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秋科苑》2008,(17):80-80
血压水平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同一人群中有季节和地域差别,一般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冬季高于夏季。这是因为气温降低后,人体耗氧量会增加,为了维持体温,心率会改变,心脏收缩功能增强,并通过刺激人体内血管收缩,来增加血管阻力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到了夏季,  相似文献   

2.
季节会影响血压的变动,老年人更是如此。夏季血压会轻度降低,冬季血压明显升高,一般冬季血压要比夏季高12(收缩压)/6(舒张压)毫米汞柱。这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影响。夏季皮肤血管扩张,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将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冬天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季节会影响血压的变动,老年人更是如此。夏季血压会轻度降低,冬季血压明显升高,一般冬季血压要比夏季高12(收缩压)/6(舒张压)毫米汞柱。这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影响。夏季皮肤血管扩张,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规模化养鸭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中空气微生物气溶胶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养殖场夏季空气中细菌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发生葡萄球菌病的D场秋季的舍内、运动场、场区及场外空气细菌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鸭舍舍内、运动场、场区及场外细菌含量的季节平均值逐渐减少(P〈0.05),场外不同采样点空气细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中国北京、上海、郑州、兰州、太原和澳门六个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对于其大气颗粒物中铅(Pb)、镉(Cd)、铜(Cu)、镍(Ni)、锰(Mn)、钡(Ba)、锌(Zn)、铬(Cr)、钴(Co)、钒(V)、砷(As)和锑(Sb)等元素的含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上海市春季与夏季的元素浓度最高,且夏季值高于春季,几种主要重金属元素中,铅元素的浓度最大,且在上海市冬季达到最大值,镉元素的浓度最小,且在兰州市夏季为最小值;上海市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值较其他城市高的多;由郑州、兰州、哈尔滨的四季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值比较得出,秋冬季节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值普遍高于春夏季节重金属元素浓度。  相似文献   

6.
<正>炎热的夏季,气候干燥,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夏季是个可怕的季节。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很容易引起森林火灾的频发。一点星星火,可毁百年林。每年世界各地都会发生许多起森林火灾,每年平均有48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付之一炬。森林火灾不仅会烧死、烧伤林木,减少森林面积,还会改变森林结构和环境,影响生态系统。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森林火灾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基于Mann-Kendall法的张掖市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本文依据张掖市6县(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近50年(1956年~2004年)来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张掖市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张掖市的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β值为4.7mm/a),其中秋季降水量增加明显(β值为3.9mm/a),春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但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59.1%;②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③春季和夏季都形成以民乐县为中心的降水量高值区;春季只有高台和临泽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甘州区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β值为-5.1 mm/a),秋季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地区位于山丹县(β值为4.2 mm/a),冬季降水量民乐县增加趋势最明显(β值为0.65 mm/a)  相似文献   

8.
汾沁地区蒸散模拟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项  尹云鹤  吴绍洪  邓浩宇 《资源科学》2018,40(8):1658-1671
蒸散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关键纽带。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的时空分布研究可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本文基于结合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数据的水量平衡方法模拟黄土高原汾沁地区2003—2015年蒸散量,并分析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结合水储量变化的水量平衡方法与忽略水储量变化的水量平衡方法模拟所得蒸散相比,前者时间序列上波动更平稳(变异系数、标准差、极端值分别减少0.12,5.50mm,3.20%),可更精确地反映汾沁地区实际蒸散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规律;②研究区2003—2015年均蒸散量为530.19mm,空间分布上由北向南大致增加,年际波动较平稳(变异系数为0.08),其中2010年蒸散量最低(478.22mm),2011年蒸散量最高(614.57mm);③季节尺度上,夏季平均蒸散量最高(263.36mm),占全年蒸散量的49.67%,波动较平稳;冬季蒸散量最低(19.50mm),离散程度较大;④汾沁地区2003—2015年蒸散变化主要受温度、降水的影响,其年际波动主要与降水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西藏地区不同人群的H型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西藏不同海拔地区1864名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血压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及生化检测收集数据,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H型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西藏地区H型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8.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43.3%比35.0%p<0.05);(2)藏族人群H型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汉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8%比16.0%p<0.05);(3)合并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患者H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6.6%和54.9%,高于对照组;(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论男女,民族,H型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年龄每增加5岁,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39%(OR=1.39,95%CI:1.32-1.47);(5)相比海拔2000~3000米地区,海拔3000~4000米地区,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83%(OR=1.83,95%CI:1.13~2.99)。打呼噜者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49%(OR=1.49,9...  相似文献   

