像2126躯。有关北石窟寺的详细资料,《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已有全面记述,这里不在赘言。本文仅就其创建背景和艺术风格,作一粗浅探讨。 一、创建背景 《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在《北石窟寺的创建》一节里的结论是:“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  相似文献   

10.
炳灵寺大寺沟东环路南端新发现数个大小、深浅不一且残损严重的窟龛,均为利用天然岩洞经人工处理后使用的早期佛教活动场所.经现场调查研究,初步判断可能为西秦或者更早时期的佛教遗迹,性质有僧房窟、禅窟、讲堂窟、瘗穴、造像礼拜龛五类.这批窟龛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炳灵寺石窟早期的佛教活动及其范围、发展特点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踪迹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