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新闻工作者最熟悉的一句话开始:读者是我们的上帝,读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对读者需要的深刻理解永远是一切报纸改革的前提.内地地市报纸读者的需要有以下特征:文化水准  相似文献   

2.
董岩 《传媒》2003,(2):24-25
三、宏观上影响报纸副刊发展的两个因素:社会发展需要和读者需求 主持人:以上您从读者需要出发,条分缕析,为我们勾勒了副刊的清晰轮廓,那么您认为,宏观上影响我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呢?  相似文献   

3.
报纸新闻的改革应从何入手?尚宜之、沈俊法撰文认为:首先要研究读者的需要。在报纸新闻和读者这一矛盾统一体中,读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报纸及其新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者需要是按照它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的,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信息需要——形象需要——理解需要。这三种需要由低至高,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报纸为谁服务?我们将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产品?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我们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二是依靠我们适销对路的产品吸引目标读者群体。深度报道是越来越多读者关注的“点”,而这个“点”则是我们报纸打动读者的突破口,而如何将深度报道做得“举重若轻”,如何做  相似文献   

5.
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是广大的报人在越来越认识到报纸的商品性以后认真实践的一个口号。 然而贴近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吸引,是吸引读者来接受你这张报纸。于是笔者认为,贴近,是报纸主动凑上去;吸引,是轻轻将读者“引诱”过来。这里的吸引,就是一种贴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贴近。这是吸引和贴近的辩证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报就在贴近和吸引两个方面下了功夫。 贴就贴到读者的心上 从贴近读者上讲,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这几点: 1、信息性。报纸是信息的载体。载体上必须有读者需要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注意了两个观念的改变;一是新闻  相似文献   

6.
1.关于报纸的“重量级消费者”的操作性定义 读者是报纸这一传播产品的消费者。对于读者作为报纸消费者的划分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加以区别:一是从读者对于报纸的行为依赖程度上划分——经常还是偶尔;一是从读者对于报纸的心理依赖程度上划分——非常重要还是无关紧要。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纬度加以交叉,我们便可以得到读者作为报纸消费者的3种“量级”:轻量级消费者、中量级消费者、重量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现代报纸的沿革是不断寻求对读者阅读方便、节约精力、醒目、有吸引力的方向改进,不断寻求和发掘读者的需要与兴趣而改进。”这些话今天读来依然不无教益。应该说,今天的报纸新闻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变革。已经有众多报纸新闻更加醒目抓人,更加满足着读者的不同需求,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但还有不少报纸的新闻依然显得陈旧、老套、生硬和缺乏吸引力,亟待我们去改进,用创新的思维把我们报纸中已经落伍的东西减到最少。一、让视角再独特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视角决定着…  相似文献   

8.
报纸要让读者爱看,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比起其他一些社会类报纸、文化类报纸,企业报在让读者喜欢上或许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认为,企业报是给企业职工看的,增强企业报的“平民意识”,是让职工喜欢我们报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报纸存在的前提。为什么要研究读者?简单的答案是,以往的报纸在处理同读者的关系上存在着重大缺陷——脱离读者。这种缺陷既源于我们传统的办报思想的先天不足,又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建立起密切联系读者的机制有关。因此,增强读者意识应是新闻改革需要确立的一个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10.
报纸新闻的改革应从何入手?尚宜之、沈俊法撰文认为:首先要研究读者的需要。在报纸新闻和读者这一矛盾统一体中,读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报纸及其新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者需要是按照它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的,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信息需要——形象需要——理解需要。这三种需要由低至高,由浅入深。在一般情况下,这三种需要是递进式发展的,在没有获得这一新闻事件的信息之前,不可能产生形象需要;对于尚不明确它的重要意义或与本身关系不大的新闻事件,也不可能产生理解需要。然而,在特殊情况下,这三种需要则是相互渗透的。马克思在谈到需要和生产时,揭示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没有读者的需要,也就没有报纸新闻。报纸新  相似文献   

11.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新媒体的冲击势必影响传统报业,报纸的收入结构需要调整。用报纸的传统优势在新媒体上获利我们要认真理性的分析我们的优劣势,报纸是一个平台,广告主通过我们的平台让读者了解产品,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把铜山报办得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增强报纸的指导性和可读性,从去年春季开始,我们开展了读者调查活动。召开了座谈会,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下问卷400份,收回322份。通过调查,使我们对本报在读者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读者的需要、兴趣和意见,为改进报纸宣传提供了依据。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乡村基层干部,以农村知识青年为主的农村群众,乡镇企业的工  相似文献   

13.
读者对报纸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是完全相信,半信半疑,还是持否定态度,甚至从相反的意义进行理解,这是检验报纸宣传效果如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何提高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感,这是报纸负责人需要时时考虑的课题。历经“十年动乱”,受过新闻舆论愚弄和戏谑的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对新闻宣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也就是我们常常还可以听见的:“报纸上说的,造舆论嘛。”读不读你的报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读者怎样读报——兼谈青年时报的办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看到,绝大部分读者不是在读报纸,而是在"翻报纸";读者需要报纸为他提供更大阅读效用的新闻,换成大白话说就是,读者需要报纸为他提供更解渴的新闻. 近年来,伴随传播技术、广告营销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升级,传媒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报纸的读者结构、读者的读报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联系青年时报近年来连续开展的杭城读者调查,我们对当今读者的读报行为做了初步的分析,并且努力把分析的成果,运用到青年时报的办报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5.
一、填充(20分) 1.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党的喉舌。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两家最著名的无产阶级报纸是:《新莱茵报》和《火星报》3.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具体体现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4.保证新闻事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成功的基础是:实事求是。5.导致报纸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直接因素是:读者需要。6.从古到今,新闻媒介的发展顺序是:口头,书信,报纸,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6.
陈琳 《新闻世界》2008,(9):45-46
不同的报纸面对不同的读者,但尽可能多地争取目标读者始终是报纸的首要目标。什么样的读者观才是现代报纸所需要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目前报纸读者观的误区及应持有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自《家报》创办至今7年来,编辑记者就一直在试图了解读者,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和服务。因为我们深知,现代报纸从事产业化经营后,对读者的了解更是一个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一张报纸如果没有读者,也就意味着没有广告,没有广告也就意味着无法生  相似文献   

18.
报纸要办好,最忌讳的是华而不实,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要认为长期延续下来的做法就是正常的,不要认为很多入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反问:读者真的需要这样吗?市场真的需要这样吗?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受传者分析,只是广告商所组织的报纸发行数字调查。由于报纸的读者是广告户的潜在消费者。报纸根据销数大小规定广告费价格,广告商为防止报纸虚报销数,1914年联合起来,组织“报纸发行数字稽核局”,通过各种途径,凋查报纸销数。在报社方面,无论是为了收到宣传的效果,还是为了招揽更多的广告,都需要扩大发行。因而报纸大众化之后,开始进行读者调查,以迎合读者需要,以增加销路。但是早期的读者调查只是简单的“人口分布”分析(性别、年龄、教育、收入等)。读者调查之所以如此简单,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一次大战到五十年代,占统治地位的传播理论是“枪弹论”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9,(1)
我们先试着归纳一下:现今各报社总编日日夜夜魂牵梦绕思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的报纸是办给哪些读者看的?这些读者有哪些个性特质?我们的报纸如何吸引我们的读者?如何服务我们的读者?如何征服我们的读者?我们的报纸应该坚持怎样的水准格调,才能不负精神产品、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