10.
厘清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昼夜降水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当地降水特征、过程和机制的理解。基于长三角地区202个气象站1973—2017年昼夜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减;降水昼夜差异区域性特征明显,南部白昼降水显著多于夜间降水,而北部情况相反,且昼夜差异较大地区多对应复杂下垫面。降水昼夜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夏季明显,其中以夏季最大。(2)整体而言,年和各季节(除春季)的日总、白昼、夜间降水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以夏季增加最为明显。年、秋和冬季的日总降水变化由夜间降水主导,春、夏季则由白昼降水主导。(3)夏季极端降水大值区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和安徽西南部山区,且长江以北(南)的极端降水以夜间(白昼)降水为主导。夏季极端降水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长三角南部和北部的极端降水变化分别由白昼和夜间降水主导。  相似文献   

11.
李斐  刘苗苗  王水献 《资源科学》2016,38(6):1160-1168
积雪融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深入地了解积雪面积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准确预测、合理规划干旱区水资源。本研究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MOD10A2积雪数据对研究区积雪进行了分带提取,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2001-2013年不同季节不同分带积雪日数、积雪面积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合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分析了积雪面积对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整体积雪日数平均变化趋势并不明显,B带(海拔2000~2900m)以增加趋势为主,A带(海拔1098~2000m)、C带(海拔2900~3800m)及D带(海拔3800~4794m)以减少趋势为主;②D带积雪面积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他各分带及整个区域积雪面积变化以单峰为主,最大值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则出现在夏季;③B带秋季积雪面积显著增加(P<0.01),其他分带积雪面积有减小趋势但并不显著,积雪分布有向B带集中的趋势;④研究区气温、降水分别在春、冬季节与积雪面积相关性显著(P<0.01),对应的变化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可能导致未来春季径流及春季洪水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王诚 《今日科苑》2004,(8):34-34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是万物生长最旺的季节,也是老年人新陈代谢最旺的时刻。人处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下就会冒汗散热,因此在夏季肌体不仅失去水分也会失去大量盐分,很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情况,严重时会中暑休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4-664
大气物理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平研究组与夏威夷大学气象系的合作者研究发现,春季北大西洋涛动(NAO)信号有助于提高东亚夏季旱涝的季节预测能力。他们将厄尔尼诺和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作为影响因子,建立了东亚夏季风季节预测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孔钦钦  郑景云  王新歌 《资源科学》2016,38(6):1129-1139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分析1979-2014年中国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中国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年均UTCI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增加;青藏高原地区呈“环岛状”分布。夏季“无热应力”覆盖面积最大,冬季最小;②“无热应力”频率最高值(> 70%)位于云贵高原南部,最低值(< 10%)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极端冷应力在长江以北均有出现,内蒙古地区东部和东北北部(14%~32%),及青藏高原大部(16%~40%)最为频繁;中国中东部和新疆盆地区域均有极端热应力出现,其中塔里木盆地东部频率在4%以上;③年均UTCI的趋势在中国东北部为正,西南部为负;最大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0.6~0.8)°C/10a和青藏高原西部(-0.8~0.6)°C/10a)。夏季UTCI在全国范围一致上升,冬季相反;④“无热应力”频率的趋势在中国北部为正,南部为负;上升和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分别为青藏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交界附近((0.8~1.5)个百分点/10a~1.5个百分点/10a))和云贵高原南部(1.5个百分点/10a~2.8个百分点/10a)。极端冷、热应力频率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理化性质的特征及差异,对贵州安顺地区2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洞穴内的温度、CO_2与滴水的pH值、电导率、Ca~(2+)等指标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潜在石漠化洞穴的CO_2浓度随洞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幅度随洞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滴水pH值表现出冬季低夏季高的季节变化规律,电导率与Ca~(2+)浓度较高但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中度石漠化洞穴的洞内气温与CO_2响应外界环境的速度较快,CO_2浓度在洞穴内分布规律不明显;滴水pH值的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电导率与Ca~(2+)浓度较低,表现出由冬季到夏季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在突变前后的时空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发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的顺利开展,本文利用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突变特征及突变前后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年(季)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81-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81-1994年),最高气温最晚(1985-1999年);冬、春、秋、夏季依次发生突变;②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比突变前、冬季气温比夏季气温变化更剧烈;年、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程度按最低、平均、最高气温依次减弱,冬季与之相反;③突变前春季最低气温升温速率为0.50℃/10a、突变后秋季最高气温升温速率为0.75℃/10a,二者对升温贡献最大;④突变前后多年均值增量最大为冬季最低气温(1.86℃),气候倾向率增量最大为秋季最高气温(0.72℃/10a);年内季节多年均值增量变化顺序与其增温速率增量变化相反;⑤空间上,年气温各要素突变后倾向率变化范围均较突变前增大,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显著升温面积比突变前增大6.79%;突变后,除科左中旗地区平均气温外,自东向西沿新开河到西辽河以北地区升温速率大于以南地区升温速率。  相似文献   

17.
选择1961年~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锡林郭勒盟草原及周边共28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各季节降水量的趋势系数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季尺度降水量的趋势、降水变率和标准距平百分比。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各季节降水变化差异大。在春季和冬季全盟大部分地区有降水增加的趋势,春季在苏尼特右旗和镶黄旗显著增加,冬季在锡林浩特市中心和阿巴嘎旗西北部有小部分降水增加显著,而夏季和秋季则呈大部分降水减少的趋势,夏季在苏尼特右旗,太仆寺旗中部和正蓝旗南部显著减少,秋季在东乌珠穆沁旗中部有显著减少的趋势。该区降水变率的演变特征整体上呈上升下降又上升的趋势,锡林郭勒盟各季节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值波动起伏较大,除夏季外,其他季节都有降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姚引妹 《百科知识》2010,(13):44-46
中国人口现状 2009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35亿人,比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多1.6亿,比2008年增加6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近7个千分点,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含中国,下同)平均水平(17‰)近12个千分点,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2.0‰)3个千分点。  相似文献   

19.
1961年至2007年东北地区水分盈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与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1年-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量,对水分盈亏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与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地区10年际全年、春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以亏缺为主,夏季以盈余为主,东北地区全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速率分别为-4.2mm/10a、-3.4mm/10a、-2.2 mm/10a、-0.7 mm/10a;春季呈弱增多趋势,其速率为7.5 mm/10a,东北地区有逐渐变干的趋势.从地域分布看,有2/3的地区呈下降趋势,1/3的地区呈上升趋势.对各气象因子与水分盈亏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水分盈亏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其次是温度.当温度变化时,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当降水量变化时,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由此可见,温度的变化对冬季的水分盈亏量影响最大,降水的变化对夏季水分盈亏量影响最大.受水分亏缺影响,干旱频率增加、区域扩大,粮食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在ENSO的暖期(Ei Ni ̄/no)有ENSO的冷期(La Ni ̄/na)西藏高原夏季(6 ̄8月)降水、印度洋风场以及海温场分布特征的差异,发现在ENSO的暖(冷)位相期间,印度洋低层出现东(西)风距平,高层出现西(东)风距平,西印度洋海温场为负(正)距平,对应着印度夏季风偏弱(强),E1 Ni ̄/na(La Ni ̄/na)期间高原中西部等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普通偏少(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